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RayST
之前在讀《人物的解剖》,裡面有提到一點還挺有趣:
設計虛構角色時的思考方式有時不是以真實的情況或「為了需要」來隨意設計。所謂的反派、配角,往往是主角的反面或不足之處。因為是必然存在的對立面,所以角色的產生並非「因為需要」。
反派作為主角的困難、阻礙來源,往往是提出問題的那一方。若主角以現有的狀態無法回答反派的詰問,就必須有所成長,也就是「改變」(於是才有了劇情)。
一個作品可以不只有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應不同的角色性格(以及觀眾的立場),各樣的角色可能都會有支持者。
拿無期迷途剎雨、繁花來說:
面對不公不義的事,要為自己而活、快意報仇,你有可可莉克;不能滿足於報仇,想追求真相,你有克里絲;不想天真的相信外在的規則,想忠於自己的價值,你有羅睺;就算覺得以上都不行,想炸掉一切躺平了事,你也還有瑟琳。(?)
RDRayST
小夥伴:「可是日本作品很多結局都是選擇原諒欸?」
這大概只能算是日本舉國上下的集體斯德哥爾摩情結
RDRayST
Rekari (@rekari628) on X
然後我才知道今天羅睺生日(!?)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