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ontheroad
堆肥 202503
luluontheroad
⌈我們要承認一個基本事實:人類的理解存在天然的界限,這不是關係的失敗,而是心理的本質所決定的,真正的回應並不承諾徹底跨越鴻溝,而是在鴻溝兩岸點燃篝火,在黑暗的兩端相互映照。⌋所谓情感孤岛的体验,就是当一种遭遇降临... 来自崔庆龙_ - 微博
luluontheroad
看了きみの色,喜歡喜歡。去看之前知道有刪減,據說還是很關鍵的5分鐘。也看到很多差評。但果然還是需要自己感受,差點錯過了!山田和吉田創作的世界總是充滿了恩典和值得生活的美麗事物,特別喜歡結尾和很多克制住沒有進一步互動而是留白的細節。也很喜歡沒有給三位過於直白鮮明的家庭因果作為推動行動的鏈條。保留不理解反而是建立理解和聯繫的基礎。去看之前,只看預告和片名,會容易以為「能看見顏色」的通感是故事裏很特別的主角設置。但看完覺得山田和吉田並沒有太強調這點的特殊,更多時候「看見顏色」只是一種 Totsuko 和世界互動的方式。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和世界互動的方式。就好像 Totsuko 和 Mimi、Rui 一起組樂隊、寫歌詞、作曲,不也是另一種為世界着色麼(想到了白噪音(以及,那句「你以你自己的時間畢業了」真的很好
luluontheroad
今天見刊了一篇論文!學校畢業要求的發文KPI完成,現在就差畢業論文了。雖然目前已經是百分確定延畢了,但生日月會對我好些的吧(打起精神繼續趕進度啊喂
luluontheroad
看到Mikey在採訪里談角色的一些細節,讓我更明白了一些看電影時覺得 Ani 很特別的地方:Ani 既不是單薄的淘金女郎,也不是妄想浪漫的天真女孩,脆弱和活力這兩個有些矛盾的特質在她身上和諧地並存着。這體現在 Ani 為客戶進行熱情表演時的一些細微差別。

Mikey後面談到Yura每天給她帶膠水沾指甲,兩個人都好可愛www

不過看電影看到後半段入侵 Ivan 家的追逐動作戲時,忍不住在想:雖然是以喜劇和荒誕的方式在拍,但這也是提醒我們,真正的暴力對於像處在 Ani 處境中的人來說永遠不會遙遠。至於結局,我想不同觀眾對結局的感受可能表明了每個人對某種浪漫敘事的態度。喜歡這種多義的處理(我是覺得結尾的「柔情」「真心」是不存在的,或者說用這兩個詞去形容有些不合適
luluontheroad
去看了flow,本來只是因為無對白而有興趣,沒想到會這麼驚喜。首先,導演確實選擇了幾種比較討「喜」的動物,擬人化程度在我的接受範圍内。其次沒有走向常見的小分隊集合的套路,也不會有角色去承擔扮黑臉的角色。大家互相獨立但又彼此聯繫:不是和和美美,而是各有各的生活狀態。以及,雖然諾亞方舟和後末日的寓言色彩很濃厚,但是全片我最喜歡的地方恰恰是,電影沒打算講一個關於英雄或者關於拯救的故事,如果真要尋找關鍵詞,也是關於如何活着的脆弱。比起講一個有人類冒險色彩的故事,主創似乎更多是發出一種邀請,一種一起加入漂流成為flow的邀請。這個世界的走向不由單獨的個體決定,所以會有不安和恐懼。但世界也親近和包容每一個成員,像風過海面的輕撫。正如片名是flow一樣,真正的主角也許是不同生命(水 空氣 樹 動物)的對流與呼應
luluontheroad
Celebrate Women’s History Month with JSTOR Daily:https://daily.jstor.org/...
luluontheroad
luluontheroad
金棕榈电影《阿诺拉》戛纳首映分享
聽完這期get到一個自己看沒想過的點:Anora 和 Poor Things 都是喜劇類型。關於Anora,常用的社媒都在吵架。批評與喜歡都可以,討論的空間就在這種張力裏。我自己對大部分作品是兩者皆有,只是批評和贊美的配比不同,但很怕只能喜歡或只能批評(爲什麽不能有雖然喜歡但也想批評,或者批評也不妨礙喜歡
luluontheroad
Our Reasons | Andrea Long Chu
「在一個非常基本的層面上,女性試圖對弗洛伊德的性理論進行適度的修正。我認為,精神分析對這一主題的正確發展投入了大量精力——解決俄狄浦斯情結,將無意識欲望升華為正常行為,在生與死的驅動力之間建立持久的休戰——以至於它理所當然地認為一些很有爭議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即主體性從定義上講是人們想要的東西。根據我的經驗,這根本不是真的。成為任何事物的主體——欲望、判斷、意志、快樂、興趣、信仰、責任、情感、身份、權利、權力——往往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是進入一個脆弱的、臨時的、有時難以忍受的狀態。」
luluontheroad
不知道是不是對集體主義感到PTSD,昨天看了《還有明天》一直很困惑。喜歡電影前半部分探討的一些主題,比如母親為女兒做出犧牲的方式,處於虐待關係中的女性如何處理她們的創傷,以及該系統如何使虐待循環永久。然而,它備受好評的兩處恰恰是我很不認同的處理。用舞蹈表現家暴雖然可以理解為導演想要拍攝一種與以往懟着受害者拍不同的鏡頭,這個姿態很輕盈也很創新,但它放在全片看也只是將這種暴力審美化,實際上是去政治化的,完全適得其反。另一個備受好評的結尾是真正讓我看完難以和喜歡電影的朋友分享觀看感受的地方。選舉權當然很重要,這是很難反駁的命題。她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自己的權利投票,但就電影的背景以及它呈現虐待的系統和循環的方式而言,這真的無助於打破這個循環。即使電影努力說服你它會。我認為更適合這個故事的結局是:直接行動>選舉政治。
luluontheroad
懷抱希望是很好的,很重要的,只是很多時候更需要先過好今天。難以接受個體的痛苦被宏大敘事的「進步」所擱置和消解。
luluontheroad
系统与正义 | 《初步举证》文本评价、法 … | Ja! Ja! Ja! No, No, No...
看到一篇寫得很認真也很值得閲讀的評論。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比如對爲什麽叫 初步舉證 的思考。也很喜歡這種討論方式:承認感情,但不被綁架。
TS。ಢ_ಢ
luluontheroad : 剛好我上週末也看了《Prima Facie》,關於 lulu 分享的這篇觀後提及的文本內容,有幾點想要回應。

