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3:48 PM
46
5
讀嘛讀嘛
讀墨的年度挑戰書單,選了《魔杖之外》,作者是湯姆·費爾頓,就是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飾演跩哥的人,這本書算是他的自傳。我蠻喜歡裡面描述他如何維持「普通人」的生活,特別是他的角色知名度遠遠不如主角三人組,他有時蠻感恩這點的,這讓他還是能維持一定的普通生活,而不是活在公眾檢視之下。
魔杖之外:湯姆.「跩哥馬份」.費爾頓的成長與掙扎 - 湯姆・費爾頓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3:51 PM
他不吝於描述自己跟哥哥們的缺點,但寫法偏向詼諧,因為寫得很逗趣,其實會很容易讓人原諒。不然像他哥擔任他在劇組的監護人時,會不時順手摸了一些哈波劇組道具去拍賣,應該讓現場的人很困擾。但我覺得這種護短或對自己有利的寫法也是難免啦,畢竟他真的想要的話,也可以都不提。
全書也不避諱於書寫自己那些越界的問題,好比第一章就是他在青少年時期去唱片行偷A片然後被抓的故事,也有偷吸大麻跟酗酒的故事。
看了真的覺得,歐美明星真的對於犯罪相對寬容呢,因為雖然寫得很幽默很流暢,但像台灣到現在也還是有人對柯震東吸大麻一事非常糾結,更別提像是韓國演藝圈對於各種不光彩事蹟(霸凌、吸毒、外遇)都難以原諒(除非早早累積了很高的演藝高度),覺得果然是文化差異嗎?提到這點不代表說是批判,而是感慨一下。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3:53 PM
Wed, Jan 29, 2025 1:05 AM
身為哈波讀者,我必須要說我本來期待的大概就是拍攝秘辛,但事實上,無關哈利波特的部分也看了很逗趣、很流暢,像是提及他的演員生涯初次滑鐵盧!那時他還不到七歲,飾演「樹木一號」。
然後,很突然地,我察覺到一陣痛苦的沉默。每個人都在滿懷期待地看著我。我的時刻到來了,而我的腦袋一片空白。於是我做了每個有尊嚴的小演員都會做的事:我突然爆哭,以樹木能行走的最快速度搖搖擺擺下了台。演出結束後,我跑向媽媽,滿臉淚水與歉意。對不起,媽媽。對不起!我媽媽安慰我,告訴我沒有關係,這對故事沒有絲毫影響。但直到今天,我仍能感覺到那份羞恥。我讓團隊失望了!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3:59 PM
Wed, Jan 29, 2025 1:05 AM
全書中他不斷強調他的日常生活,當演員以外,作為一個不太合格、不規矩的學生、青少年,如何幫助他做到平衡調適。
正如我所說,當跩哥並不酷。
但事情是這樣的。回顧我的麻瓜生活,好的經歷比壞的多。我很高興我至少有一部分時間是在那所正常的學校裡,和正常人一起度過的,總的來說是個正常的經驗。我很高興有那些挖苦我的老師、那些對我另一邊的生活不屑一顧的同學。一部分的我甚至很高興我的臉有被菸頭燙過。這些都是正常的童年常規打鬧的一部分。至少,這些都不是與世隔絕的童年體驗得到的,而我本來有可能很輕易地被迫接受與世隔絕的童年。參與《哈利波特》的瘋狂過程之外,如果我沒有機會同時體驗正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應該會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人。事實上,兩邊的好處我是兩者兼得了。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1 PM
然後我很喜歡他描述同事們的部分,他真的都用很正面的方式去描述他對其他演員的印象,特別是很多《哈利波特》的年長演員都是英國資深演員,他從中受益很多。
裡面提到石內卜的演員艾倫·瑞克曼會幫他自己捐款的兒童慈善機構安排很多次劇組參訪,還會提供全套石內卜服務: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1 PM
而艾倫完全了解,雖然這些訪客可能想見艾倫・瑞克曼,但他們更想見的是賽佛勒斯・石內卜。每當他見到這些小朋友,他都會提供全套的石內卜體驗。他會打一下他們的側臉,用拖長音的簡單幾個字叫他們把……襯衫……紮進去!那些小朋友張大眼睛,被嚇得很開心,這真的很可愛。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2 PM
我也好喜歡他(湯姆·費爾頓)後來懂得如何不破壞孩子的魔法:
在我最早參加的一個會場上,那時十六歲的我坐在幾千名觀眾面前,回答關於《哈利波特》的問題。大禮堂中間有一條排隊的隊伍,大家都在等著拿麥克風向我提問。輪到一個全身打扮成妙麗的小女孩,由於她不夠高,她的媽媽幫忙拿著麥克風。她睜大眼睛,問我:「騎著掃帚飛是什麼感覺?」
