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5 AM
30
5
[閱讀]《智人登陸日本:重現三萬年前海洋航程計畫》。
作者:海部陽介
本項計畫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所推動,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論為目的,進行的科學實驗論證。
日本人進入日本列島,從史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最後一次冰期高峰階段,大致有三種途徑:①三萬八千年前的「對馬路線」。②二萬五千年前的「北海道路線」。③三萬五千年前的「沖繩路線」。
依照種種遺跡與線索推測,三萬年前出現在沖繩列島之史前人類,有極大可能性是由臺灣渡海遷徙而去。為了推測「沖繩路線」是否為合理遷徙路徑,而展開的海上航海實驗行動計畫,從零開始打造一艘推測他們當時使用的古代舟,重現太古時期的航海路線。
Book
Hist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5 AM
以下為在當時2019年實驗進行時所追蹤的發文與新聞,本書內容為統合整理資料的計畫實踐結果,於2024年七月出版。
@DarkAsk - [雜談]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台灣沖繩航海探索計畫。 據研究,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沖...
@DarkAsk - [雜談]舊石器時代跨越地平線的旅程。 先前提到以舊石器時代技術來驗證是否能從臺灣乘...
書籍簡介:
智人登陸日本:重現三萬年前海洋航程計畫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5 AM
這是一個預期三年期的實驗研究,每一年的過程及結果都是後一年執行計畫的修正參考依據。
從2017 年的竹筏開始到2019年的獨木舟,這個航海實驗終在第三年以獨木舟成功地跨越黑潮,完成實驗計畫。實驗計畫中所製作的兩艘竹筏分別命名為IRA I號及IRA II 號,在阿美族語IRA的意思是「在遙遠的那個地方」。
1947年,為了探索玻里尼西亞人的起源,康提基號展開了探險。自此,世界各地進行了多起重現過往狀況的實驗航海。這些實驗多是在測試指定船隻是否能從A點移動至B點,這次的「徹底重現三萬年前海洋航程計畫」顯得些許獨特。
與其說是要測定「是否到得了」,不如說是想要瞭解人類最古早時期的海洋挑戰者「究竟克服了多少困難才抵達」。事實已經證明祖先們確實有能力跨海抵達島嶼,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們究竟挑戰了哪些事」。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5 AM
第一章講述了實驗提起的動機,以及構成計畫實行的經緯;第二章則是從學術角度分析計畫欲驗證的假說內容,藉由考古證據論證確實有如此的遷徙路線,並由時代技術的限制來設計驗證用的三種可能的船隻型態,草綑舟、竹筏舟、獨木舟,且為槳划無風帆技術。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6 AM
Mon, Mar 3, 2025 8:26 AM
第三章,草綑舟—原始舟的潛力。
第一個測試目標為三萬年前的航海舟,人類最古老的舟之一「草綑舟」,用草捆綁紮成的舟,一般稱為「蘆葦舟」,不過材料不限於蘆葦,只要是生長在濕地、具有浮力的草類都是可用材料,這種舟型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
使用生長於與那國島的長苞香蒲,邀請日本唯一一位蘆葦船職人石川仁擔任製作的總指揮,雖然莞草的浮力更強,但數量少,長度不足,最後還是從當地植物中,選擇浮力優於蘆葦與琉球矢竹的長苞香蒲。
為了讓試航盡可能符合三萬年前的條件,划槳手不得攜帶羅盤、手錶、GPS等工具,必須用星象等方式判斷方位,為此邀請了具備古代導航技術的專家加入。
草綑舟的初次試航挑戰為從與那國島到西表島。在出發八個小時後以失敗告終。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6 AM
第四章,竹筏舟—最具可信度的模型檢測。