其實《Prima Facie》在性侵橋段之前,鋪陳了非常多主角與其加害者曖昧,並發生合意性交的部分。文本在敘事上提供了非常大量的「不完美受害者」的背景資訊,這點在法庭陳述上確實會大幅降低原告證詞的可信度;無論做出審判結論的是陪審團或是法官,人類在社會過程中所凝結的「常識」就是會產生這種傾向,而這種傾向也確實是符合一貫理性邏輯發展的。
TS。ಢ_ಢ
而對於女性受害者在男性環境中不安全感的情節描述,我認為其實是在反應受害者的創傷心理,以及目前司法環境主要還是男性主導的社會現況。
並且內容中有個很小,但是畫龍點睛的段落,是當主角發現陪審團中有四位女性時,他也自我詰問「這是好事嗎?還是女性更容易因為個人經驗更容易產生偏見?」因此我可以判斷,這並不是在劇情設計上企圖製造傳統的二元性別對立。(另一個文本證據則是,女主角其實有個男性同事也曾表達過支援。)
TS。ಢ_ಢ
我認為劇本在結語論述上確實是有一點台詞上的瑕疵。它確實有提及以司法環境長期以來發展以及現況以男性為主導,容易造成女性的立場容易被質疑以及忽略。
這雖然是可受檢驗的事實,但如此粗暴地被置入文本中,確實有種過於簡單化現況的感覺。

而且該橋段,或說整齣劇的核心意義在於「(一致的)邏輯」難以應用於性侵事件,因為在經常缺乏兩造說詞以外證據的情況下,受害者容易因為創傷經驗導致的記憶紊亂而失利。(另,我們其實也必須考慮到男性作為性侵受害者的情況,這並不純然是女性經驗。)