我馬上告訴她真相。「超級不舒服,」我說。「基本上,我是被綁在金屬桿上的腳踏車坐墊上,而我也因此有可能沒辦法生小孩了。」我的回答引起了一陣笑聲,但我看到小女孩眼神中的魔法正在消逝,我馬上知道我說錯話了。第二天,另一個小妙麗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騎著掃帚飛是什麼感覺?」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3 PM
我已經學到教訓了。我身體向前傾,心照不宣地對她眨了眨眼,我說:「妳十一歲了嗎?」
「還沒。」
「所以妳還沒有收到入學信囉?」
「還沒。」
「妳就等著吧,」我告訴她。「妳就等著吧。」女孩的表情亮了起來,我也可以感覺到觀眾的一股興奮之情。現在每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相信我,還是有人會問),我都會這樣回答。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4 PM
他跟艾瑪華森(妙麗演員)的友誼也是,我在看書以前就有看過妙麗在訪談中承認她小時候曾經暗戀過跩哥演員,他完全不避諱提這件事,也大概看得出來兩人真的沒什麼。我也很喜歡他的自省,包含第一次跟艾瑪華森見面時的不友善,包含一開始對她行為(某次舞蹈表演)的嘲弄。艾瑪是主角三人組中最年幼的,第一部電影時,她只有9歲,比其他人更年幼,但更容易受到嚴格檢視——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5 PM
Tue, Jan 28, 2025 4:05 PM
我想,答案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我逐漸明白在我們所有人之中,艾瑪需要面對的事情最多,需要克服的處境最困難,而且她從年齡最小的時候就開始如此。她後來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女性之一──在我看來,也是最厲害的女性之一──但圈外人很容易只看到她的名聲,而沒有花點時間想想隨之而來的挑戰。一開始,艾瑪並不像我十二歲,也不像丹尼爾十一歲。她才九歲。這之中有很大的差別。她以前從未到過電影拍攝現場,而且在兒童主角群之中,她是唯一的女生。她被「男生的幽默」團團包圍──愚蠢的惡作劇和青春期前的打鬧──就這一點而言,雖然她不只是撐過來了,甚至還能比我們所有人加起來更厚臉皮,但那一定不容易。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6 PM
她所經歷的壓力不僅僅是要對付愚蠢的男生。艾瑪從來沒有辦法度過正常的童年。從她被選角選上的那天起,她在很多方面就被當作一個成年人對待。我認為,這種現象對女生來說,比男生困難得多。女生在媒體和其他地方都會被不公平地性化。女生會被以貌取人,展現任何一點點的自信都會讓人瞠目結舌,如果是男生就不會這樣。我很好奇,如果當初有人能夠看到未來,並告訴九歲的艾瑪未來會怎樣,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告訴艾瑪,她簽下的這件事會伴隨她一輩子。她會永遠無法脫身。她會永遠被人緊追在後。她還會選擇這樣做嗎?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7 PM
Wed, Jan 29, 2025 1:07 AM
我看到後面,覺得真的很動人,小時候會覺得演員很遙遠,但後來覺得那真的就是一份工作。你會跟一些人合作,或許合作很長,或許合作很短,但終究會曲終人散,而你要出發謀下一份職位。但我必須承認,他在前期把離開劇組寫得太感傷了,所以我很期待哈波結束後的描述,結果真的發生時,反而有點淡。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7 PM
(描述幼年第一次離開劇組)
當下我還不懂,但我的眼淚其實是在教我重要的一課。觀眾能從頭看一部電影,想看幾次就看幾次,電影不會消失。但對於演員和劇組人員來說,我們與電影的關係更為複雜。魔法存在於過程中,而這個過程是存在於過去的一段時光。你可以反思這一段時光,你可以為它感到驕傲,但是沒有辦法再來一次。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8 PM
