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楓💫
去看了膠彩展
印象最深刻的只有肉胖看著一張耕田的風景畫跟我說這是你在自耕的畫面
靠北🙃
依楓💫
整體的展覽還是很棒,無論是動線規劃還是展品安排
北美館的解說可以掃QR CODE然後用APP這點也很方便
依蘋🇺🇸🎃
https://images.plurk.com/1jibd3Hqw36421eP42Ru1A.jpg
是你欸
依楓💫
‎‧₊ ᨦ少女獸
我也有陪朋友去xddd 只覺得冷氣很涼
依楓💫
我很喜歡北美館和上次南美館展覽的解說,除了介紹畫家生平以外還會敘述該畫家創作時的概念;然後絕大部分非現代藝術的畫作都有點政治上的氛圍
這次膠彩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參展台博會上這件事
最後面的導覽牆上更是直接點明了從民國後膠彩逐漸沒落的因果
肉胖:再繼續政治歸政治啊

我好愛跟肉胖逛展(幹
依楓💫
膠彩傳過來的年代是日治時代,因此無論是肖像畫或是風景畫上都能看見浮世繪的風格
但畫作的主體又是走南國風格、可以想見這種衝突感在展覽會上大受歡迎
雖然畫家描繪的事物往往和日常息息相關,所以可以理解台灣元素出現的頻率很高是正常的,但有了上述的理由來看之後就會覺得這是一種政治上的考量www
依楓💫
比較有印象的是陳進畫的女性
其中一幅畫的講解提到陳進使用某張女性的肖像描繪參展,其背後的因素尚且還有男性審查員的凝視等等
就覺得
都快100年了這個世界還是沒有甚麼進步(幹
https://www.tfam.museum/...
印象中是這張
男性凝視的部分可以參考這篇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上) ──陳進戰時畫作中的畫外音 — A...
依楓💫
膠彩畫是以礦物作為顏料入畫,可想而知畫作的成本應該都很高
所以畫家通常會以參展為目標這真的不意外(肉胖:參展...)
我自己在這點上比較有感觸的是後面有一區東海的展區是現代的膠彩畫
可以看到媒材上的應用更具有象徵性且更有效的利用了媒材,像是不同角度所觀看時不同的顏色、閃閃發亮的部分
確實畫面比起1930-1940年代來得更「好看」,但我覺得好像少了點甚麼
依楓💫
現代畫裡的畫面的確也是在說故事,是在闡述些甚麼或是表述些甚麼
但就有點少了過去膠彩那種無以訴說、藏在畫裡的政治意涵吧(
依楓💫
想到再補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花卉系列
我當下看到得感想是這麼台的東西用這種技法畫出來真ㄉ好特別(小白感想)
另外有一幅篇近代?的作品所運用的紅色我也好喜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