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Sun, Jan 19, 2025 1:55 PM
5
抱歉社畜一直沒時間關心
有沒有聖人願意當GPT給我問
藍白刪除預算之後
被刪除的預算改成分配到哪裡?
@Lighttjc - 收集各種藍白的白爛刪預算行徑圖卡,請大家努力廣傳
mint3979
Sun, Jan 19, 2025 1:55 PM
軍公教退休人員的退休金
cheese1146
Sun, Jan 19, 2025 1:56 PM
怎麼還在刪除預算 是凍結啊
之前不是都在說館長認為經費能隨便移動是白癡嗎
還是青鳥才剛出生 和館長當時一樣程度
garlic5033
Sun, Jan 19, 2025 1:57 PM
你平常超徵預算怎麼解決的,砍預算一樣啊……
cheese1146
Sun, Jan 19, 2025 1:57 PM
答案就是
沒有移動,但是也拿不出來
就像光的護封劍,然後你可以看到那些鳥在靠北
garlic5033
Sun, Jan 19, 2025 2:02 PM
政府是這樣:預計未來一年的稅收→審預算→稅收-預算,剩下的算超徵
確定超徵後會再討論多的錢怎麼解決,超徵可以還債、可以補貼(像是健保),也可能退錢(過去兩年就是這樣)
而且超徵的錢怎麼分配是執政黨決定後立法院審查,不會是立法院決定。
scone9782
Sun, Jan 19, 2025 2:02 PM
沒有拿出來的許可,原本放在哪邊就是繼續放著而已
tea5421
Sun, Jan 19, 2025 2:06 PM
所以才會想過一些65歲健保免費、退休警察所得替代率80%的法案?錢要補去那裡?
garlic5033
Sun, Jan 19, 2025 2:12 PM
說到這個就有趣了,人民反彈所以國民黨就暫緩要先黨團協商了呢,目前都還沒通過確定結果。
garlic5033
Sun, Jan 19, 2025 2:16 PM
你怎麼不提這些預算也可能變成某些部長的水電費、去北海道看熊的費用或者補助每年票都被秒殺票價還一直漲的演唱會。
又或者是得標廠商非常少機會可以說只有一家的綠能太陽能。
pigeon3476
Sun, Jan 19, 2025 3:53 PM
匿名很多智障草講蠢話
專業會計人科普下政府預算
依法行政權編預算立法院審核
立院核定砍掉的不得動支
那就會造成政府支出大減
自然在收入不變甚至是繳稅變多收入大增的情況下
就會冒出一大筆沒預算用途又不能動的錢
也不會變成行政權能亂花多出來的錢
還是要立法權同意
然後依法立法權只能砍不能編列
就變成了立法院只能這樣子勒索行政權照他意思編它想要的預算
cheese1146
Sun, Jan 19, 2025 3:54 PM
pigeon3476: 政府支出本來就過多 馬英九時期多少 現在總預算三億耶拜託 多少花在宣傳費用上
virgo8586
Sun, Jan 19, 2025 3:55 PM
有人可以列出歷年預算嗎
ಠ_ಠ
Mon, Jan 20, 2025 1:42 PM
所以目前就是砍掉預算的藍白可能有意圖想把超徵的稅收移作他途但沒人知道他們想做什麼,但總之先砍掉一堆必要的預算?
ಠ_ಠ
Mon, Jan 20, 2025 1:43 PM
感覺只有懂預算怎麼玩、錢怎麼流、哪些人會透過哪些方式偷偷放進自己口袋才看得懂目前在演什麼
virgo8586
Mon, Jan 20, 2025 1:46 PM
覺得奇怪是那邊最後增加了
就像羅生門一樣沒有人知道
lynx9440
Fri, Jan 24, 2025 1:58 AM
Fri, Jan 24, 2025 1:59 AM
當你的收入增加並能穩定還債
規劃更多的支出很正常
你加薪了只會存起來不拿去還貸款
或是考慮一下想更換或買新的東西
甚至拿去投資研究一些新東西
這都是正常的消費邏輯
載入新的回覆
有沒有聖人願意當GPT給我問
藍白刪除預算之後
被刪除的預算改成分配到哪裡?
之前不是都在說館長認為經費能隨便移動是白癡嗎
還是青鳥才剛出生 和館長當時一樣程度
就像光的護封劍,然後你可以看到那些鳥在靠北
確定超徵後會再討論多的錢怎麼解決,超徵可以還債、可以補貼(像是健保),也可能退錢(過去兩年就是這樣)
而且超徵的錢怎麼分配是執政黨決定後立法院審查,不會是立法院決定。
又或者是得標廠商非常少機會可以說只有一家的綠能太陽能。
專業會計人科普下政府預算
依法行政權編預算立法院審核
立院核定砍掉的不得動支
那就會造成政府支出大減
自然在收入不變甚至是繳稅變多收入大增的情況下
就會冒出一大筆沒預算用途又不能動的錢
也不會變成行政權能亂花多出來的錢
還是要立法權同意
然後依法立法權只能砍不能編列
就變成了立法院只能這樣子勒索行政權照他意思編它想要的預算
就像羅生門一樣沒有人知道
規劃更多的支出很正常
你加薪了只會存起來不拿去還貸款
或是考慮一下想更換或買新的東西
甚至拿去投資研究一些新東西
這都是正常的消費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