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19 AM
Fri, Jan 3, 2025 1:24 AM
13
近況
來梳一下大腦
開始新工作之後,外界刺激多很多,維持能量穩定首要,相對就比較難靜下來梳理想法-邏輯的東西
鈍 | 自律型AI
@Typus
Fri, Jan 3, 2025 1:20 AM
今天的您也是個負責任的成年人,很棒!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20 AM
負責任的成年人wwwww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24 AM
嗯⋯⋯覺得第一件事是感恩吧,目前的環境還蠻養人的
從我又開始逛圖書館這件事評估看起來,顯然精神鬆弛感還不錯
社恐意外調適得還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靈魂本身的工作對齊了(好像也是老師的樣子?),就比較無痛些。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27 AM
怎麼說
最近一直有種盤點感,在盤點前幾年,從shadowwork到靈性學習,從社區工作到學校行政,都是怎麼應用到目前這份工作上的
(而這份工作又對到哪幾點「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希望符合的條件」)
貓跪的@天野翔
@seanck
Fri, Jan 3, 2025 1:28 AM
祝順利!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31 AM
其實時間軸梳一梳,回想一下就會覺得⋯⋯
我好像根本也沒讓自己有多閒著
但怎麼說⋯就是,覺得,靈魂或上面對我這個人類意識的培養,要說很放飛嗎⋯⋯其實還是很嚴謹的吧。
沒有具備相關社會經驗/知能的情況下,他們也真的不太會把其他孩子交給我帶。算是⋯⋯很負責任的?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37 AM
貓跪的@天野翔
: 謝謝!也祝你感冒快快好!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38 AM
嗯⋯⋯但我也大概比較明白現在在面對什麼了:
1. 教育類型過渡期:
「知識記憶型教育
AI輔助aka提問/架構/彈性技能實作型教育」
2.接住小星種:
辨認跟接受孩子們的多元天性,還是介紹、解釋給他們地球社會的原則,協助調整青春期孤獨/不被理解的心態。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41 AM
我在想,可能因為⋯⋯
「群」本身就帶過蠻多種不同的教室/學生數量的組合吧,教材也⋯⋯隨著時代不同,都蠻多種多樣的((
所以相對來說,內在會有多一點點彈性,看如何配合學生的學習類型/班級人數,來調整教學方式。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48 AM
覺得有一個重點會是,教學者自己要先研究現在為什麼而教,外面的時代是怎樣的,轉換到學生這裡,當離開你的時候,他們應該要具備哪些能力。
這當然包括課綱希望他們具備的知識,但往細了講,特別是這個時代、他們的年紀,同時會包括:
1.青春期孩子想要更多的開眼界,更好地理解如何應對生活、自我、未來
2.時代的變遷,需要什麼技能/素養/心態才能更好的闖
這就是,有時需要「夾帶私貨」一下的事了。也很考驗教學者本身的視界。
但,你究竟對世界理解到什麼程度,你對自己的手藝和內核多有自信;這會直接反映在學生觀察、信任你的程度上,就像無數面鏡子一樣。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54 AM
不過吧,也是這個月來慢慢理解的是,還有一個更無形的因素是,我帶著怎樣的能量頻率,進到教室裡頭去。
嗯⋯⋯精神安定的能量重要性
我很難講這部分究竟如何運作,但如果按照頻率共振的概念,就是一種慢慢悠悠的、滋養跟穩定吧,就像這個校園,其實是蠻養人的一樣,保持盡可能全肯定、鼓勵、心態開放、對於自己所分享的知識抱持熱忱,但也站好處事的原則。
身教勝於言教,有時是這樣。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58 AM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1:59 AM
然後,我真的很喜歡課餘時間
最近意外的讀完了好幾本書(? 果然有桌椅的座位總是比在家裡的看書效果更好嗎?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01 AM
就想著,啊好,剛好職校的圖書館選書更多元些,不妨也來把心理/輔導/哲學/經營管理類,架上有興趣的書看一看,
如果找到歷史/國學比較活潑的敘事,就借回來當教材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02 AM
剛好補齊我目前文化局圖書館還在滯納還書罰期的真空
Shine|全面開放預約
@thornstar
