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本月任務(2/19)
當大鍵琴遇上現代鋼琴:
奧加˙帕先科 (Olga Pashchenko) 的琴鍵藝術
https://images.plurk.com/mPFoyGXve7Chjsye4SBL4.jpg https://images.plurk.com/1IHQuvLypXIbNbowg6WRpw.jpg https://images.plurk.com/5lw2kcqhPy6qfkyslfkT9m.jpg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今夜一走進演奏廳,即能看到顯著的兩大台鍵盤樂曲左右列於鋼琴椅側,一台橘紅色的雙層大鍵琴,一台FAZIOLI鋼琴且背板完全卸下。在這種雙琴夾擊的配置下,本場演出的獨奏家帕先科當晚穿梭於兩台樂器之間,以兩個作曲家創造了別出心裁、出人意表的演奏。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儘管很偶爾會有一點點的錯音,我仍舊對帕先科的鍵盤全面控制能力佩服至極。首先是大鍵琴,這個樂器「理論上」不能做到音色與音量的強弱差異,帕先科卻是在感知上做的了這點。稍微猜了一下,帕先科似乎用的是節奏與旋律上的錯覺,以及不同調性上的聽感差異,引發了音色音量上的不同思維。此一舉動,似乎與中古歐洲的調性性格論有些關聯,突然的能體會到不同的演奏聲音上帶來的情緒性感受差異。比如急促快速的讓大鍵琴「發光」,慢板的徐緩又讓大鍵琴「變溫」,極致的快速雙音交互則造就了一種電子樂的效果。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鋼琴的部分更不用多說。在鋼琴上帕先科只演奏Ligeti 的樂曲。音樂探索這一套實驗性質強烈,挑戰鋼琴演奏技法的曲目在帕先科手裡得到驚人的發揮。就單以低音來說,當夜有砲聲般的震撼、遠雷遙遠傳來的低聲鼓動或是幽靈囈語的呢喃。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帕先科曲目的概念很簡單也很複雜,Ligeti 的音樂探索套曲為核心依序演奏,找出Scarlatti 一首有著相反或者類似概念的曲目,依次穿插。音樂會的常客可能會想起,去年周善祥也玩過類似的把戲。獨到之處在於,帕先科把對照組限定在Scarlatti 身上, 且加入了大鍵琴×鋼琴這個古今樂器的交錯。帕先科挑選的兩個作曲家誕生時間差異超過兩百年,使用了的樂器也是跨越了長遠的演變。這讓今天的曲目安排增添了二重時間穿梭的趣味,且也在演奏的實際聲音上造就了令人拍掌叫絕的變化與延伸。而另一值得玩味之處,Ligeit寫音樂探索,也用了諸多巴洛克時期的手法如卡農、頑固低音等等。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開場以Ligeti的一首帕薩卡利亞舞曲做開場。這開頭的第一個音,就勾人心弦。靜默的演奏廳裡,帕先科輕巧觸動鍵盤、撥動一根琴弦,一池春水瞬間激起一陣波瀾。由無轉有的美妙一瞬,就預告了此場音樂會的不凡。帕先科續以敏感、細膩的方式,以緩速呈現此曲旋律追逐的特性。儘管曲式與樂器古老,不諧和的音層卻彰顯了串串不合古宜之處。接下的Scarlatti 奏鳴曲K 141反倒侵略似火,琴弦摩擦速度之快處於第四排幾乎能聞到煙味。這一快速激烈的演奏,讓人瞬間信服大鍵琴絕對是能拿來鬥琴,反映迅捷的撥弦方式使得聲音的震動速度比起鋼琴的擊錘更要敏銳。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與下一曲音樂探索I做對比即可發現,大鍵琴演奏的K141音符密度比較起鋼琴演奏音樂探索I的開頭顫音還要高上一截。透明度高的特性,也讓巴洛克時期對位賦格等作曲技法更能用即興的方式展現。帕先科單單用了前面三首曲目,不用多加文字說明,就上了一堂古今鍵盤樂器對比的課程。