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
@Marx_Wang
說
Sun, Dec 1, 2024 2:21 AM
13
8
『人類會不會被AI淘汰,我不確定,但我肯定小草會。
嘗試把這篇文丟給chatgpt,並使用如下提示語「這是他太太陳珮琪的文章,你怎麼分析其中的話術跟心理,以一個專業精神科醫生的立場,對像是一個60歲左右的、受過高教育水準的成年婦女,請找出其中自相矛盾跟匪夷所思的點」
回答在留言』
A級投資玩家 #Investor #Trader (@austinsayhi) on X
馬克斯
@Marx_Wang
說
Sun, Dec 1, 2024 2:22 AM
『從陳珮琪的文章來看,她以個人情感為基礎,試圖透過回憶柯文哲過去的善行和無私,來為目前的爭議尋求一種「人格證明」。以下是基於專業角度,對其心理動機和話術進行的分析:
話術分析
1. 英雄情結的強化:
她反覆強調柯文哲過去的善舉,例如「捐出補助款」、「無償地送給衛生署」等,企圖將柯塑造成一個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的「救世英雄」形象。
然而,將「救過太多人」這句話單獨放大,會讓人聯想到一種「自我神化」的傾向,這種敘述模式容易引發質疑——是為了說服他人,還是為了說服自己?』
A級投資玩家 #Investor #Trader (@austinsayhi) on X
馬克斯
@Marx_Wang
說
Sun, Dec 1, 2024 2:22 AM
『2. 情感綁架與暗示操控:
她在文章末尾將柯的目前處境與「過去的無私貢獻」形成對比,暗示社會對柯文哲的遭遇是「忘恩負義」的行為,進一步激起支持者的不滿情緒。
而這種情感訴求,往往忽略了事實的複雜性,把道德層面的善行等同於法律或政治層面的清白。
3. 捨本逐末的敘事邏輯:
她提到「500萬捐給台大基金會專戶」的細節,但這種行為是否能與現在的司法案件直接掛鉤,缺乏邏輯銜接。她希望透過細節呈現一種可信度,但卻忽略了司法體系注重的是證據,而非過往道德帳。』
馬克斯
@Marx_Wang
說
Sun, Dec 1, 2024 2:23 AM
『心理層面
1. 認知失調的自我安慰:
她顯然無法接受柯文哲被羈押的現實,因此採取選擇性記憶的方式,不斷重複其「醫者仁心」的一面,來平衡對當下困境的焦慮與不安。
這種心理機制符合受過高等教育者的典型特徵,他們傾向用理性敘述掩蓋潛在的情感失控。
2. 投射式的無助感:
文章中的「我念你,我等你回來」等語句,表現出強烈的伴侶情感依附,同時投射了她的無力感。她試圖以自己的感性文字為柯文哲尋求一個「人性化的出口」。』
馬克斯
@Marx_Wang
說
Sun, Dec 1, 2024 2:24 AM
『3. 過度美化的情感替代:
她對柯文哲過去行為的描述充滿理想化色彩,但如果對方真的是那麼「全然無私」,反而與柯文哲一貫的言行風格形成落差。這種矛盾讓人感到文章在情感層面過於強調,反而削弱了客觀說服力。』
馬克斯
@Marx_Wang
說
Sun, Dec 1, 2024 2:24 AM
『自相矛盾與匪夷所思
1. 「救過太多人」的語境問題:
這句話暗示著「善行抵消一切過錯」的邏輯,但司法的核心並不是在於過去的善行,而是針對當下的行為是否違法。她這種敘述似乎無意中將柯置於一個「功高震主」的危險立場,讓人質疑她是否無意中強化了司法追責的正當性。
2. 過去的細節,現在的失焦:
她著重於2014年的事情細節,但這些故事是否真的與現況有直接關聯?她並沒有提供具體的反駁或證據,而是將焦點轉移到道德感上,這樣的論述方式更像是一種情感防禦。
3. 對體制的隱性敵意:
她字裡行間雖未明說,但給人的感覺是「這樣一個無私的人,怎麼可能涉案?」這種邏輯預設隱含著對司法機關的不信任,但她又沒有直接批評體制,這種曖昧立場容易讓支持者自行解讀為「政治迫害」,進一步激化對立。』
馬克斯
@Marx_Wang
說
Sun, Dec 1, 2024 2:24 AM
『總結
文章以情感為主線,用過去的善行來為當下的爭議辯護,但缺乏足夠的邏輯鏈接與事實支持,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化的表達。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這樣的文字反映出其在理性與情感之間的掙扎,也暴露了她內心深處對伴侶處境的焦慮和無助。文章本身可能在支持者中產生情感共鳴,但對於中間選民或持懷疑態度的群體,說服力有限,甚至會因為某些矛盾點引發更多質疑。』
Goodman|天光
@Redeye
Sun, Dec 1, 2024 2:29 AM
整體而言. 佩琪想說的是. 咳呸是道德崇高的政治貪汙罪犯. 因為德行所以犯罪可以免除其刑...