多數學者認為,最古老的航海舟,應該是揚帆的竹筏。自2017年起,計畫的活動據點移到台灣台東,並請當地的阿美族人協助一起製作竹筏。
「是阿美族的男人就要會做竹筏,做不來就太丟臉了。」台東縣北部真柄村的阿美族長老五郎這麼說。
阿美族每年都會在東海岸打造竹筏,於春至初夏之際出海捕撈飛魚。但現代使用於沿岸的阿美族竹筏並沒有外海航行能力,而許多設計也是在近幾千年才出現,因此難以找到仍存於現代的竹筏舟參考,對於「舊石器時代人類會製造怎樣的竹筏用來航海」毫無頭緒。
最後決定不勉強憑空打造無參考幻想出的三萬年前竹筏,而是將實驗的目的設定為「檢測竹子的潛在能力」。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6 AM
竹筏舟的最終試航設定為從台東縣大武到綠島。在前半航程都還在規劃之中,但竹筏舟最後還是無法抵抗黑潮的力量,在距離綠島外海十數公里處,被拉入往北的海流中漂流,結束了實驗,總計划行了十四小時。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6 AM
第五章,獨木舟—最後的可能性。
獨木舟的特性—纖細敏感,難以控制,卻讓我們看到跨越黑潮的可能性。
在計畫之初,木舟其實是被排除在考慮之外。獨木舟出現於舊石器時代後的繩文時代,一般並不認為在三萬年前存在這個技術,專家也普遍認為世界中三萬年前的主要水上航行工具,都是以浮水物所綑成的筏為主,而非單一木頭所切削成獨立船殼的舟。
然而面對草綑舟與竹筏舟實驗中的種種問題,讓人不得不懷疑原本設想的劇本,而反過來說,即使採用獨木舟假說,還要面對一個最大問題,「舊石器時代的技術有辦法採伐巨大的木材並加工嗎?」
一般將打製石器時代認定為舊石器時代,而將磨製石器當作新石器時代,以此為劃分。但在日本列島上三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卻確實存在著磨製石器。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7 AM
被稱為「刃部磨製石斧」的石製斧頭,雖然不像繩文時代的磨製石斧般完全使用磨刀石磨製,但卻在刃部有利用磨刀石加工,而這種特殊的石器讓利用巨大木材製造木舟成為可能。
事實上,刃部磨製石斧只出現在日本本州、九州、北海道,但卻不曾在臺灣或沖繩發現,如此似乎不符合從南方製造獨木舟來到日本的劇本,然而卻在澳洲發現過,也就是這種石器很早就存在於澳洲與日本這兩個智人最早渡海抵達的地點。
就讀來的感想,無論是獨木舟或是製造獨木舟用的刃部磨製石斧,一開始都不在預想當中。但這個實驗是以考古既定事實「智人成公渡海到達日本」為前提,開始一樣樣的排除當時狀況的可能性。
正如福爾摩斯的名言:「當你把一切不可能的情況都排除之後,那剩下的,不管多麼離奇,也必然是事實。」
當實驗中草捆舟與竹筏舟都難以渡過黑潮時,就剩下獨木舟這個可能性。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7 AM
第六章,跨越黑潮的實驗航海。
在獨木舟的試航前,拍攝記錄整個行動的NHK製作人在開會時向海部陽介提出了一個問題:「至今的實驗已經找到結論,得知三萬年前使用的舟是獨木舟,為什麼還繼續執行正式的航海實驗呢?」
海部的回答是,「正式航海的重點在於,船上的人。」
「舟是靠人才會前進。人搭乘上舟後,是做了什麼才得以抵達島嶼,闡明這件事,才是這個計畫最重要的目的。」
這個實驗雖然說重現三萬年前的航海,但其實難以說是徹底相同,雖然實行過立於臺灣山嶺上能夠目視到與那國島,而不是如現代能在繪製的地圖上認知道目的地,但在規劃划行路徑時,現代的划手能預期到「黑潮」的水流存在,甚至以流速來修正路線,遠古的祖先必須面對這個航行中途所出現的「驚嚇」。
但現代的條件也不是完全就優於遠古。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7 AM
因為種種法規與現實條件的限制,即使決定了要製作獨木舟,但並不能隨意的選擇樹木,只能屈就沒有適合樹木、法規禁止砍伐等條件而造出了較窄的獨木舟,並為之後的航行帶來意想不到困擾。遠古的祖先可沒在管這株樹能不能砍。
另外就是,對古代人來說,跨洋的計劃能夠以世代為期程來進行,今天風浪天氣不適合就退回來,而不是像實驗小組一般,有日程還有申請的限制,必須在少數的幾天中選擇相對適合的出發日。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7 AM
第七章,從台灣航向與那國島。
第八章,祖先們為甚麼進軍島嶼?