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音樂探索I與次首奏鳴曲K213也有顯著的反差。Ligeti創作音樂探索一大特色,是第X首則只有X+1個音。音樂探索I即僅有兩個音,且第二個音得等到最後才出現。作為替代,強烈的節奏變化成為音樂探索I的核心。強烈的觸鍵,鋼鐵般的迅猛,帕先科將音樂探索I敲成了大工匠的鐵砧。奏鳴曲K213卻呈現溫暖輕柔的大鍵琴聲,對位法依然佔據主體,但其中蘊含的「歌聲旋律」卻經由帕先科的手提煉出來。兩相對比,一則節奏剛猛音色迅烈,一則溫煦歌唱暖人心沛。此處是帕先科做出最為有趣之對照。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另一處有趣對比,來自音樂探索IV與奏鳴曲K175。音樂探索IV表面上以三拍子的華爾滋舞曲為裝飾,內核卻用怪異歪曲的和聲暗示舞者的瘋狂與不安定,但卻是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帕先科的演譯多顯端莊,將瘋狂深藏於聲部的對話裡面。但K175,用大鍵琴的K175,卻用一種玉石俱焚的癲性展開。左手的節拍是刻意的模仿三拍子,右手則以Presto急板的速度呈現這原本只是Allegro快板的樂曲。一瞬間我竟分不清是Ligeti還是Scarlati誰比較瘋狂,誰才是近現代的「噪音」。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相似之處呢?最為印象深刻者,是音樂探索VII與奏鳴曲K246。有一點記憶影響層分在,是曾於屏東演藝廳見識到周.外星人.善祥以管風琴演奏音樂探索VII。當天下午的「迷幻」性,無窮動音形與旋律聲部的對比仍是震撼,即令周善祥本人幾日後的鋼琴版本都不曾器及(神奇的是,屏東管風琴音樂會的時間正好是一年前的3/3)。帕先科今天的音樂探索VII雖不敵管風琴版本,卻超越了周的鋼琴版。FAZIOLI完全掀開背版,聲音顯得赤裸、直接,卻因而帕先科讓高音得以營造一股模糊的朦朧,與扎實的低音無窮動形成對照。帕先科的音樂探索VII來回擺盪的高音旋律,則引領到K246的旋律徘徊。兩者的界線,更因為大鍵琴同樣朦朧的音色而更加模糊。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另一個,則是音樂探索XI與奏鳴曲K56,彼此以賦格做的連結。音樂探索11呈現的幽微無比,哀傷而緩慢。奏鳴曲K56帕先科,神奇的,以笑著哭的微妙情緒做出。半音階帶來的哀傷氛圍隨著賦格的展開逐漸加濃,且大鍵琴音色裡的「迷幻」更加模糊了兩個作曲家的分野。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音樂會最後帕先科與開頭一樣,以大鍵琴演奏了Ligeti的作品。這次挑選的是Continuum para clave 《連續體》。如同Ligeti最最出名的作品《Atmosphere》那樣,此曲由無數微小的音樂片段拼接而成。Ligeti的微分複音貫穿全曲,連續緊密,無時無刻不變化節奏的超快速音群被帕先科演奏。難就難在,帕先科為了音群的快速手指要運作的極快,而且為了Ligeti微分音群的有機設定,還必須以穩定的節奏去處理他。在台下光是聽這些音符,手就開始酸了起來。但帕先科征服了這曲子,大鍵琴像是蜂群一般的不停陣聲,嗡嗡嗡的聲響變化著。兩個聲塊演奏頻率會不停變化,時而合攏時而分立,聲響神秘的因此有著光影變化。且絕對是電影裡面,那種神經探索或是蟲洞所造成的,密集矛盾的光色變化。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演奏的尾聲,帕先科的雙手逐步往最高音逼近,先是八度、四度,最後兩度。接著,聲音消失了。像是演奏的速度太快,而讓音高頻率變成人耳不能聽聞的那一瞬間一樣。帕先科在最後的最後,用跟音樂會開場同樣等級的魔術手法,將寧靜的空間從吵雜中「解放」。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