ฬeveท™D
@Weven
分享
Thu, Feb 13, 2025 12:52 PM
Thu, Feb 13, 2025 12:57 PM
2
嗯,好險我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免疫(望向還有這症頭的某人)
Facebook
但必須說,童年不管經歷過什麼都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可以改變的是自己對那段記憶的詮釋(也就是所謂的認知重構)。轉念不是去否定過去所受的創傷,而是讓你有勇氣跟力量跟過去說再見,釋懷後才有迎接平靜、自由與幸福的契機。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帶著「童年陰影」自怨自艾地把所剩無幾的下半輩子賠葬進去,永無天日得為別人可能無心的過失而懲罰自己,但請好好思考這到底值不值得?
“We are our own devils; we drive ourselves out of our Edens.”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掰噗~
@baipu
說
Thu, Feb 13, 2025 12:52 PM
不是吧?
ฬeveท™D
@Weven
Thu, Feb 13, 2025 12:55 PM
友人問我對父母的過激反應點解?
以下是我的回應:
「...我覺得要看每個人應激反應的原因,原因找到了,其實就不難解決。
像我小時候之所以對父母的關心詢問感到不快,是因為每當他們提醒我什麼(記得…或不要忘記…),我就會下意識覺得他們肯定認為我做得不夠好、能力不行或我一定會忘記,所以他們才覺得需要關心與提醒,而我就會瞬間不耐煩回懟,他們也會被我激怒,覺得只是關心為什麼要反應這麼激烈,常常鬧不愉快。
ฬeveท™D
@Weven
Thu, Feb 13, 2025 12:56 PM
「長大後漸漸就不會這樣了,我自我察覺剖析後發現以前是因為我自信不足,所以對來自父母的『關心』特別敏感,虛不受補,自我感覺不良好覺得心虛所以自動把別人的關心當成批評與嫌棄,好像別人故意挑我毛病要我出糗一樣,所以容易像刺蝟一被關心就攻擊,試圖制止別人把我的問題指出來,好像只要沒人關心、在意、提及,我的缺點就有安身之地不必被檢視。長大的過程累積很多的自信(下略1000字),所以漸漸就不會這樣了,我也是不會這樣後才意識到這樣的轉變。」
ฬeveท™D
@Weven
Thu, Feb 13, 2025 12:56 PM
「自信之餘,還有一個是配得感。這個配得感不只是我值得被愛值得擁有好的人事物與關係等等,還有就是我值得在自己犯錯、做錯事、做錯決定後被原諒,我不會產生自我厭惡的羞恥感,因為人都可能做錯事或決定,想辦法修正改善而不需要糾結已發生的,陷入無止盡的自責內耗,所以我也很能坦然承認自己有問題,不會去掩蓋逃避,久而久之也不會對各種不管是用關心之名包裝還是直白的負面評價影響,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最重要❗️說實在,能跟自己的劣根性和平相處也是一種修行(菸)」
載入新的回覆
但必須說,童年不管經歷過什麼都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可以改變的是自己對那段記憶的詮釋(也就是所謂的認知重構)。轉念不是去否定過去所受的創傷,而是讓你有勇氣跟力量跟過去說再見,釋懷後才有迎接平靜、自由與幸福的契機。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帶著「童年陰影」自怨自艾地把所剩無幾的下半輩子賠葬進去,永無天日得為別人可能無心的過失而懲罰自己,但請好好思考這到底值不值得?
“We are our own devils; we drive ourselves out of our Edens.”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以下是我的回應:
「...我覺得要看每個人應激反應的原因,原因找到了,其實就不難解決。
像我小時候之所以對父母的關心詢問感到不快,是因為每當他們提醒我什麼(記得…或不要忘記…),我就會下意識覺得他們肯定認為我做得不夠好、能力不行或我一定會忘記,所以他們才覺得需要關心與提醒,而我就會瞬間不耐煩回懟,他們也會被我激怒,覺得只是關心為什麼要反應這麼激烈,常常鬧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