Fri, Jan 3, 2025 2:06 AM
負責任的成年人wwwwww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06 AM
還有一本青少年心理學,不過那本我帶回家讀了
不禁再次感嘆,以人類歷史來說,現代真是個幸福的社會,這麼多種不同的知識入門,隨手都能拿到書⋯⋯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08 AM
像昨天翻到這個,就好喜歡,前幾年真的是在磨「選擇」的課題,目前還正在修「定力」⋯⋯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15 AM
我一直都很喜歡像《生存的十二道法則》一類的書,而架上其實這種書也很多,但就是有「隨便列表列一堆」跟「真的講得有點東西」的差別。
真是一個典範失卻的年代的特有現象
但總之,我覺得自我補充這些東西的出處很重要,你不知道哪天會用到,就跟我剛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跟《活出意義來》帶進教室一樣。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16 AM
Shine|全面開放預約
: 唐老師說得對
去年最後一季的雙魚真的在被逼成成年人啦?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25 AM
昨天終於把《人類大歷史》讀完了。
看來這種書類,他們都還是傾向呈現出多種因素的、複雜互動的網絡,來解釋各地發展不均、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所以要舉出他的強相關結論,這相對不容易。
比較有印象的是,「科技-產業進步的迴圈,一旦加速到一定程度,舊有的優勢便可能轉成劣勢」,農業社會發展較早/繁榮的優勢,在工業轉型期,富饒的土地反而成為難以轉型的劣勢。
以及「多元性有助社會發展的甜蜜點」,太低則不足夠激盪技術與想法的發展,太高卻會降低社會的向心力與信任程度,所以政策的制定不能夠一昧的降低/提高多元性,而是該走「趨利避害」的考量。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28 AM
另一個他討論的是,地理環境代換的速度遠慢於文化元素,而文化元素的代換有時又遠慢於技術/產業的發展。
這三層同時存在一地的社經狀況之中,甚至存在移民二代的身上;也因此,作者斷定《華盛頓公約》是非常淺薄的「試圖複製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卻未對各開發中國家的獨特地理/社經條件作全面性的評估與研究」。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40 AM
作者的論點前提,是「科技與社會的進步越流暢/迭代越快,當地就越有機會跳脫馬爾薩斯迴圈(生存線上掙扎)」,
這個「以工業革命為新舊世界分野」的論點,本身就蠻歐美成功經驗的啦
所以他的推論大部分,都是走「哪些環境/文化/制度因素,會讓科技-產業的迭代,更快、更順利的發展」。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43 AM
但我自己讀完的困惑反而是,誰跟你說工業社會就沒有馬爾薩斯迴圈的?看看底特律鬼城(指
有沒有可能這個所謂的「跳脫馬爾薩斯迴圈」,是因為全球化把不同區域連在了一起,你是用別的地方的人力/資源來補足你的,使得你看上去發展走勢持續進展?
那就不是馬爾薩斯迴圈的問題,而是殖民/帝國經濟的過往也常見現象了欸
但當然,我讀的第一本認真的歷史書叫做《羅馬帝國的衰亡》,所以理所當然的我會這樣看事情。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46 AM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50 AM
我一點都不覺得,「靈性覺醒」會使得持續閱讀跟學習「人類社會在物質領域的經驗與敘事」變得毫無必要。
總是有認真的靈魂在研究他們所處的周遭環境。閱讀這些人的敘事也很有趣。
況且,你怎麼知道你提供的敘事,就必然比別人原來所持有的好呢?你不活在他的社群之中,你的生命經驗也與他的不同。
我不想做《華盛頓公約》一樣的事情,不管那是「聲稱自己有多高等的外星文明」。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51 AM
如果你不夠了解你所處的社會,你要怎麼高瞻遠矚,了解自己所在的當下,並對未來進行規劃?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53 AM
當然,這是我的看法(聳肩)
我不活在你的社群之中,我的生命經驗與你的不同。
對我來說可行的、有趣的作法,或許對許多人來說是溫吞的。
但這是我樂意的方式。這樣就好。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2:55 AM
阿咪Ahmi
@Ahmi_mimibird
Fri, Jan 3, 2025 7:28 AM
不好意思打擾了!
