
alfredo
《粗獷派建築師》還滿好看的。不覺得像PTA,節奏、題旨、步調和風格都不是同一個路數,頂多題材有點像。藝術和政治的對抗,有點像另一種版本的《無主之作》,但也是某種延續版的集中營電影,借用《索爾之子》的長鏡頭炫技,和反面的美國夢路線,以往移民電影都在談美國的形成,這裏把時間往後挪,變成家在遠方以色列,只是對照現今的政治情勢,不確定這是不是導演有意反諷的算計?

alfredo
這些政治訊息好像也不是很重要,這比較是讓導演把玩形式的平台。這部片技術上做的比較突出的可能是那些將新聞音軌和時代環境音混合所產生的幻覺,再加上各種照片式的建築與工業圖像剪影,尤其各種歌曲音樂的背景運用,在尾段累積出有趣的形式力量,雖然可能不算有新意,但就是很精細。

alfredo
片長含中場休息近四小時,劇本處理的訊息其實還滿少的,有點像濱口在Happy Hour透過語言的節奏去延長時間的做法,這裏就是用視覺、空間和聽覺的堆疊去填補情節的空隙,或許敘事訊息控制的很精密讓人不覺得過於疲累超載,反而是更悠閒的步調。負面來說有人批評難以共情或空洞也是有道理,因為大部份的角色都不是很吸引人。Adrien Brody感覺撐不起主角該有的份量和魅力,Guy Pearce演得很好,但角色似乎稍嫌過火了點。雖然兩人間的張力設計是我喜歡的部份。

alfredo
這種形式太算計或訊息太直接的電影,我沒法給太高分,但在觀看中間不覺得無聊,反而被技術所營造的臨場感說服。比如對照到《索爾之子》導演後來拍的《日暮》,裏面想做的歐洲幻影就覺得被形式壓垮,The Brutalist感覺是比較成功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