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夜改名
【有劇透】

先看完了角川2023百萬小說大賞的《真人真事改編部》,這個題材很有趣,一邊讀一邊覺得是不是諷刺小說,但想想就單純當一個簡單的故事來看也不錯,倒是很發人省思。

真人真事改編部

讀嘛讀嘛
連夜改名
一方面是針對創作者面臨的孤獨困境,有不少透過幾個角色一來一往的閒談、直擊靈魂深處的犀利見解,再佐以經典名著裡的名句映襯的場面,創作者或喜歡讀書的人相當心有戚戚焉。另一方面是目前台灣,或者中文圈的網路媒體生態所致,這彷彿直擊了某個認知作戰的第一手現場。
連夜改名
故事裡面的主角陳方圓是一個熱愛文學但不得志的青年,某天他意外認識一位「總編」,對方給了他一個可以「發展長才」的工作機會。通常來說這種好康的事處處都透露著可疑的氛圍(拐去柬埔寨x),但很快他被總編帶去他們部門的基地了解後,就發現事情比他想像中嚴肅得多。
連夜改名
部門裡面包括總編一共有四個人,另外三個人也都是創作者,有寫愛情故事的,有寫武俠的,也有寫推理的,三個人的共同點是:都有出版經驗,可是銷量堪虞、無法以寫作維生。所以對他們而言,與其在外面打工勉強維持生計,來『部門』工作反而可以一展所長。
連夜改名
那麼這個部門在做什麼?
竄改對社會不利的新聞,要由作家發揮創意,把新聞改寫成另一種真相。
連夜改名
看到這裡我聯想到很多中國app,因為所有簡中軟體都有審核機制,有的在發送前需要經過系統審核,不通過就打回修改;有的則是都可以發,但一旦轉發量到達一定程度,或是情節重大上了熱搜,上頭重視起來,就會直接刪除原貼,而香港算是站在這種看似自由但又步步緊縮的環境之中,不過究竟兩者有無直接關係,其實也不扣得那麼緊依然能從中獲得樂趣。
連夜改名
不過也因此,看的時候會想,竄改新聞內容跟刪除新聞,到底哪個更獨裁、更可怕?如果努力寫了一篇好的故事,卻沒有人拿起來讀,那當然也就不可能會有改變世界的機會。於是不得志的寫手們聚集起來,為了讓他們的世界不要變壞而努力,這會是一種好辦法嗎?
連夜改名
文章裡說:他們這是在「好心做壞事」。竄改真相的本質是讓社會安定,讓社會變好,比方說看到一則自殺新聞,接下來可能就會引發自殺潮;看到遊民攻擊,就會對遊民產生偏見。這樣一看,又覺得也有一兩分道理。所以,這個部門難道會是理想化的媒體控制生態嗎?
連夜改名
因為廣大的群眾不會去在乎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絕大多數人看事情只會看表層,所以才會說「法律賦予了公眾知情權,但沒有賦予他們知情的能力」。但其實可笑的是,看見他們好不容易掰出了沒什麼破綻的故事,明明是虛構的,卻自然而然在社會中跳出了不知情的民眾,煞有介事地加入了他們的謊言,讓「真相」經得起考驗。
連夜改名
大概這個網路世代就是這麼荒謬吧。
連夜改名
故事一共分成六個章節一個番外,每個章節的標題都取自於經典作品,隨著一開始覺得「竄改新聞好像不妥」,到了最後面越看越皺眉,一方面是因為,後面出現了明顯是新冠疫情的病症,而且明確點出了是H城和Z國。在文章裡面香港和中國的關係變成了一種不得不維持互相利益的「友好」。香港在回歸後面臨到的生態困境,文章裡也有點出,但同時又藉著五個主角對於掩蓋這麼重大的真相所拋出的觀點,拉回到事件本身:要怎麼樣才能兩全其美?
連夜改名
不是不公布,而是他們必須想出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來公布。而這個改編部在做的事,也不是將壞事變好,因為他們本身就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要做的是「讓壞事變得沒那麼壞」。
連夜改名
但我也知道,所謂兩全其美,本就是不真實的。但這個故事其實從一開始就非常不真實。可能這種對照我們身處的現實的矛盾感衝擊、交錯在一起, 似真似假才是讓人不斷去思考的原因吧。
連夜改名
在把疫情的真相淡化後,故事迎來高潮。最後一章有反轉,但也並沒有什麼轟轟烈烈, 反而回歸一種理性寧靜的反擊,頓時間有種籠罩在這個部門頭上的真空罩被打碎了,一切都回歸到本該發生的模樣,前面幾章一直半是游離在團體之外,既參與了工作但又扮演者唯一清醒者的主角陳方圓也展現了他的亮點,算是完美地把這個故事,連帶著他們的故事收場了。
連夜改名
文學能改變世界嗎?文學是真的在記錄真實的時代嗎?也許文學跟人類跟時代之間本就是一個大型的行為藝術吧。
連夜改名
什麼事都不可能擺脫政治。愛情不可能,推理不可能,文學也不可能。
連夜改名
雖然有五個主要角色,不過故事從頭到尾都處在一個很封閉狹窄的環境裡。
這個部門的上層是誰?不知道。
這個上層是真的好心為民眾著想,還是另有陰謀?不知道。
其他各家新聞媒體是誰?沒露面。
甚至也不會寫到民眾反應,總之就是個「只要租一個辦公室就可以拍完大部分場景」的故事,儘管很簡單,但是邏輯清晰流暢。
連夜改名
非創作者有對於現實世界的感觸和省思,創作者也有對於創作本身的意義的深層共鳴,總之⋯⋯值得一看!X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