在結語論述上,劇本字面上的陳敘應該可以再更精準一點,這方面我也確實認為可惜了。
TS。ಢ_ಢ
《Prima Facie》作為一齣舞台劇,我認為其通俗、精悍,且帶有強烈的社會教育使命感。
它確實很煽情,且有很多明顯是刻意營造不利環境的橋段。
但在理解它創作的核心在於疾呼改革(→only yes means yes)之後,我反而認為特定情節的減省(譬如被告視角的論述、精妙絕倫的法庭攻辯),可以讓內容更加聚焦且精煉。畢竟如果真的通曉女性主義以及司法制度的人來看,甚至只要略有涉獵,多少可能會覺得有些兒科。但畢竟它所設定的核心觀眾,明顯並不是精通相關議題的人,而是對此只有模糊印象的大眾。
luluontheroad
TS。ಢ_ಢ : 謝謝 TS 細緻且有理的回應與補充!一路讀下來,真的很滿足🥹 昨天看到你的留言後,我才意識到自己之前並沒有注意到你提到的一些細節,於是今天果斷決定再去影院重看了一遍(同時再次感嘆 Jodie Comer 的表演實在是精彩)。

我理解原 po 想講的點,主要是劇中對法律系統的批判過於簡化,忽略了法律系統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對「同意」和「舉證責任」的討論未能更深入展開。這次重看時,我特別留意了 TS 提及的文本證據部分,也更加認同你的觀點——這部劇的設計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更強調觀眾的感知與參與。
luluontheroad
TS 最後關於劇作如何觸及其目標觀眾的分析,我非常認同。即使在某些層面上有所簡化,這種簡化或許正是一種策略,讓更廣泛的大眾能夠進入這場討論,進而推動關於司法與性別議題的社會對話。換句話說,這可能是一種刻意的選擇,而非敘事上的缺陷。TS 的分析啓發我重新審視了這一點,也幫助我意識到,自己或許忽略了文本在整體結構與目標受眾層面的考量。

無論是哪一次觀影,當演到 「Look to your left. Look to your right. It’s one of us.」 這句台詞時,我周圍的觀眾(每次都是女性)似乎都在那一刻產生了一種共同的情感連結,像是在默默分擔著什麼。而散場後,也總能聽到不少人在討論這部作品中的司法問題與現實對應。
luluontheroad
今天重看時,也留意到最後一場法庭戲安排了來自不同社會位置的女性,包括原告、原告母親、原告的同事、她最為信賴但社會階級不同的閨蜜(這條按而不表的敘事線也很值得探討)、法庭女警、陪審團中的女性,甚至還包括作為觀眾的我們。看的時候不禁思考,當後續討論談論 Jodie Comer 的角色時,每個人(尤其是自己)究竟是站在哪一個庭上的視角來進行討論的。
luluontheroad
TS。ಢ_ಢ : 最後,真的很感謝 TS 的評論。讲道理、讲逻辑、对人保存同情与理解的交流,正是我上網最初和最恆久的動力。
luluontheroad
生日碎碎念

記得前段時間看到社媒上有一個給future me寫信的鏈接。當時拖延着一直沒寫。
這兩天過生日回家,翻到了以前的同學簿(啊,還是會寫同學簿的時候)。泛舊帶潮的紙上除了同學的留言,也有自己對未來的各種想象。不過,我現在對知曉某一個版本的future me沒有太大的熱情了。此刻的自己覺得future me也意味着一種對未來的控制(只是對於自己而言)。
過去幾年,塔羅占卜紫薇八字,中外玄學,我從保持距離到半信半疑到不算完全相信但花錢不少再到很難完全不看,其實也是自己想抓取某種確定性(future me)。
luluontheroad
現在,自己還是有很多朝向未來的願望,但對預言不再有興趣。這也讓我想起最初看塔羅,我其實也更感興趣的是,自己看到塔羅結果那一刻的感受(是牴觸還是認同還是無感還是混合)。我要繼續對自己的感受保持誠實和好奇。好像好奇心比self care的各種鼓勵和安慰都管用,我現在覺得自己又普通又有意思。想對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
好簡單的道理,為什麼現在才明白。但也不晚。
luluontheroad
希望新的一歲或者後面的很多歲里,我都能珍視自己的感受,並對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常保更新。我喜歡「活的」想法,那意味着它能改變,也意味着我還在不斷與世界和他人產生新的交集。
luluontheroad
復活了!UbuWeb
luluontheroad
PRINCESS ARETE | OFFICIAL
再放送中(2025.3.21-2025.4.21)
luluontheroad
luluontheroad
Farewell to Jonathan Sterne | Duke University Press ...

才知道 Jonathan Sterne 去世了,我從他的博客裏學到很多,感謝他。
luluontheroad
luluontheroad
luluontheroa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