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
by Sigrid Nunez
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阿莫多瓦《隔壁房間》動人原著,茱莉安摩爾、蒂妲史雲頓同台競演!】 - 西格麗德....
「不知是誰說的,也許是亨利.詹姆斯,也許不是,總之有人說過,世上有兩種人──
一種是看見別人受苦,會想到這也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另一種人則是想,這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第一種人幫我們熬過苦難;第二種人令我們飽受煎熬。」
book ebook Hyread
新新
史考特.費茲傑羅曾說,人到了崩潰邊緣就常列清單。
新新
我們並不後悔看了這部片。故事無論多悲傷,只要講得精采絕倫,還是能讓你精神一振。
新新
不知是誰說的,也許是亨利.詹姆斯,也許不是,總之有人說過,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看見別人受苦,會想到這也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另一種人則是想,這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第一種人幫我們熬過苦難;第二種人令我們飽受煎熬。
新新
生活中有些時候,專注在打掃浴室之類的事,能讓我保持心智健全。也有些時候,我能否搞定這些最瑣碎的雜務,似乎成了生活不崩盤的關鍵。

// 「日常從未如此重要。」
新新
「就算今天全世界的詩人都坐下來寫一首關於氣候變遷的詩,也救不了一棵樹。反正呢,藝術──偉大的藝術對我而言好像是過去的事了。」
新新
別人都怎麼處理這種場面?有好些年你們共享人生、住同一間房子、睡同一張床、對未來有同樣的(或你以為是同樣的)計畫。你們共度那麼多時光,絕少不和對方商量就自己行動,漸漸到達一種已然分不清兩人之間界線的狀態──

──然後,多不可思議,居然在同樣的這輩子(畢竟一生何其短暫),有一天你發現,你連另一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細節都一無所知。
新新
你想原諒一切,也應該原諒一切。只是你發現有些事就是過不去,哪怕明知自己快死了也一樣,還是無法釋懷。
新新
一半的小說可歸類為《罪與罰》;另一半叫做《愛的故事》。不過仔細想想,很多小說也可能兩者兼備。

《罪與罰:愛的故事》,這書名滿不賴的嘛。反正人家不是說,每個好故事都是懸疑故事?

而且每個故事都是愛的故事。

每個愛的故事都是鬼故事。
新新
她不喜歡當代小說家那種她稱之為「搞破壞」的調調。她說這就是約翰.齊佛所謂的「生活中引人入勝的恐怖面」與「對生活的想像」之間的差異。
新新
福克納說作家的職責就是鼓舞人心,那種精神到哪兒去了?

這樣的作家寫的不是人心的掙扎,而是腺體的衝動。福克納說,作家會用這種方式寫作是因為恐懼。
新新
童話寫的是人心的掙扎,不是腺體的衝動。
新新
我很喜歡的一點,就是有老女人才有童話。人類想到要蒐集某特定地區的童話故事時,第一步就是記錄那個地區的老太太講的故事。
新新
我們或可理解有很多人說許多種不同的語言,卻受了誤導,以為只要是與自己同族的人,都會和自己講同樣的語言。*
新新
新新
看完電影好想重看,就看了,實體書不方便帶好險還有 Hyread 可以線上閱讀(但我一直被登出)
新新
讀完之後覺得電影借的是故事設定的骨架,但電影最觸動我的地方,幾乎都是原創。

包含前任地球快毀滅吧男對 Ingrid 講出的:「妳從以前就很擅長,妳懂得如何受苦,卻不令對方感到愧疚。」

還有面對「死亡」的恐懼(茱莉安摩兒怕死的樣子太可愛)和實際上應對「死亡」的情感震動,也都是超出原本小說的時間軸。

小說中充滿了各種引用,但完全沒有提到過 John Huston 的《死者》──不過我對最後這項沒有特別觸動(畢竟沒看過啊)
新新
Anna在《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阿莫多瓦《隔壁房間》動人原著,茱莉安摩爾、蒂妲史雲頓同台競演!】》寫...

主角的各種聯想,讓人意識到,思考終究才是這本書的主體。面臨痛苦與無力,再怎樣聰慧有智慧的人,面對生命支無可奈何,也只能靜默陪伴。(中略)
既有知識份子的悲觀,卻又非沉溺的自怨自艾,非常療癒。
新新
小說對我來說最好的地方在於那樣子叨叨絮絮的展開,看似沒有金句和華麗語句,但整段咀嚼卻細膩有餘韻,趁著借電子書劃了線,回過頭來又覺得不加點前面後面一整段無法展現某些句子閱讀當下在我心中逬現的閃光,之前就很好奇會如何改編,或許阿莫多瓦的選擇就是光講話就被後充滿故事的選角,和真的充滿情緒衝擊的事件本身吧。

重讀並且與不同承載媒體對照之後,對我來說仍是非常滿足的閱讀體驗,真是喜歡讀小說啊
新新
不過閱讀體感也是互相影響,至少第一次讀的時候我不會把這段:「我們喜歡在那兒欣賞日落,有時挽著手臂,或者十指緊扣。(那個教練說的,實際碰到身體真的很重要。)這種時刻我會覺得有她在身邊好安心,一如我之於她的作用。她偶爾會緊握我的手,什麼也沒說(什麼都不用說),但感覺就像她緊握著我的心。」——整段圈起來寫一個姬。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