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Yu
@billyinred
Wed, Nov 20, 2024 4:13 PM
Wed, Nov 20, 2024 4:14 PM
叫chatGPT假裝我很會聽
-
今晚聽齊瑪曼,感覺他帶著觀眾走進了一個沉穩又不失驚喜的音樂世界。蕭邦的夜曲本是輕柔吟唱,但齊瑪曼的詮釋更像是低語沉思,特別是用史坦威時,那種厚實的音響質地,讓夜曲不再只是夜晚的呢喃,而是夜的重量。他的夜曲像是走路,從Op. 9-2的輕步慢行,一直走到Op. 62-2時,已經多了層層情感的負載感。
而《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送葬進行曲》則徹底抓住了“走路”的意象,不再是緩緩而行,而是徘徊、徬徨甚至有點壓抑的內心獨白,情感密度之高,讓人幾乎忘記了時間。
YuYu
@billyinred
Wed, Nov 20, 2024 4:14 PM
下半場的德布西,簡直像視覺藝術,不只是聽覺的享受。尤其是《版畫》裡的《雨中花園》,鋪陳的不是時間,而是空間。聲音一層層堆疊,像濕潤的筆觸,顏色逐漸滲透。到了齊瑪諾夫斯基的變奏曲,民俗音調裡加入了很個人的張力,幾乎像是齊瑪曼與作曲家的對話。大師滿頭白髮,卻展現了從容與活力,像是一次從心所欲的回顧與冒險。
整場下來,既不像時間流逝的感覺,也不像單純的音樂,而更像是一次空間漫遊,一次情感的沉浸式實驗。
載入新的回覆
-
今晚聽齊瑪曼,感覺他帶著觀眾走進了一個沉穩又不失驚喜的音樂世界。蕭邦的夜曲本是輕柔吟唱,但齊瑪曼的詮釋更像是低語沉思,特別是用史坦威時,那種厚實的音響質地,讓夜曲不再只是夜晚的呢喃,而是夜的重量。他的夜曲像是走路,從Op. 9-2的輕步慢行,一直走到Op. 62-2時,已經多了層層情感的負載感。
而《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送葬進行曲》則徹底抓住了“走路”的意象,不再是緩緩而行,而是徘徊、徬徨甚至有點壓抑的內心獨白,情感密度之高,讓人幾乎忘記了時間。
整場下來,既不像時間流逝的感覺,也不像單純的音樂,而更像是一次空間漫遊,一次情感的沉浸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