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台中的二二八 飯丸 台中 二二八

《女性的支援》

處委會與抗爭民兵,除了知名的謝雪紅,幾乎都是男性,那麼台中的其他女性,如何投入這場抗爭?

既然有交戰,就會有死傷,也需要餐食,根據二七部隊成員回憶,當時這些後勤需求,是以台中醫院為本部,醫院的醫護人員負責醫護工作,並由邱阿慎女士出面組織訓練更多救護隊,二二八事件過後,邱阿慎女士曾任第一屆台中市議員,是當時僅有的兩位的女性議員,連任第二屆議員時,又爭取推動東海大學在台中落腳,十分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其夫為醫院院長陳彩龍。

而鄭罔市女士則組織了「煮食(tsú-tsia̍h)班」,煮食班搭設棚架,包飯糰作為餐食,鄭罔市女士其夫為台中地方法院推事(法官)蘇樹發。煮食班除了在醫院,也在師範學校等地。
ಠ_ಠ
這些後勤的參與成員包括台中女中、台中師範學校、台中家政學校的女學生,與部分家長與台中婦女會的成員,他們包的飯糰不只供應給參與抗爭的民眾,也供應給被集中保護的外省人,還有戰鬥俘虜。當時台中女中的校長余麗華為福建人,所以也在被保護安置的人之中,據他回憶,學生家長和婦女會的理事們每天都做飯糰供應吃食。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1vuYiNwZZ4zQJltOdkPP3t.jpg
https://images.plurk.com/29MhPlFf0dKqMpe6ABXNiC.jpg

圖1. 鄭罔市女士被列在國安局的「臺中市參加暴動盲從附和份子名冊」中,市政府、市警局也有一份相同的名單,國家檔案資訊館上案由市警局為逮捕所用,不知道後來是否有真的逮捕。
圖2.邱阿慎女士出現在調查謝雪紅時一併調查的婦女會成員名單中,可能因謝雪紅亦是婦女會成員,並曾任理事,同一份文件中,名單之前述文請收文單位調查,該檔案案由為「飭查謝雪紅之人民協會」,檔案來源是國防部軍情局。
以上兩圖來自國家檔案資訊網
檔案號分別是
圖1:A376590000A/0036/192-3/1/2/011
圖2:A305050000C/0036/0410.9/04601017/1/035
ಠ_ಠ
在白色恐怖時期兩度入獄、曾參與「泰源事件」的蔡寬裕前輩也曾在訪問中憶及,二二八事件時,曾經幫忙把飯糰用推車從台中醫院送去干城營區,當時他約是14歲。

而由於物資缺乏、糧價昂貴,包飯糰用的米都是仕紳商人捐贈的,包的飯糰其實也非常克難,只有用鹽水煮過的米飯加一顆梅子,據說梅子可以延後米飯餿掉的時間。雖然是如此克難的吃食,但是在二七部隊隊員的口訪中,回想起來,當年緊張的事態之中,唯有吃飯糰的時候,留下了溫馨的回憶。
ಠ_ಠ
也是因為這樣,二二八在台北,有魷魚粥的故事(*註1),而在台中,台中新文化協會每年三月舉辦的紀念二七部隊的活動中,用包飯糰、吃飯糰來紀念台中不分男女,共同參與支援這段抗暴的歷史。今年的紀念活動就在本週六,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前往參與。

▌主辦:台中新文化協會
▌時間:2025年3月8日(週六)14:00
▌地點:二七部隊紀念碑(台中市東區公園東路、南京六街交叉口)
ಠ_ಠ
註1:台北的魷魚粥的故事,和台中其實也有些關聯。

1947年3月10號,律師李瑞漢與同樣也是律師的弟弟李瑞峰,與友人在自家中,等著正在煮的魷魚粥時,忽然有四個便衣警察和一位憲兵前來,表示要找李瑞漢,當時在場的友人,即是3/1台中的聯席會推派作為代表,北上交涉的林連宗律師,林律師北上之後,就寄住在好友李瑞漢家中。

李瑞峰與林連宗律師說明身分,而林連宗還出示了自己國大代表的名片,沒有想到,三人都一起被帶走,留下沒能吃到的魷魚粥,從此一去不回。
ಠ_ಠ
三人失蹤後,李瑞漢的妻子四處打聽,都未能獲得消息,聽到有無名屍,就會前去認屍,但都沒有找到丈夫的下落,後來,便以3月10日為忌日,每到3月10日,就會吃魷魚粥以為念。

而我們台中的代表林連宗律師,其女兒林信貞在長大之後,在台中公園附近蓋了一棟大樓,命名為「連宗大樓」,以紀念父親。
ಠ_ಠ
補充:剛剛查了一下,經由近年的檔案解密,已知李瑞漢出現在陳儀去函蔣介石的「辦理人犯姓名調查表」中,罪名是「陰謀叛亂首要與強力接收法院」。
ಠ_ಠ
政治檔案解密真的很重要啊,多少人求的一個明白,都在裡面。
ಠ_ಠ
一樣雜談

在找資料的時候,我偶然看到,作家李喬的作品《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中,有一個小片段提到台中醫院的邱阿慎、鄭罔市二位女士的時候,併提了活躍於社運的葉陶女士,說他帶領另一些婦女協助後勤中的庶務工作,例如處理接收捐贈的物資。

我想辦過活動的都知道「庶務」工作其實超重要的,而且葉陶女士也是不遜於謝雪紅的前衛女子,他的丈夫是作家楊逵,兩人都十分投入在社會運動中,我認為這和邱、鄭二位帶領發起醫事、供食的工作一樣,是值得記上一筆的事情,也讓其他未知其名的婦女留下些紀錄。

然而該書是李喬訪問收集二二八資料後以小說方式呈現,且除了此處我沒有在別的地方看到類似的描述,也就是孤證,我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人,也只是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章節而已,所以很可惜,在此只能當成有此一說的軼聞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