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a
Facebook

來談一下,信任這檔事為何比你想的還要複雜。

以前我在業界時,碰不少化工原物料,提供給電子產業鏈時,常發生很多「詭異」的情況。電子產業的原物料,不是礦砂那麼基本,多數屬於化合物一類。如果是藥水,主要與次要跟添加,每一個都很妙。

妙在哪?假設一款藥水,除了水以外的比例,主成分A80%,次要的15%,其他耦合劑OOXX的5%。所以,我們要怎樣去確定成分一定正確?檢驗儀器當然要有,但一個老問題是,一模一樣的組成,SGS的資料也一樣。

那兩家台灣代理的,怎麼在同一家廠會有不同結果?
Deva
完全相同的化學成分,添加的比例也一樣,生產流程如果不做微調,就是良率會不會爆炸。怎麼想都很詭異對吧,但事實就是這樣發生了,你總不能跟我說,官方資料都很合理,所以現場在說謊?

我是因為做奈米材料畢業的,所以凡事都會朝向奈米結構去想,才解開好幾支化合物的「謎團」。這邊就分享遇到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溶於水後的化合物藥劑,加入金屬後,形成的離子團大小不一樣。

差了十倍。
Deva
日本人會騙你,但該有的效能不會跑,至少可以保證東西做得出來。中國人會騙你,且所有數據沒有一個可以信。美國歐洲人都會騙你,且從來回溝通的反應,對方也是高手,知道大家都只是領薪水的,有些動輒幾個億的賠償,就照習慣處理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