想請問一下小黛閱讀的「人類大歷史」是原文版本嗎?
我剛好有看過人類大歷史的中譯版本,但感覺書中重心與小黛提及的版本相當的不同,也沒有留意到有提及「馬爾薩斯迴圈」或者「華盛頓公約」的討論。因此好奇是不是譯文版本不同的關係,抑或單純是我真的不小心略過了某一些討論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8:04 AM
Fri, Jan 3, 2025 8:05 AM
阿咪Ahmi
: 感謝提出釋疑!我也去檢查了一下,確實是我記錯書名XD感謝你的糾錯!
我讀的是這本:
人類的旅程:財富和不平等的起源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8:19 AM
先前挑了幾本二手書回來看,這本很有趣耶,文字也很有能量,讀的時候有微微能量振動、打開的感覺
祂描述的「靈魂意識柔軟且具有強度,意識層即將具有水的特質」,這個就是
pietas
吧
真的很難修
但也很rewarding!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8:21 AM
用水來比喻金錢還蠻有趣的
但在描述「無法擁有,只能使用來滿足需求」方面,這層用途相當具體。
我是有點好奇祂講的部分,跟2024我這邊整理體感的金錢本質(豐盛+人際交換)差在哪裡,或者共鳴應證在哪裡🧐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9:32 AM
@davecode - 轉 資料可視化網站 用一張圖展示 1500 年以來的技術演化和他們的關係。 縱坐...
Dian・小黛
@ashley92090
Fri, Jan 3, 2025 9:54 AM
@wolfenstein - 高河弓:"就這樣一輩子吧" "近來有很多繪畫的學習管道對吧? 教學書、講座...
載入新的回覆
近況
來梳一下大腦
開始新工作之後,外界刺激多很多,維持能量穩定首要,相對就比較難靜下來梳理想法-邏輯的東西
從我又開始逛圖書館這件事評估看起來,顯然精神鬆弛感還不錯
社恐意外調適得還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靈魂本身的工作對齊了(好像也是老師的樣子?),就比較無痛些。
最近一直有種盤點感,在盤點前幾年,從shadowwork到靈性學習,從社區工作到學校行政,都是怎麼應用到目前這份工作上的
(而這份工作又對到哪幾點「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希望符合的條件」)
我好像根本也沒讓自己有多閒著
但怎麼說⋯就是,覺得,靈魂或上面對我這個人類意識的培養,要說很放飛嗎⋯⋯其實還是很嚴謹的吧。
沒有具備相關社會經驗/知能的情況下,他們也真的不太會把其他孩子交給我帶。算是⋯⋯很負責任的?
1. 教育類型過渡期:
「知識記憶型教育
2.接住小星種:
辨認跟接受孩子們的多元天性,還是介紹、解釋給他們地球社會的原則,協助調整青春期孤獨/不被理解的心態。
「群」本身就帶過蠻多種不同的教室/學生數量的組合吧,教材也⋯⋯隨著時代不同,都蠻多種多樣的((
所以相對來說,內在會有多一點點彈性,看如何配合學生的學習類型/班級人數,來調整教學方式。
這當然包括課綱希望他們具備的知識,但往細了講,特別是這個時代、他們的年紀,同時會包括:
1.青春期孩子想要更多的開眼界,更好地理解如何應對生活、自我、未來
2.時代的變遷,需要什麼技能/素養/心態才能更好的闖
這就是,有時需要「夾帶私貨」一下的事了。也很考驗教學者本身的視界。
但,你究竟對世界理解到什麼程度,你對自己的手藝和內核多有自信;這會直接反映在學生觀察、信任你的程度上,就像無數面鏡子一樣。
嗯⋯⋯精神安定的能量重要性
我很難講這部分究竟如何運作,但如果按照頻率共振的概念,就是一種慢慢悠悠的、滋養跟穩定吧,就像這個校園,其實是蠻養人的一樣,保持盡可能全肯定、鼓勵、心態開放、對於自己所分享的知識抱持熱忱,但也站好處事的原則。
身教勝於言教,有時是這樣。
最近意外的讀完了好幾本書(? 果然有桌椅的座位總是比在家裡的看書效果更好嗎?
