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苓膏~
Facebook
我出生在藍色家庭,從小聽聞國民黨的地方系統運作,我對這個問題,其實還有更現實的觀察:

—— 根源在財務困境,也就是「黨產」問題。

處理黨產是「轉型正義」一環,本意是還產於民。然而,這項政策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削弱國民黨的財源,並沒有讓它消失,反而使它變得更加依賴外部資金,而這些資金的來源往往來自中國。

在黨產遭凍結後,國民黨的主要募款來源減少,許多地方組織的運作資金短缺,連基層動員都變得困難。

面對這種財務困境,國民黨開始尋求其他資金支持,包括來自台商、親中商人(不限台籍)的捐助。這造成了兩個影響:
掰噗~
OH NO!! (Русский)
~龜苓膏~
第一,國民黨的獨立決策能力下降

當一個政黨的資金來源過於依賴外部勢力時,它的政治立場也會受到資金方的影響,這使得國民黨在政策制定上,必須考量中國的立場,而非純粹以台灣選民的需求為優先。

第二,親中媒體與中國資金聯手,成為國民黨的「實際控制者」。

以往,國民黨擁有自己的黨產與企業聯繫網絡,可以相對獨立地制定選舉策略與政策立場。

然而,當親中商人與媒體掌握國民黨的宣傳與資金來源時,國民黨的立場便受到更大程度的影響,甚至被迫迎合中國的政策目標。

也就是說若不聽從來自親中媒體企業的「建議」,很可能國民黨本土派系、親美派系裡面的人,就會遭到某種程度的修理。
~龜苓膏~
這讓國民黨的處境變得相當矛盾——它不僅是中國滲透台灣政治的「工具」,有時候中國還會透過資金與媒體影響力,反向施壓國民黨,使它必須做出更多讓步,換取選舉或政治生存的空間。

這讓目前國民黨並非單純的「親中」,而是被親中媒體與中國資金影響,導致內部決策越來越難擺脫中國的操控。

舉例來說:
中天新聞、旺中集團、聯合報系、TVBS 這些媒體,在台灣社會中擁有龐大的影響力,但其報導內容往往迎合中國的立場,甚至在選舉期間進行輿論戰,影響台灣選民的投票選擇。

同時,中國資金不只是支持國民黨,也滲透到了媒體業、如抖音、網軍、粉絲業和社團,這讓更多媒體成為中國政策的傳聲筒。

親中媒體不是服務國民黨,它實際是服務中共。這種現象比單純的「國民黨親中」更危險,因為它代表國民黨的主導權已經被外部勢力掌控。
胡不歸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