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言音讀作安
@weiann_ink
Wed, Jan 22, 2025 5:12 PM
Wed, Jan 22, 2025 5:12 PM
11
1
bl書單共筆
《抑鬱症患者的渡過之路》茉莉深雪
文案:
樓照林暗戀了連星夜整個高中三年,卻遲鈍得連自己都沒察覺。
他想,等高考結束,他或許可以問問連星夜想報考哪個專業,他想和連星夜去同一個學校。
然而高考出成績的當天,伴隨連星夜高中狀元的喜報一同到來的,是連星夜的訃告。
連星夜從實驗樓頂樓跳了下去,當場死亡。
他特意挑的深夜,還提前報了警。
屍體當晚就收走了,沒有驚動任何人。
他這個人就是這樣,沉默、寡淡,連走的時候都這麽安安靜靜。
彼時樓照林還美滋滋地捧著手機,翻來覆去地欣賞剛到手的連星夜的手機號(下收)
寫作言音讀作安
@weiann_ink
Wed, Jan 22, 2025 5:13 PM
文案(續):
他不知道,等他好不容易組織語言,扭扭捏捏地發出第一條消息的時候,連星夜正孤零零地站在樓頂吹風。
口袋的手機傳來震動,連星夜愣了一下,然後把手機拿出來放在了樓頂,隨後毫不猶豫地向空中邁開一步。
他沒看是誰的消息,不是他不在意,只是他並不認為有誰會惦記著自己。
後來,樓照林才知道,連星夜得了抑鬱症。
後來,樓照林意識到,原來自己喜歡他啊。
可他們連一句像樣的招呼都沒打過。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有幸能再見到連星夜,他一定要仔細抓緊連星夜的手,一字字告訴他:
“誰說沒人惦記你?我不是人嗎?
你不喜歡連星夜,我喜歡。
你不會愛連星夜,我來教你。” 還有,樓照林,別忘了對連星夜說一聲: “同學你好,我叫樓照林。” “我喜歡你。” 這一回,我會努力拉住你的手。 抑鬱症受×重生癡情攻
寫作言音讀作安
@weiann_ink
Wed, Jan 22, 2025 5:13 PM
寫作言音讀作安
@weiann_ink
Wed, Jan 22, 2025 5:38 PM
心得:
我較少涉略這個題材的小說,因為會從頭哭到尾。這本整體來說也是差不多的憂鬱症與救贖的套路,但他非常寫實的刻畫憂鬱症在現實面經歷的各種障礙,以及一小部分照顧者經受的壓力。
這本完整描述了憂鬱症加重的開始、家人的不理解、不友善的大環境和不正確的醫療處置、自殺、後悔莫及但死性不改的原生家庭、住院治療、出院後的生活,其中伴隨著一個少年以愛為名莫名其妙的不離不棄。
真實之處在於病患內心經受的各種情緒的煎熬以及對失去身體與精神掌控的恐懼,並且這種經歷並不因為有人願意用愛滋養他就有顯而易見的改善,共情能力降低、對感受羞於啟齒、自尊心被粉碎卻不能表達、對他人的示好患得患失、無意識的自我貶低……某些負面感受因為愛而更顯眼。
寫作言音讀作安
@weiann_ink
Wed, Jan 22, 2025 5:41 PM
而其中最童話的部分就是有一個非親非故的人對你不離不棄,同時他又有充滿包容力的父母和無限制的鈔能力,但我想那代表如果你的家人也願意無底限的為你付出,成為精神和物理層面的支持,那康復不是一場美夢了
寫作言音讀作安
@weiann_ink
Wed, Jan 22, 2025 5:41 PM
載入新的回覆
《抑鬱症患者的渡過之路》茉莉深雪
文案:
樓照林暗戀了連星夜整個高中三年,卻遲鈍得連自己都沒察覺。
他想,等高考結束,他或許可以問問連星夜想報考哪個專業,他想和連星夜去同一個學校。
然而高考出成績的當天,伴隨連星夜高中狀元的喜報一同到來的,是連星夜的訃告。
連星夜從實驗樓頂樓跳了下去,當場死亡。
他特意挑的深夜,還提前報了警。
屍體當晚就收走了,沒有驚動任何人。
他這個人就是這樣,沉默、寡淡,連走的時候都這麽安安靜靜。
彼時樓照林還美滋滋地捧著手機,翻來覆去地欣賞剛到手的連星夜的手機號(下收)
他不知道,等他好不容易組織語言,扭扭捏捏地發出第一條消息的時候,連星夜正孤零零地站在樓頂吹風。
口袋的手機傳來震動,連星夜愣了一下,然後把手機拿出來放在了樓頂,隨後毫不猶豫地向空中邁開一步。
他沒看是誰的消息,不是他不在意,只是他並不認為有誰會惦記著自己。
後來,樓照林才知道,連星夜得了抑鬱症。
後來,樓照林意識到,原來自己喜歡他啊。
可他們連一句像樣的招呼都沒打過。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有幸能再見到連星夜,他一定要仔細抓緊連星夜的手,一字字告訴他:
“誰說沒人惦記你?我不是人嗎?
你不喜歡連星夜,我喜歡。
你不會愛連星夜,我來教你。” 還有,樓照林,別忘了對連星夜說一聲: “同學你好,我叫樓照林。” “我喜歡你。” 這一回,我會努力拉住你的手。 抑鬱症受×重生癡情攻
我較少涉略這個題材的小說,因為會從頭哭到尾。這本整體來說也是差不多的憂鬱症與救贖的套路,但他非常寫實的刻畫憂鬱症在現實面經歷的各種障礙,以及一小部分照顧者經受的壓力。
這本完整描述了憂鬱症加重的開始、家人的不理解、不友善的大環境和不正確的醫療處置、自殺、後悔莫及但死性不改的原生家庭、住院治療、出院後的生活,其中伴隨著一個少年以愛為名莫名其妙的不離不棄。
真實之處在於病患內心經受的各種情緒的煎熬以及對失去身體與精神掌控的恐懼,並且這種經歷並不因為有人願意用愛滋養他就有顯而易見的改善,共情能力降低、對感受羞於啟齒、自尊心被粉碎卻不能表達、對他人的示好患得患失、無意識的自我貶低……某些負面感受因為愛而更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