這種感受會在每次殺青的時候重新浮現。幾個月來,你都是一個巡迴馬戲團的成員。你們是一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一起走過十幾個城市,一起用餐,一起演戲,一起搞砸再一起解決問題。你們離開家、離開家人,在遙遠的旅館相聚一堂,雖然不是永遠都能歡笑玩樂,你們還是形成了某種親密的羈絆。然後,突然就結束了。形同代理家庭的這個共同體消散到世界各地,沒了。我們幾乎每次都說同樣的話:要保持聯絡喔、下周再約喔、再一起重溫舊夢吧。當然,我們都是真心的。這些承諾偶爾也真的會實現。不過每個人內心深處都知道,我們已經抵達那面中間旗了。無論拍這部片經歷了什麼,是好還是壞,那些獨一無二、專屬於我們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再也無法挽回。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發現這並不會變容易,尤其是像《哈利波特》那樣的大型製作。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8 PM
Tue, Jan 28, 2025 4:09 PM
(實際上離開哈波劇組時)
《哈利波特》電影的最後一集是一項大工程,因為它是兩部電影一起拍攝,而不是像前幾集有六個月的拍攝間隔。拍攝似乎永無止境。我在那裡的時間還不到丹尼爾、艾瑪和魯柏的四分之一,所以天知道他們跑這場馬拉松的感受如何。然而,最後幾天的到來遠比我想的要快得多。我們的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認爲終點遠在天邊,但它很快就悄悄逼近了。同時,終點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們普遍有一種解脫感。然而解脫並不等於快樂,我在片廠的最後一天到來時,我知道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畢竟,我已經有過經驗了。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9 PM
我的最後一天是第二工作組的拍攝。我們拍了跩哥離開戰場的場景,他在布滿瓦礫的橋上匆匆走過,然後停了一會兒,轉身思考片刻,接著繼續走。這是沒有出現在正片的眾多場景之一。我們殺青的時候,我努力控制情緒,迅速地和劇組人員握手,輕聲說了幾句簡短的英式告別,然後我就離開了。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09 PM
我一上車就開始嚎啕大哭。淚水不停地流,但我盡量不讓我的司機吉米看見。這一次,我沒有人可以責怪了,所以我讓情緒宣洩。每當有人問起那一刻,他們都希望聽到我與丹尼爾、艾瑪、魯柏和其他演員深情告別的故事,然而這些人都不在我最後拍攝日的現場。而且無論如何,我一些非常親的朋友都是攝影組、特效組或造型組的成員。這麼多年來,他們在我生命中占了非常大一部分,離開他們讓我很難過,就像離開其他演員一樣。我知道,我沒辦法像從前一樣經常見到這些人,甚至可能再也見不到了,而且這不是出於選擇,而是大家要各自過生活。這是一個很惆悵的想法。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1 PM
Wed, Jan 29, 2025 1:08 AM
看這本書到後來,害我好想看哈波電影喔(我只有看過前三集),特別是跩哥戲份更加吃重也有更多深刻詮釋的後面幾集。他對角色的理解,也讓我覺得自己是否看漏什麼?是否要補上?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1 PM
然後,到了《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一切都變了。透過跩哥,我們看到霸凌者往往也是被霸凌的人。在拍攝初期,導演大衛・葉慈(David Yates)把我拉到一邊。「如果我們能對跩哥產生百分之一的同情心,」他說道,「那我們就成功了。記住,你打算做魔法世界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事情:殺掉鄧不利多。當你拿著那根魔杖,它的力量就像你手中握著一支軍隊。我們需要同情你。我們需要心想,他別無選擇。」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1 PM
