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提到的《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書名原文是:Getting More: How to Negotiate to Achieve Your Goals in the Real World,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得到更多:如何在真實世界中透過談判達成你的目標」。這本書的核心就在它的英文書名裡。作者討論的是在談判中如何透過技巧去爭取更多。 而《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與之有些不同,作者更在意且強調的是透過談判去創造最大的價值。 兩本書我認為都給我相當多的收穫,因此推薦若有興趣都可以安排閱讀。
《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書名原文:Negotiation Genius: How to Overcome Obstacles and Achieve Brilliant Results at the Bargaining Table and Beyond,直譯的話是「談判天才:如何克服談判桌上及談判之外的障礙並取得輝煌成果」。 也因此,書裡很多時候會討論一個作者認為的「談判天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思維。且作者也認為「談判天才」並非與生俱來的才能,而是透過刻意的練習與經驗的累積。換言之,只要使用適合的策略以及不斷練習,任何人都能成為談判天才。
https://www.kobo.com/...
這是一本在討論談判的書籍,我覺得收穫良多。
而《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與之有些不同,作者更在意且強調的是透過談判去創造最大的價值。
兩本書我認為都給我相當多的收穫,因此推薦若有興趣都可以安排閱讀。
尤其,書中有幾個舉例是看起來相當困難的談判案件,包含美俄冷戰時期的古巴危機。作者透過梳理這些案例的背景與當時的談判技巧,讓讀者知道如何那些概念如何被應用在這些困難的情況裡。
也當然現實世界錯綜複雜,不可能是書裡三言兩語就能解釋完全的;而讀者也不可能僅靠閱讀此書就成為談判天才,我們仍需要在現實世界中練習。
但這些困難的案例我認為能激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去思考並使用不同的想法來找出解決辦法。
他們認為談判是可以透過有系統也有效的方法、也就是這本書所提供出的「框架」進行。而書裡也提出一些多數人在談判時可能出現的錯誤,以此作為提醒。
也因此,書裡很多時候會討論一個作者認為的「談判天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思維。且作者也認為「談判天才」並非與生俱來的才能,而是透過刻意的練習與經驗的累積。換言之,只要使用適合的策略以及不斷練習,任何人都能成為談判天才。
=== ===
談判前的資料蒐集與對議題的研究相當重要。
在這個階段,會同時決定己方的「最佳替代方案」、設定「保留價格」,且估算對方的「最佳替代方案」與「保留價格」,最後評估「協議空間」。
但作者也很清楚有些時候談判是在雙方具有資訊落差之下進行,後面作者也將提出相應的策略:「調查式談判」與採行「權變合約」。
談判時,有時並不會只有一個議題,而是多重議題。有時則是對方也沒有發覺、或是明說出有其他的潛在議題。
找出這些議題加入現有的談判裡、或是透過多重議題之間的互補取捨,創造雙方更大的價值。
談判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而人類並非總是理性,不時會受到情緒、或是認知偏誤等影響。這部分在說明的便是談判者容易遇到的一些心理偏誤與盲點,作者也對此提出克服方法。
裡面提到的偏誤包含:「固定大餅偏誤」(雙方以為談判結果只能是你贏我輸)、「令人心動的偏誤」(著重在在意的事而忽略其他)、「承諾升級」、七種「動機式偏誤」。
克服方法包含:使用系統性框架去思考 (避開直覺式思考)、將一個談判分為多次討論、類比學習 (藉由閱讀其他案件與自己的案件作比較)、專注於原則而非細節、以第三者的角度看事情、或是設立魔鬼代言人等。
例如:
◇ 人傾向「規避損失」,因此可以強調對方的損失多於能得到的好處。
◇ 以退為進法:先讓對方說不,再提出較小幅度的讓步。
◇ 得寸進尺法:讓對方先答應簡單的請求,再提出更大的請求。
◇ 在請求時加入合理化、正當化的原因。
等等。
這裡的弱勢指的是對方的最佳替代方案比我們自己的要強許多,也就是我們這方的選擇權感覺要比對方少。
作者在這邊提供了幾個策略:
◇ 以不讓對方察覺己方情況的方式談判。
◇ 找出對方的弱點,以此作為議題之一。
◇ 強調自己的價值。
◇ 如果自己的談判地位實在太脆弱,不如直接放棄自己的籌碼,請對方幫個忙。
◇ 想辦法改變遊戲的本質。
也因此了解身而為人可能都會有的偏誤,並且知道人們都傾向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反思自己的信念與原先的看法並且進行改變,我們能成為比原本的自己更好的談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