Zechs
@JacksLin
Sun, Dec 1, 2024 8:10 AM
我想AI可能會加大貧富差距
ammonchen
@ammonchen
Sun, Dec 1, 2024 12:43 PM
載入新的回覆
嘗試把這篇文丟給chatgpt,並使用如下提示語「這是他太太陳珮琪的文章,你怎麼分析其中的話術跟心理,以一個專業精神科醫生的立場,對像是一個60歲左右的、受過高教育水準的成年婦女,請找出其中自相矛盾跟匪夷所思的點」
回答在留言』
話術分析
1. 英雄情結的強化:
她反覆強調柯文哲過去的善舉,例如「捐出補助款」、「無償地送給衛生署」等,企圖將柯塑造成一個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的「救世英雄」形象。
然而,將「救過太多人」這句話單獨放大,會讓人聯想到一種「自我神化」的傾向,這種敘述模式容易引發質疑——是為了說服他人,還是為了說服自己?』
她在文章末尾將柯的目前處境與「過去的無私貢獻」形成對比,暗示社會對柯文哲的遭遇是「忘恩負義」的行為,進一步激起支持者的不滿情緒。
而這種情感訴求,往往忽略了事實的複雜性,把道德層面的善行等同於法律或政治層面的清白。
3. 捨本逐末的敘事邏輯:
她提到「500萬捐給台大基金會專戶」的細節,但這種行為是否能與現在的司法案件直接掛鉤,缺乏邏輯銜接。她希望透過細節呈現一種可信度,但卻忽略了司法體系注重的是證據,而非過往道德帳。』
1. 認知失調的自我安慰:
她顯然無法接受柯文哲被羈押的現實,因此採取選擇性記憶的方式,不斷重複其「醫者仁心」的一面,來平衡對當下困境的焦慮與不安。
這種心理機制符合受過高等教育者的典型特徵,他們傾向用理性敘述掩蓋潛在的情感失控。
2. 投射式的無助感:
文章中的「我念你,我等你回來」等語句,表現出強烈的伴侶情感依附,同時投射了她的無力感。她試圖以自己的感性文字為柯文哲尋求一個「人性化的出口」。』
她對柯文哲過去行為的描述充滿理想化色彩,但如果對方真的是那麼「全然無私」,反而與柯文哲一貫的言行風格形成落差。這種矛盾讓人感到文章在情感層面過於強調,反而削弱了客觀說服力。』
1. 「救過太多人」的語境問題:
這句話暗示著「善行抵消一切過錯」的邏輯,但司法的核心並不是在於過去的善行,而是針對當下的行為是否違法。她這種敘述似乎無意中將柯置於一個「功高震主」的危險立場,讓人質疑她是否無意中強化了司法追責的正當性。
2. 過去的細節,現在的失焦:
她著重於2014年的事情細節,但這些故事是否真的與現況有直接關聯?她並沒有提供具體的反駁或證據,而是將焦點轉移到道德感上,這樣的論述方式更像是一種情感防禦。
3. 對體制的隱性敵意:
她字裡行間雖未明說,但給人的感覺是「這樣一個無私的人,怎麼可能涉案?」這種邏輯預設隱含著對司法機關的不信任,但她又沒有直接批評體制,這種曖昧立場容易讓支持者自行解讀為「政治迫害」,進一步激化對立。』
文章以情感為主線,用過去的善行來為當下的爭議辯護,但缺乏足夠的邏輯鏈接與事實支持,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化的表達。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這樣的文字反映出其在理性與情感之間的掙扎,也暴露了她內心深處對伴侶處境的焦慮和無助。文章本身可能在支持者中產生情感共鳴,但對於中間選民或持懷疑態度的群體,說服力有限,甚至會因為某些矛盾點引發更多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