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4 AM
1
張靜貞 [
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議題
]
科博館「
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
」特展系列講座來到第四場,
碰巧有空所以又來旁聽了,
今天的講座由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的張靜貞 研究員來分享,
從各種層面來探討其對糧食生產鏈的關聯與影響,
講座間分享了不少論文數據,
能相當直觀地理解研究成果如何,
以下分享一些講座筆記: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4 AM
---------------
農糧供應鏈有三大面向:「農產品供應鏈」是大家常聽的上(農場生產與投入)中(採收、包裝、批發)下游(餐飲、零售)的供應;「原料資材供應鏈」則是肥料、農藥、種苗、機械、運輸燃料等的供應業者;「創新研發供應鏈」則是改良層面的供應商如農試所、改良場、合作社、農會及學術單位等。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5 AM
氣候變遷對農糧供應鏈的挑戰可能很直接地透過土地、水資源、土壤、環境對產量的直接影響。以「水源」來說,短期內若缺水可以靠水利灌溉來解決,但若長期缺水則會對國內外農產交易市場造成影響。
而氣候及糧食生產也是有雙向的交互影響,雖然農作種植有調適氣象、水土保持等功效,但在農業開始進入高科技生產以及人類對肉類的需求而提升了畜牧業的產量,也相對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對環境造成衝擊。
台灣的人口密度達 646 人/km²,耕地資源有限而生產成本高,大宗穀物(黃豆、小麥、玉米)必須仰賴進口,綜合糧食自給率31.75%,細項則是:水產153.3%、稻米110.09%、蛋99.96%、肉類73.9% ……。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5 AM
糧食政策存在各種不可預期的風險,近期來說最重大的有: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變化,而烏俄戰爭導致大宗穀物、能源及肥料的價格攀升。各國為保護國內糧食自給與貿易,會對糧食、肥料類作物的種植比例下變更策略,進口的數量改變等方式應變。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5 AM
氣候因子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很大,各國針對主要生產作物進行觀測,可以發現在溫室氣體作用使氣溫上升的條件下,作物一開始會有提升的趨勢,但在超過臨界值後又會明顯下降,由此可知氣溫對作物生產並不是線性成長或衰退如此簡單的關聯。以台灣來說,姚銘輝團隊針對水稻進行研究發現,增溫會使水稻生育日數縮短,但穀粒的飽實度反而下降,所以整體來說產量是下降的。而黃子彬團隊研究出夜間每升溫一度,則產量則會下降約10%。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5 AM
畜禽產品超過一定的溫度與濕度,會造成減產甚至死亡率的提升,原因為對動物的食慾、疾病、乳分泌量等會有明顯影響。
漁業方面則是發現養殖的魚類對「氣候」及「水質變化」的適應性反而比野生魚類低很多。然而洋流的升溫也會改變魚類的洄游區域,詳情可以參考我上次參加的講座。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6 AM
全球糧食安全評量指標有三個面向:
1. 是否買得起?
──消費者的購買能力,當衝擊發生時國家是否有政策維持需求。
2. 是否供應足夠?
──國家運送、生產的設施是否足夠,儲存糧食的設備是否完善。
3. 是否營養充足及安全?
──國民飲食種類,各營養素的量是否充足。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6 AM
台灣經濟與環境的動態模型,以「產業關聯帳表」為核心延伸至全球價值鏈;次模組化系統其中機制包含:人口結構、能源供需使用狀況、糧食需求、財政收支、環境品質、產業關聯價值鏈、技術的演進……
「共同社會經濟路徑」包含五大情境:永續發展、地區爭端、不平等、石化發展、中性。基於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所建構而成。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06 AM
---------------
有些東西老實說聽不太懂,但就抄下來和大家分享了
講座後的QA聽眾對分享的「某些數據」都很感興趣,
聽張靜貞 研究員對數據及現實情況的分析研究非常有趣,
不過有些還在研究中的內容就是現場聽眾的福利(?)了這邊不收錄。😆
藍色果凍Fish
@fish4869
Sun, Jan 12, 2025 10:17 AM
前一場氣候變遷與海洋生態系的講座在這邊
@fish4869 - 柯佳吟[候變遷下,海洋生態系不同了!] 偶然看到科博館的「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
載入新的回覆
科博館「 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 」特展系列講座來到第四場,
碰巧有空所以又來旁聽了,
今天的講座由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的張靜貞 研究員來分享,
從各種層面來探討其對糧食生產鏈的關聯與影響,
講座間分享了不少論文數據,
能相當直觀地理解研究成果如何,
以下分享一些講座筆記:
農糧供應鏈有三大面向:「農產品供應鏈」是大家常聽的上(農場生產與投入)中(採收、包裝、批發)下游(餐飲、零售)的供應;「原料資材供應鏈」則是肥料、農藥、種苗、機械、運輸燃料等的供應業者;「創新研發供應鏈」則是改良層面的供應商如農試所、改良場、合作社、農會及學術單位等。
而氣候及糧食生產也是有雙向的交互影響,雖然農作種植有調適氣象、水土保持等功效,但在農業開始進入高科技生產以及人類對肉類的需求而提升了畜牧業的產量,也相對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對環境造成衝擊。
台灣的人口密度達 646 人/km²,耕地資源有限而生產成本高,大宗穀物(黃豆、小麥、玉米)必須仰賴進口,綜合糧食自給率31.75%,細項則是:水產153.3%、稻米110.09%、蛋99.96%、肉類73.9% ……。
漁業方面則是發現養殖的魚類對「氣候」及「水質變化」的適應性反而比野生魚類低很多。然而洋流的升溫也會改變魚類的洄游區域,詳情可以參考我上次參加的講座。
1. 是否買得起?
──消費者的購買能力,當衝擊發生時國家是否有政策維持需求。
2. 是否供應足夠?
──國家運送、生產的設施是否足夠,儲存糧食的設備是否完善。
3. 是否營養充足及安全?
──國民飲食種類,各營養素的量是否充足。
「共同社會經濟路徑」包含五大情境:永續發展、地區爭端、不平等、石化發展、中性。基於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所建構而成。
有些東西老實說聽不太懂,但就抄下來和大家分享了
講座後的QA聽眾對分享的「某些數據」都很感興趣,
聽張靜貞 研究員對數據及現實情況的分析研究非常有趣,
不過有些還在研究中的內容就是現場聽眾的福利(?)了這邊不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