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8:42 AM
2
昨天提到卡倫霍妮的理論,他也有解釋到神經症患者跟他所認為的正常人差在哪裡。
我就不發我的上千字筆記大軍,大致簡略講一下。
首先,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心理不健康的狀況,在卡倫霍妮的理論裡,就是在這個社會上的每個人,可能因家庭因素、文化因素或種種要求我們偏離自己本質的狀況(如現在說的制約),而有因內心衝突產生的焦慮和恐懼,以及強迫性的心理防禦措施。
正常人在這個情況下,會盡最大限度找手邊能利用可能性去調節這些內心狀況,例如我們上了一天班以後會想要打遊戲、看電視來轉移注意或放空紓壓,但神經症患者很難這樣做。
(留言續)
掰噗~
@baipu
說
Thu, Feb 13, 2025 8:42 AM
OH NO!!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8:45 AM
他們是在長期且反覆的壓抑和扭曲之中,變得僵固且充滿強迫性,不得不活成自己所產生的防禦機制狀態,即使這個會損害到他們現實的成就或對生命的享受,也只能這樣活著。
所以神經症患者可能有很多看起來高壓的焦慮行為,而且他們會認為人生就只能是這樣活著。例如像某些強迫症患者,會需要通過不斷洗手或把東西擺放整齊來確保自己的內心安定,那背後或許有創傷的根源,只是被壓抑到很裡面,冰山露出來的表面是強迫且重複性的行為。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8:46 AM
而所謂的正常人,多多少少可能也會有點小潔癖或是小強迫症,會想讓自己保持整潔或著把東西弄好,不過這個狀態不會是長期不變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轉移注意力或平衡心態的。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8:49 AM
我覺得「偏執」在這裡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標籤,當一個人在某個事情或對某個行為表現得很偏執,且外在環境並無法讓他得到良好的轉換時,他很有可能在那個特點上,逐漸僵化成神經症的狀態,而且即使離開了那樣的外在環境,也不一定立刻能從那種僵化的行為上調整回來。
除了當事人自己要有自覺外,更要有願意放下、改變行為的決心。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8:51 AM
霍妮也說了,精神分析師在引導對方意識到這個僵化的行為時,會遭遇到患者的抗拒。
例如某上班族明明已經對這份高壓工作倦怠了,卻因為恐懼失業而堅持留在崗位上,寧可每天回家焦慮得拔頭髮跟痛哭,當朋友勸他離職時,他又認為自己出去絕對找不到好的工作,他只能繼續這個輪迴。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8:56 AM
正常且健康的人會明白這絕對不是正解,但神經症患者就是沒辦法從這樣的狀態裡跳脫出來,這個上班族的問題根源可能不是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是背後還有其他更深、更壓抑的議題,例如面對父母從小到大的高標準和高期待,或許過去也曾有過什麼事情讓父母失望,因此他認定失業就如同他辦事不利的個人失敗,他不能理解轉職是社會上常有的事情,既無法承認自己的失敗,也無法找到轉換的平衡點,所以他的內心充滿衝突和痛苦。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8:57 AM
所以霍妮特別針對精神分析做了新的解釋,提到患者有自己必須扮演的角色,也要求精神分析師面對患者應所具備的專業態度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9:05 AM
欸欸!我這個小小的內容只是自傳裡面的大概一小段精華再延伸,還不是他真正理論書籍的內容!他水星處女座全拱,真的不是開玩笑的分析推論高手!我真的會被處女座的細節逼瘋!(崇拜口吻)
伊涅茲
@ynezlee
Thu, Feb 13, 2025 9:07 AM
而且這還不是她最成熟的理論,這只是初期的理論而已!!等我整理到她後期成熟理論的時候,我一定會再發瘋一次!!(但她太早死,所以還有一些準備要寫的東西,後來都沒有寫出來😭,且讀且珍惜好嗎~有些天才就是天妒英才)
載入新的回覆
我就不發我的上千字筆記大軍,大致簡略講一下。
首先,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心理不健康的狀況,在卡倫霍妮的理論裡,就是在這個社會上的每個人,可能因家庭因素、文化因素或種種要求我們偏離自己本質的狀況(如現在說的制約),而有因內心衝突產生的焦慮和恐懼,以及強迫性的心理防禦措施。
正常人在這個情況下,會盡最大限度找手邊能利用可能性去調節這些內心狀況,例如我們上了一天班以後會想要打遊戲、看電視來轉移注意或放空紓壓,但神經症患者很難這樣做。
(留言續)
所以神經症患者可能有很多看起來高壓的焦慮行為,而且他們會認為人生就只能是這樣活著。例如像某些強迫症患者,會需要通過不斷洗手或把東西擺放整齊來確保自己的內心安定,那背後或許有創傷的根源,只是被壓抑到很裡面,冰山露出來的表面是強迫且重複性的行為。
除了當事人自己要有自覺外,更要有願意放下、改變行為的決心。
例如某上班族明明已經對這份高壓工作倦怠了,卻因為恐懼失業而堅持留在崗位上,寧可每天回家焦慮得拔頭髮跟痛哭,當朋友勸他離職時,他又認為自己出去絕對找不到好的工作,他只能繼續這個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