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浪老阿E
@magnumdot50
說
Sun, Feb 2, 2025 4:09 AM
去看了台北美術館的膠彩展,作為完全不了解相關知識、走馬看花的凡人,看展的時候追逐著說明文字,也盯著畫前後左右看了好久。很喜歡最後說明膠彩工具和顏料的展區,說這是必須予以時間的媒材,而畫家就在時間的間隙裡釋放想像並凝聚情感。
台北市立美術館
噗浪老阿E
@magnumdot50
Sun, Feb 2, 2025 5:11 AM
原本只是發覺幾個作家的名字有重複,就順便記下來。我的想像裡「林之助」擁有台灣的姓氏和日本的名字,可能是讀書人的氏族吧?在日本的學制裡獲得當時最新的知識技術;可能放棄醫師、律師或老師,選擇鑽研繪畫。在二戰後的動盪中不曉得他會怎麼定位自己?我懷著想像,發現他出現在說明文字的牆上,在那個時代裡,是他命名了「膠彩」,安頓了成人無言表述的恐懼。林之助致力於在地耕耘和栽培人才,是台灣的膠彩之父。我很喜歡最後展區出口,有他的字畫,很有日式風格:
噗浪老阿E
@magnumdot50
Sun, Feb 2, 2025 5:12 AM
有機會的話還想去台中的紀念館看看
噗浪老阿E
@magnumdot50
Sun, Feb 2, 2025 5:37 AM
另外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品是《日光浴》,也許是因為畫的前方剛好有長椅可以休息的關係,展太豐富了我的腿很痠。但是我視線就一直被那些曬著陽光製造陰影的課桌椅吸引,對我來說這是一幅非常台灣的畫。明明畫裡的元素那麼少,但有點沒對齊的桌子擁擠在兩行一列、有些不一樣的椅子塞在每張桌子裡,明亮強烈的光線彷彿能照出飛舞的灰塵,可以想像曾經的喧囂,彷彿畢業生一樣的畫。也許是我自己想要畢業的關係。
載入新的回覆
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