跩哥・馬份是那個沒有選擇的男孩。他被盛氣淩人的父親支配,被食死人(Death Eater)脅迫,被佛地魔威脅生命安全,他的行為不是他自己的。那是一個被剝奪自主的男孩的行為。他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而他的生活所發生的轉變讓他害怕。有一場戲最能明顯看出這一點:哈利遇到跩哥在洗手台邊哭泣,然後他們決鬥,哈利使出撕淌三步殺(Sectumsempra)咒語。這是我和丹尼爾為數不多的對手戲,我覺得我在這場戲受到了過譽的讚揚。對我來說,厲害的是劇本。然而,假如我確實提升了我的表現,跟上跩哥的角色發展,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觀察丹尼爾所學到的事。我不能再用那個在角落冷笑的男孩勉強應付過去;我必須想辦法讓這個角色有血有肉。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2 PM
對我來說,跩哥在電影最後幾集的角色弧線涉及到《哈利波特》故事其中一個主題的核心:關於選擇的主題。跩哥的故事在馬份莊園那場戲達到高潮。哈利五官變形,跩哥被叫來指認他。這個人是哈利波特嗎,還是不是?我們在現場沒有討論跩哥是否確定那是哈利。不過我的看法是,他清楚知道那是誰。那麼他為什麼不說呢?我認為,這是因為那個沒有選擇的男孩終於有了選擇。他可以選擇指認哈利,或也可以選擇做正確的事情。如果是那場戲之前的任何一刻,他一定都會揭穿哈利。不過,他終於明白了鄧不利多在故事早期對哈利說的話:我們的選擇,遠比我們的天賦,更能顯示出我們的真貌。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2 PM
這就是為什麼我將哈利與跩哥視為一體兩面。哈利的家人很愛他,甚至能為他犧牲。跩哥在霸凌與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然而,當他們可以自由做出自己的選擇時,他們的結局是相似的。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4 PM
Tue, Jan 28, 2025 4:15 PM
跩哥在霸凌與虐待的家庭中長大?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觀點。因為我很少重溫《哈利波特》(小説)後面幾集,其實只會記得前期跩哥要耀武揚威談論他爸爸,沒有特別意識到他跟爸爸之間的病態關係。但後面看他跟飾演魯休思·馬份的演員傑森·艾薩克的互動,真的越看越不對勁!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4 PM
手杖末端的獠牙比我們倆想像中還要鋒利許多。第一場戲中,傑森用它打了我的手。我忍住眼淚,設法無視我所受到的物理傷害,繼續入戲到場次結束,而這期間傑森都用看著垃圾的眼神看著我。然後,我們聽到「卡!」魯休思・馬份消失了,傑森帶著歉意與關切回來了。他那句無情的「別亂碰,跩哥!」變成了一句充滿同情與關切的「親愛的孩子,我有弄傷你嗎?你還好嗎?」切換之快,就像按開關一樣。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14 PM
就算到了現在,我每次想起傑森的變臉,還是會起雞皮疙瘩。他是魯休思的時候,我從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這次他會從哪個角度打我?他會如何施展他的威壓?從表演的角度來看,那是一份禮物。他的表演讓人得以理解跩哥。看到他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我,讓我有權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因為這件事幫我理解跩哥的兩面性:他當然是個霸凌者,但在內心深處,他是一個害怕父親的小男孩。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22 PM
我感覺應該要回去重溫小説或補後面幾集電影?朋友提到:「佛地魔回歸後,我是覺得爸爸也受到來自上頭的壓力,轉而把壓力施加在兒子。但最後夫妻倆還是有展現愛兒子的一面。」但我的印象是,魯休思·馬份感覺對於把兒子獻出去幫佛地魔做事,是有抗拒但還是願意屈服,還努力合理化成「榮譽的任務」,但水仙·馬份則是更不願意、更不想要的。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24 PM
Tue, Jan 28, 2025 4:27 PM
但撇開對《哈利波特》的細究,我好喜歡他對於自己參與這系列電影的看法: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25 PM
