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
チ。地、血、知

⚠️怕被劇透的不要進來

幾個觀看《 關於地球的運動 》時被觸動的部分:
系統
⒈一開始看到拉斐爾畫出的天體運動軌跡是正圓感到問號,想想有可能是漫畫家的示意畫法就過去了,直到後來有一幕是巴德尼看到牆上的兩個釘子,瞬間在心中向魚豊老師土下座🤡

⒉拉斐爾以12歲之齡,表示「知」帶給人類的感動不會隨死亡消逝,在獄中從容服毒,死前的那抹微笑與映著星空的雙瞳,對我來說大概是整部作品驚嚇度最高的橋段(原本以為他會用計存活到最後,沒想到這麼快就下線了)

話說,冷血的諾瓦克少數明顯動搖的時刻,其中之一是拉斐爾造就的,個人很喜歡這點。
系統
⒊前人留在石箱中的書信與未成之志,藉著後人的閱覽產生跨時空連結,超級浪漫的不是嗎。

其中,拉斐爾的信上不忘標明波托茨基的分成,讓我想到那張未燒盡、計算被修正的研究文件,以及滿屋子的天文書籍,不禁感到心酸酸的。

⒋我很喜歡在確認金星滿盈後,面對背負前人信念、投入大半輩子心力的研究被瞬間推翻,於真理面前淚如雨下的皮耶司特,那種交織著摧毀與新生的氛圍。

這段最棒的一幕是,一生奉獻給天動說的皮耶司特,死前選擇將地動說記錄下來,讓這個角色有了不同的層次。
系統
⒌被教會逮捕後,奧克茲得知巴德尼留下的居然不是任何研究資料,而是奧克茲所寫的那本隨記,留存「感動」啟發後人的概念實在是太美了。

尤其巴德尼一開始對識字與書寫講求身分與資質教養的門檻,還曾放話要燒掉「凡夫俗子」奧克茲寫下的文章,更讓這個轉變顯得動人。

⒍以往懼怕直視夜空、疑惑人為何能在死前露出滿足表情的奧克茲,最後也面帶微笑、仰望著星辰死去。

⒎作品中有談到女性在知識探求上的性別困境,這讓揭露異端解放戰線的組織長就是約蘭達的瞬間,變得更加令人心潮澎湃。
系統
⒏約蘭達趕在諾瓦克認出自己是誰之前,搶先引爆火藥自殺,或許是種最後的溫柔吧。諾瓦克覺得自己搗攪了異端老巢、替孩子報仇了,卻不知眼前的斷手正是他心心念念的女兒,面無表情拎起斷手與手套的呼應十分巧妙。

⒐呈上,如此的解讀在後來被推翻了,諾瓦克應該早在對視那瞬間就意識到了,只是直至人生終末才有勇氣把斷肢套上手套確認,身為讀者我真的眼淚潰堤。

想替女兒維持安穩的世界、窮盡一生抓捕地動說異端的諾瓦克,隨著光陰行進、主教人事更迭,一切作為變得毫無意義,甚至促成愛女慘死,對他來說無疑是莫大的絕望與懲罰吧。

此外,諾瓦克在威脅波托茨基時,曾說自己才不想要肉體被燒盡、歸於「無」的未來,最終卻是葬身火海,非常喜歡這樣的安排!
系統
10.結局出現的「拉斐爾」與故事初始拉斐爾的對比,讓對真理的探求手段與執著不完全停留在崇高、正向大義的描寫,這種襯法一開始很不適應,但越回味越覺得有趣。

11.最不喜歡的篇章,應該是末尾阿爾伯特的告解,作者在此塞入核心概念探討,並回扣一開始的命題:「要付出什麼,才能知曉世上的一切?」但因為兩邊角色對我來說都沒什麼魅力,作為讀者,一來一往的問答文戲不免讓我感到有些恍神XD

12.我喜歡整部作品最後用一個「?」結尾。

13.當赫伯特提及美與真理的關聯時,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斐波那契數列與大自然的生長結構,霎時非常能共感他對美的執著。
系統
14. 天動說、地動說是兩套從觀測而得、試圖解釋世界的學說,無法單純視為「宗教vs科學」這樣的二分對立,畢竟兩者都參雜著人們對於神學與信仰,乃至於自身存在的意義的詮釋。

15.杜拉卡和約蘭達在夕陽下的那席談話令人印象深刻——因權威產生的思考僵化與盲從、以探求真理為後盾而驅使的暴力,並不會只限於其中一種學說,而這或許就是人類理性本質的侷限、思考後必然產生的框架。

正因如此,約蘭達嚮往的是自由,無論是發問的自由、討論的自由,抑或是質疑的自由。

從「知」的探究、使用「文字」留存感動、藉由「印刷」解放與散佈資訊,最後動搖(或是更加鞏固)既有的信念、瓦解階級,這套骨幹撐起的劇情主軸十分合我胃口。
系統
想請問各位,漫畫尾末註釋出現「來源請求」是正常的嗎?(BW電子書)
系統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