相對於前幾章的行文實驗意味濃厚,這兩章的內容相比之下就相當浪漫了,記錄了在最後一次獨木舟航行時,發生的種種狀況,包括路線的迷航、各個划手後來回顧的心理想法,以及海部教授在隨行船上全程跟隨時的心路歷程。從實驗紀錄搖身一變為冒險小說。
當然,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就很明白,這個獨木舟實驗最後是成功的到達了與那國島,但途中種種轉折還是讓人看得提心吊膽。
航行的過程由於相當精采,轉述可能會讓其打折扣,減損這個感動,就不在此節錄,有興趣的可以去尋此書來看。
「為什麼要前往島嶼?」是一個難解的謎團,以台灣島當時的狀況,似乎難出現非得另覓他地的必要性。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28 AM
在最後的結語,除了感謝許多的資助者與協助者,在末尾還有提到一個名單:
滿島光、宮崎美子、賀蘭千秋、魚君(さかなクン)、俵萬智、峰龍太、關根勤、三浦紫苑、小堺一機、佐藤卓、林修、具志堅用高。
好多很熟的名字呢。
延伸閱讀:
滿島光用石斧試敲獨木舟。
満島ひかりさん、古代舟再現に斧振るう
海部陽介與滿島光對談。
【Switch达人达/中字】满岛光x海部阳介 对谈 20170715_哔哩哔哩_bilibili
如何證實史前琉球人來自臺灣?臺日合作的跨越黑潮航海實驗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沃夫☆罷免KMT保出入平安
@wolfgangc
說
Mon, Mar 3, 2025 8:39 AM
海洋奇緣那種類似雙體船的也算一種獨木舟的話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8:42 AM
沃夫☆罷免KMT保出入平安
: 計畫有討論到「單體結構船」與「外伸槳架」,不過一來是時代技術差太遠,二來是功能上並沒有比較適合,最後還是維持獨木舟的形態。
沃夫☆罷免KMT保出入平安
@wolfgangc
說
Mon, Mar 3, 2025 8:44 AM
DarkAsk
: 前面有提過,技術的斷代,所以推論為不無可能
DarkAsk
@DarkAsk
Mon, Mar 3, 2025 12:13 PM
講一個會被揍的。(欸)
這個實驗有點像是,謀殺案發生人死了,現在是要找出到底是怎麼殺人的。
現存考古證據在沖繩各島找到殘留的遺跡,因此可以肯定在當時即使海平面下降,但深度依然沒到能徒步跨越的程度,必須有遠洋航行的能力,因此三萬年前的古代人技術,要怎麼實踐遠洋航行就是問題所在。
假如⋯⋯假如⋯⋯其實是外星人用飛碟把古代人載去渡洋的咧?(被揍)
Beetle
@twinmirror
Tue, Mar 4, 2025 12:55 AM
現在非主流的一種說法是一萬多年前人類曾有高度發展的文明,那三萬年前有高科技渡海技術似乎也是可以的嘛~
沃夫☆罷免KMT保出入平安
@wolfgangc
說
Tue, Mar 4, 2025 4:11 AM
為什麼大家都流行(同一時期?)蓋金字塔(大致上都是四方形底的錐形),也是個可以説翼龍飛過去送設計圖的
綠玉🔥
@tsay3686
Tue, Mar 4, 2025 4:31 AM
Beetle
: 這不是非主流是偽考古學吧(
沃夫☆罷免KMT保出入平安
@wolfgangc
說
Tue, Mar 4, 2025 4:38 AM
有一派的説法是不能瞎子摸象
但人類現在的科學程度與瞎子無異
Chikei
@ChikeiLee
Tue, Mar 4, 2025 5:16 AM
我是覺得三萬多年前古代人的路線不見得會有黑潮,琉球群島西北側雖然還是有深度,但是群島本身一路到九州可能都是陸地,對馬海峽可能也只有窄窄的水道,也就是說群島西北側不見得有洋流循環的條件
難度大概從地獄變成難
DarkAsk
@DarkAsk
Tue, Mar 4, 2025 5:18 AM
Chikei
: 這點實驗小組有考察過了,黑潮存在。
DarkAsk
@DarkAsk
Tue, Mar 4, 2025 5:43 AM
Tue, Mar 4, 2025 5:45 AM
在三萬八千到三萬五千年前,當時的海平面大約比現在下降了80公尺,在大陸到臺灣島以及北方的古北海道半島都出現了陸橋,但從北的路徑只到津輕海峽
冬景色
就與本州相隔,至於東海以及琉球群島各島之間,深度都超過兩百公尺以上,依然是寬闊的海洋。
台灣與與那國島間的水深超過七百公尺,而針對海底堆積物與其他研究,幾乎可以確定黑潮在三萬年前也是以同樣的路徑流動。
在利用電腦模擬後,發現台灣外海的黑潮在三萬年前甚至比現在更為強勁。
Chikei
@ChikeiLee
Tue, Mar 4, 2025 8:18 AM
翻了一下模擬的論文,剛剛沒注意到吐噶喇群島那邊海床很深可以跟沖繩海槽串起來
DarkAsk
@DarkAsk
Tue, Mar 4, 2025 8:20 AM
其實是游泳過去的啦,古代人POWER!!!!