與大家的預期相反,電影結束之後,我因爲參演《哈利波特》而受到的關注反而變多了,程度無法想像。以前,我可以很輕易地走在街上,即使頂著一頭閃耀的金髮,也不會被人認出,不會有人大喊我的名字。現在更難了。一年又一年過去,《哈利波特》似乎都會變得更受歡迎。我覺得很難精確描述原因,但說到底,我認為這一定是因為原作故事精彩萬分。與同一時期的許多兒童故事不同,《哈利波特》的小說和電影正從一代傳到下一代。《哈利波特》是少數能將十三歲和三十歲的人聯繫起來的文化標誌。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被魔法世界吸引,已經出現雪球效應。如果當年拍電影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在未來的幾年內,環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會有哈利波特主題樂園,而且我會為這個區域的開幕剪綵,我一定會當著你的面大笑。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26 PM
我也很認同這點欸,我本來以為《哈利波特》會隨著年代而慢慢變成上一代的年代物,但似乎不是如此。
深海蒔雨。怪物水鬼
@MAKIAME
Tue, Jan 28, 2025 4:35 PM
抱歉插樓,我的印象跟小步差不多,魯休思的確是對於把兒子獻出去這件事更早屈服的人,但水仙則是更在乎兒子的性命安全(第六集跟石內卜的不破誓、面對指認哈利的重責大任等等)不過大部分都只有水仙跟跩哥的視角其實也蠻難說魯休思就完全覺得這件事沒問題,只是他相較之下是個比較忠心的食死人吧(在一家三口裡面)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48 PM
Tue, Jan 28, 2025 4:49 PM
最終,整本書最有啓發性,也最私密的,大概就是描述他在好萊塢迷失與送勒戒的章節。在英國時,湯姆·費爾頓有一群「沒那麼把他當一回事」的人,但到了好萊塢,他被「太當一回事」了,漸漸習慣享樂與喝酒,他酗酒的狀況嚴重到身旁的人需要蓄意欺瞞他,騙他有一場會議,把他騙過去,最終安排他去勒戒中心。他逃離了第一間勒戒中心,但也在過程中承認自己需要幫助,在另一間機構受了三星期左右治療,最終因違反太多次規定被趕出去。(考慮到這是治療機構,我想他違規狀況肯定比書本中描述更誇張)他很生氣自己沒有道別的機會,但也發現自己找回了情緒: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4:48 PM
我發現,之前我一直處於一種完全麻木的狀態。這並不是說我已經準備好要跳橋了;而是跳下橋和中樂透似乎感覺是一樣的。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無論好事壞事。就算你告訴我,我將成為下一代007,我也不會在乎。但現在,我的情緒回來了,而且它們正在全速運轉。有些情緒是好的,有些是壞的,但有情緒總比沒有好。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5:01 PM
Tue, Jan 28, 2025 5:05 PM
《魔杖之外》比我預期的更好看,我小時候很容易把演員當成很特別的存在,很遙遠、很光鮮亮麗,甚至紙醉金迷,但現在覺得這就是一份工作,那些名氣、曝光,對於演員如何生活、與人交往,如何維持自我人格,也許帶來的更是負擔。特別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真的拍攝太久了,這些當初未成年的童星演員太容易被角色吞噬,被等同角色,所以看到湯姆如何呈現「跩哥·馬份」之外的自己,以及描述自己如何接納這個歷程,甚至到書本出版後,他很感動自己不再只是「那個演跩哥的人」,他不再只是大眾童年的一部分,而是可以成就更多的人,可以真正的展望未來。忽然覺得,真的好感動呢。也許就如他所承認的,在33歲寫自傳或許太早、太嫩,但這本書讓他可以開展下一章。也讓我從「那個演跩哥·馬份的人」,認識那位「演員」。
小步寫寫
@lucywritewrite
Tue, Jan 28, 2025 5:13 PM
深海蒔雨。怪物水鬼
: 真的,而且小說內大部分都還是哈利視角,對於馬份一家的描述偏少,感覺更要細細推測線索🤔
載入新的回覆
讀墨的年度挑戰書單,選了《魔杖之外》,作者是湯姆·費爾頓,就是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飾演跩哥的人,這本書算是他的自傳。我蠻喜歡裡面描述他如何維持「普通人」的生活,特別是他的角色知名度遠遠不如主角三人組,他有時蠻感恩這點的,這讓他還是能維持一定的普通生活,而不是活在公眾檢視之下。