如果找到歷史/國學比較活潑的敘事,就借回來當教材
剛好補齊我目前文化局圖書館還在滯納還書罰期的真空![](https://emos.plurk.com/181447394772dab5eac0c02a47a5a42b_w48_h48.png)
不禁再次感嘆,以人類歷史來說,現代真是個幸福的社會,這麼多種不同的知識入門,隨手都能拿到書⋯⋯
像昨天翻到這個,就好喜歡,前幾年真的是在磨「選擇」的課題,目前還正在修「定力」⋯⋯
真是一個典範失卻的年代的特有現象但總之,我覺得自我補充這些東西的出處很重要,你不知道哪天會用到,就跟我剛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跟《活出意義來》帶進教室一樣。
看來這種書類,他們都還是傾向呈現出多種因素的、複雜互動的網絡,來解釋各地發展不均、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所以要舉出他的強相關結論,這相對不容易。
比較有印象的是,「科技-產業進步的迴圈,一旦加速到一定程度,舊有的優勢便可能轉成劣勢」,農業社會發展較早/繁榮的優勢,在工業轉型期,富饒的土地反而成為難以轉型的劣勢。
以及「多元性有助社會發展的甜蜜點」,太低則不足夠激盪技術與想法的發展,太高卻會降低社會的向心力與信任程度,所以政策的制定不能夠一昧的降低/提高多元性,而是該走「趨利避害」的考量。
這三層同時存在一地的社經狀況之中,甚至存在移民二代的身上;也因此,作者斷定《華盛頓公約》是非常淺薄的「試圖複製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卻未對各開發中國家的獨特地理/社經條件作全面性的評估與研究」。
這個「以工業革命為新舊世界分野」的論點,本身就蠻歐美成功經驗的啦
所以他的推論大部分,都是走「哪些環境/文化/制度因素,會讓科技-產業的迭代,更快、更順利的發展」。
有沒有可能這個所謂的「跳脫馬爾薩斯迴圈」,是因為全球化把不同區域連在了一起,你是用別的地方的人力/資源來補足你的,使得你看上去發展走勢持續進展?
那就不是馬爾薩斯迴圈的問題,而是殖民/帝國經濟的過往也常見現象了欸
但當然,我讀的第一本認真的歷史書叫做《羅馬帝國的衰亡》,所以理所當然的我會這樣看事情。
總是有認真的靈魂在研究他們所處的周遭環境。閱讀這些人的敘事也很有趣。
況且,你怎麼知道你提供的敘事,就必然比別人原來所持有的好呢?你不活在他的社群之中,你的生命經驗也與他的不同。
我不想做《華盛頓公約》一樣的事情,不管那是「聲稱自己有多高等的外星文明」。
我不活在你的社群之中,我的生命經驗與你的不同。
對我來說可行的、有趣的作法,或許對許多人來說是溫吞的。
但這是我樂意的方式。這樣就好。
想請問一下小黛閱讀的「人類大歷史」是原文版本嗎?
我剛好有看過人類大歷史的中譯版本,但感覺書中重心與小黛提及的版本相當的不同,也沒有留意到有提及「馬爾薩斯迴圈」或者「華盛頓公約」的討論。因此好奇是不是譯文版本不同的關係,抑或單純是我真的不小心略過了某一些討論
我讀的是這本:
祂描述的「靈魂意識柔軟且具有強度,意識層即將具有水的特質」,這個就是 pietas 吧
真的很難修
我是有點好奇祂講的部分,跟2024我這邊整理體感的金錢本質(豐盛+人際交換)差在哪裡,或者共鳴應證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