Chikei
@ChikeiLee
Tue, Mar 4, 2025 8:23 AM
譬如刃牙的皮可
載入新的回覆
作者:海部陽介
本項計畫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所推動,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論為目的,進行的科學實驗論證。
日本人進入日本列島,從史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最後一次冰期高峰階段,大致有三種途徑:①三萬八千年前的「對馬路線」。②二萬五千年前的「北海道路線」。③三萬五千年前的「沖繩路線」。
依照種種遺跡與線索推測,三萬年前出現在沖繩列島之史前人類,有極大可能性是由臺灣渡海遷徙而去。為了推測「沖繩路線」是否為合理遷徙路徑,而展開的海上航海實驗行動計畫,從零開始打造一艘推測他們當時使用的古代舟,重現太古時期的航海路線。
Book Hist
以下為在當時2019年實驗進行時所追蹤的發文與新聞,本書內容為統合整理資料的計畫實踐結果,於2024年七月出版。
書籍簡介:
從2017 年的竹筏開始到2019年的獨木舟,這個航海實驗終在第三年以獨木舟成功地跨越黑潮,完成實驗計畫。實驗計畫中所製作的兩艘竹筏分別命名為IRA I號及IRA II 號,在阿美族語IRA的意思是「在遙遠的那個地方」。
1947年,為了探索玻里尼西亞人的起源,康提基號展開了探險。自此,世界各地進行了多起重現過往狀況的實驗航海。這些實驗多是在測試指定船隻是否能從A點移動至B點,這次的「徹底重現三萬年前海洋航程計畫」顯得些許獨特。
與其說是要測定「是否到得了」,不如說是想要瞭解人類最古早時期的海洋挑戰者「究竟克服了多少困難才抵達」。事實已經證明祖先們確實有能力跨海抵達島嶼,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們究竟挑戰了哪些事」。
第一個測試目標為三萬年前的航海舟,人類最古老的舟之一「草綑舟」,用草捆綁紮成的舟,一般稱為「蘆葦舟」,不過材料不限於蘆葦,只要是生長在濕地、具有浮力的草類都是可用材料,這種舟型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
使用生長於與那國島的長苞香蒲,邀請日本唯一一位蘆葦船職人石川仁擔任製作的總指揮,雖然莞草的浮力更強,但數量少,長度不足,最後還是從當地植物中,選擇浮力優於蘆葦與琉球矢竹的長苞香蒲。
為了讓試航盡可能符合三萬年前的條件,划槳手不得攜帶羅盤、手錶、GPS等工具,必須用星象等方式判斷方位,為此邀請了具備古代導航技術的專家加入。
草綑舟的初次試航挑戰為從與那國島到西表島。在出發八個小時後以失敗告終。
多數學者認為,最古老的航海舟,應該是揚帆的竹筏。自2017年起,計畫的活動據點移到台灣台東,並請當地的阿美族人協助一起製作竹筏。
「是阿美族的男人就要會做竹筏,做不來就太丟臉了。」台東縣北部真柄村的阿美族長老五郎這麼說。
阿美族每年都會在東海岸打造竹筏,於春至初夏之際出海捕撈飛魚。但現代使用於沿岸的阿美族竹筏並沒有外海航行能力,而許多設計也是在近幾千年才出現,因此難以找到仍存於現代的竹筏舟參考,對於「舊石器時代人類會製造怎樣的竹筏用來航海」毫無頭緒。
最後決定不勉強憑空打造無參考幻想出的三萬年前竹筏,而是將實驗的目的設定為「檢測竹子的潛在能力」。
獨木舟的特性—纖細敏感,難以控制,卻讓我們看到跨越黑潮的可能性。
在計畫之初,木舟其實是被排除在考慮之外。獨木舟出現於舊石器時代後的繩文時代,一般並不認為在三萬年前存在這個技術,專家也普遍認為世界中三萬年前的主要水上航行工具,都是以浮水物所綑成的筏為主,而非單一木頭所切削成獨立船殼的舟。
然而面對草綑舟與竹筏舟實驗中的種種問題,讓人不得不懷疑原本設想的劇本,而反過來說,即使採用獨木舟假說,還要面對一個最大問題,「舊石器時代的技術有辦法採伐巨大的木材並加工嗎?」