全書也不避諱於書寫自己那些越界的問題,好比第一章就是他在青少年時期去唱片行偷A片然後被抓的故事,也有偷吸大麻跟酗酒的故事。
看了真的覺得,歐美明星真的對於犯罪相對寬容呢,因為雖然寫得很幽默很流暢,但像台灣到現在也還是有人對柯震東吸大麻一事非常糾結,更別提像是韓國演藝圈對於各種不光彩事蹟(霸凌、吸毒、外遇)都難以原諒(除非早早累積了很高的演藝高度),覺得果然是文化差異嗎?提到這點不代表說是批判,而是感慨一下。
然後,很突然地,我察覺到一陣痛苦的沉默。每個人都在滿懷期待地看著我。我的時刻到來了,而我的腦袋一片空白。於是我做了每個有尊嚴的小演員都會做的事:我突然爆哭,以樹木能行走的最快速度搖搖擺擺下了台。演出結束後,我跑向媽媽,滿臉淚水與歉意。對不起,媽媽。對不起!我媽媽安慰我,告訴我沒有關係,這對故事沒有絲毫影響。但直到今天,我仍能感覺到那份羞恥。我讓團隊失望了!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正如我所說,當跩哥並不酷。
但事情是這樣的。回顧我的麻瓜生活,好的經歷比壞的多。我很高興我至少有一部分時間是在那所正常的學校裡,和正常人一起度過的,總的來說是個正常的經驗。我很高興有那些挖苦我的老師、那些對我另一邊的生活不屑一顧的同學。一部分的我甚至很高興我的臉有被菸頭燙過。這些都是正常的童年常規打鬧的一部分。至少,這些都不是與世隔絕的童年體驗得到的,而我本來有可能很輕易地被迫接受與世隔絕的童年。參與《哈利波特》的瘋狂過程之外,如果我沒有機會同時體驗正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應該會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人。事實上,兩邊的好處我是兩者兼得了。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裡面提到石內卜的演員艾倫·瑞克曼會幫他自己捐款的兒童慈善機構安排很多次劇組參訪,還會提供全套石內卜服務: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在我最早參加的一個會場上,那時十六歲的我坐在幾千名觀眾面前,回答關於《哈利波特》的問題。大禮堂中間有一條排隊的隊伍,大家都在等著拿麥克風向我提問。輪到一個全身打扮成妙麗的小女孩,由於她不夠高,她的媽媽幫忙拿著麥克風。她睜大眼睛,問我:「騎著掃帚飛是什麼感覺?」
我馬上告訴她真相。「超級不舒服,」我說。「基本上,我是被綁在金屬桿上的腳踏車坐墊上,而我也因此有可能沒辦法生小孩了。」我的回答引起了一陣笑聲,但我看到小女孩眼神中的魔法正在消逝,我馬上知道我說錯話了。第二天,另一個小妙麗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騎著掃帚飛是什麼感覺?」
「還沒。」
「所以妳還沒有收到入學信囉?」
「還沒。」
「妳就等著吧,」我告訴她。「妳就等著吧。」女孩的表情亮了起來,我也可以感覺到觀眾的一股興奮之情。現在每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相信我,還是有人會問),我都會這樣回答。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當下我還不懂,但我的眼淚其實是在教我重要的一課。觀眾能從頭看一部電影,想看幾次就看幾次,電影不會消失。但對於演員和劇組人員來說,我們與電影的關係更為複雜。魔法存在於過程中,而這個過程是存在於過去的一段時光。你可以反思這一段時光,你可以為它感到驕傲,但是沒有辦法再來一次。
《哈利波特》電影的最後一集是一項大工程,因為它是兩部電影一起拍攝,而不是像前幾集有六個月的拍攝間隔。拍攝似乎永無止境。我在那裡的時間還不到丹尼爾、艾瑪和魯柏的四分之一,所以天知道他們跑這場馬拉松的感受如何。然而,最後幾天的到來遠比我想的要快得多。我們的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認爲終點遠在天邊,但它很快就悄悄逼近了。同時,終點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們普遍有一種解脫感。然而解脫並不等於快樂,我在片廠的最後一天到來時,我知道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畢竟,我已經有過經驗了。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魔杖之外》
Readmoo讀墨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