一般將打製石器時代認定為舊石器時代,而將磨製石器當作新石器時代,以此為劃分。但在日本列島上三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卻確實存在著磨製石器。
事實上,刃部磨製石斧只出現在日本本州、九州、北海道,但卻不曾在臺灣或沖繩發現,如此似乎不符合從南方製造獨木舟來到日本的劇本,然而卻在澳洲發現過,也就是這種石器很早就存在於澳洲與日本這兩個智人最早渡海抵達的地點。
就讀來的感想,無論是獨木舟或是製造獨木舟用的刃部磨製石斧,一開始都不在預想當中。但這個實驗是以考古既定事實「智人成公渡海到達日本」為前提,開始一樣樣的排除當時狀況的可能性。
正如福爾摩斯的名言:「當你把一切不可能的情況都排除之後,那剩下的,不管多麼離奇,也必然是事實。」
當實驗中草捆舟與竹筏舟都難以渡過黑潮時,就剩下獨木舟這個可能性。
在獨木舟的試航前,拍攝記錄整個行動的NHK製作人在開會時向海部陽介提出了一個問題:「至今的實驗已經找到結論,得知三萬年前使用的舟是獨木舟,為什麼還繼續執行正式的航海實驗呢?」
海部的回答是,「正式航海的重點在於,船上的人。」
「舟是靠人才會前進。人搭乘上舟後,是做了什麼才得以抵達島嶼,闡明這件事,才是這個計畫最重要的目的。」
這個實驗雖然說重現三萬年前的航海,但其實難以說是徹底相同,雖然實行過立於臺灣山嶺上能夠目視到與那國島,而不是如現代能在繪製的地圖上認知道目的地,但在規劃划行路徑時,現代的划手能預期到「黑潮」的水流存在,甚至以流速來修正路線,遠古的祖先必須面對這個航行中途所出現的「驚嚇」。
但現代的條件也不是完全就優於遠古。
另外就是,對古代人來說,跨洋的計劃能夠以世代為期程來進行,今天風浪天氣不適合就退回來,而不是像實驗小組一般,有日程還有申請的限制,必須在少數的幾天中選擇相對適合的出發日。
第八章,祖先們為甚麼進軍島嶼?
相對於前幾章的行文實驗意味濃厚,這兩章的內容相比之下就相當浪漫了,記錄了在最後一次獨木舟航行時,發生的種種狀況,包括路線的迷航、各個划手後來回顧的心理想法,以及海部教授在隨行船上全程跟隨時的心路歷程。從實驗紀錄搖身一變為冒險小說。
當然,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就很明白,這個獨木舟實驗最後是成功的到達了與那國島,但途中種種轉折還是讓人看得提心吊膽。
航行的過程由於相當精采,轉述可能會讓其打折扣,減損這個感動,就不在此節錄,有興趣的可以去尋此書來看。
「為什麼要前往島嶼?」是一個難解的謎團,以台灣島當時的狀況,似乎難出現非得另覓他地的必要性。
滿島光、宮崎美子、賀蘭千秋、魚君(さかなクン)、俵萬智、峰龍太、關根勤、三浦紫苑、小堺一機、佐藤卓、林修、具志堅用高。
好多很熟的名字呢。
延伸閱讀:
滿島光用石斧試敲獨木舟。
海部陽介與滿島光對談。
海洋奇緣那種類似雙體船的也算一種獨木舟的話這個實驗有點像是,謀殺案發生人死了,現在是要找出到底是怎麼殺人的。
現存考古證據在沖繩各島找到殘留的遺跡,因此可以肯定在當時即使海平面下降,但深度依然沒到能徒步跨越的程度,必須有遠洋航行的能力,因此三萬年前的古代人技術,要怎麼實踐遠洋航行就是問題所在。
假如⋯⋯假如⋯⋯其實是外星人用飛碟把古代人載去渡洋的咧?(被揍)
但人類現在的科學程度與瞎子無異
難度大概從地獄變成難冬景色就與本州相隔,至於東海以及琉球群島各島之間,深度都超過兩百公尺以上,依然是寬闊的海洋。台灣與與那國島間的水深超過七百公尺,而針對海底堆積物與其他研究,幾乎可以確定黑潮在三萬年前也是以同樣的路徑流動。
在利用電腦模擬後,發現台灣外海的黑潮在三萬年前甚至比現在更為強勁。
其實是游泳過去的啦,古代人POWER!!!!譬如刃牙的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