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itStoryboard
Lily書籍記錄
書名:背離親緣 上下: 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 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作者:Andrew Solomon
心得:(正在看)
背離親緣 上下: 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 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2冊合售) | 誠品...

邊看書邊記錄
PetitStoryboard
親近差異,便能適應差異。

想達到這個境界,並不是(書裡寫「能」,但我覺得應該是「是」)刻意追尋悲劇,你能做的,是以更包容的心,接納悲劇的豐富內涵,而不是一昧深陷絕望。
PetitStoryboard
出自 2013 年作者的 TED 演講:「安德魯•所羅門:愛,沒有條件」,也是本書實際上最佳的導讀:
安德魯 • 索羅門: 愛,沒有條件
Love, no matter what | Andrew Solomon
PetitStoryboard
愛孩子,就該愛孩子本身,而不是因為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最美好的自己。這一點很難做到。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種想象力的練習。
PetitStoryboard
垂直身分
特點:一代傳一代。
舉例:種族、語言、宗教、金髮、近視。

水平身分
特點:從同儕獲得身分認同。
舉例:隔代遺傳的基因、隨機突變、孕期影響、和家中長輩相異的價值觀或喜好、同性戀、肢體殘障、神童、病態人格、自閉症、智能障礙。
PetitStoryboard
同性戀孩子的父母大多是異性戀,而雖然性向並非由同儕所決定,但同性戀的身分認同確是藉由觀察、參與外界的次文化而獲得。
PetitStoryboard
病態人格,犯罪很少由歹徒撫養長大,惡行都由自己首創。
PetitStoryboard
自閉症、智能障礙等症狀亦然。遭姦所孕所生的孩子,生下來就要面對情緒問題,雖然問題源於生母的傷痛,母親本人卻無從得知。
PetitStoryboard
一九九三年我受《紐約時報》委託,調查聽障人士的文化。當時我原以為聽障不過就是缺乏某種能力。接下來幾個月,我發現自己沉迷在聽障的世界中。聽障孩童的父母大多是聽人,也常常認為教養的首要之務,是讓孩子在有聲世界中正常生活,因而投注大量精力在口語及唇語訓練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雖然有些聽障人士善於讀唇語,說出的話別人也能聽懂,但也有許多聽障人士做不到這一點,卻年復一年坐在聽力學家、語言治療師身邊,而不是把時間花在學習歷史、數學、哲學上。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無意間獲得聾人的身分認同,從此解脫。在這個新世界中,手語是種通用語言,他們在那裡發現了自我。有些聽人父母願意接受如此重大的新進展,其他人則十分排斥。
PetitStoryboard
我是同性戀,以上狀況我無比熟悉。同志族群通常在異性戀父母的世界中長大,這些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如果是異性戀,人生會更順遂,有時還會逼孩子就範,讓孩子十分痛苦。同性戀往往在青春期或成年期發現同志的身分認同,從此解脫。我開始寫作聽障的相關內容時,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才剛問世。人工耳蝸能模擬部分聽覺,發明者認為這能治癒可怕的缺陷,帶來奇蹟,聾人圈卻強烈證責,認為這種手術是在對生氣勃發的聾人圈進行種族屠殺。此後兩方的說法都稍有修正,但由於人工耳蝸最好及早植入,最理想的時候是在嬰幼兒期,因此父母通常在孩子還無法充分思考或還無法表達意見時,就先替孩子做了決定。
PetitStoryboard
我看著這些爭論,心知肚明,要是也有類似手術可以改變性向,我父母一定也會選擇讓我動手術。我毫不懷疑,這樣的技術即使在這個時代,也會消滅大部分同志文化。這樣的隱臺讓我十分難受,但隨著我越來越了解聾人文化,我發現,雖然我認為父母的態度愚昧,但我若是生出聽障孩子,可能也有類似反應。我的第一個念頭可能就是竭盡所能矯正異常。
PetitStoryboard
我有個朋友生下了侏儒。她不知道養育女兒時,是該讓她覺得自己和別人並無不同,只是矮了些?還是該替她找到侏儒的角色模範?要不要去了解骨骼延長手術?我聽她訴說自己的彷徨,從中看到了一個熟悉的模式。之前我注意到自己和聾人的共通點,感到十分驚訝,現在我又開始認同侏儒。我開始想,不知還有哪些人也等著加入我們這群洋洋自得的人。同性戀原本被當成一種疾病,之後卻發展出同志的身分認同;聽障是種疾病,也發展出聾人的認同;侏儒症顯然是種障礙,卻也出現侏儒的身分認同。我心想,在這片夾縫地帶,一定還有許多身分類型。這個發現令人變得激進。我一直以為自己屬於微不足道的少數,但突然間,我發現身邊有許多同類。與眾不同讓我們成為一體。雖然這些經歷曾把當事人孤立起來,但這些人集合起來就有數百萬之眾,並因彼此的奮鬥而緊密相連。
PetitStoryboard
「例外」無所不在,而所謂的「典型代表」,境況其實既罕見又孤寂。
PetitStoryboard
垂直身分通常被尊為身分,水平身分則往往被斥為缺陷。
PetitStoryboard
PetitStoryboard
「缺陷」一詞太過沉重,自由派人士往往避用,但取而代之的醫學術語如「疾病」、「症候群」、「症狀」,有可能各有輕蔑之意。同一種存在方式,我們常會一方面用「疾病」一詞來貶低,一方面又用「認同」一詞來認可。這是錯誤的二元對立。在物理學中,哥本哈根學派認為能量/物質的行為有時像波動,有時像粒子,這顯示了這兩種現象都存在,也指出人類的局限:無法同時看到兩者。英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狄拉克指出,在探討跟例子有關的問題時,光看起來就像粒子;若探討跟波動有關的問題,光看起來就像波動。人的自我中也有類似的二元性。很多狀況即是疾病,也是身分,如果我們遮住其一,當然就只能看到一個。身分政治駁斥疾病說,而醫學則輕忽身分的價值。這種狹隘的態度同時貶低了兩者。
PetitStoryboard
身份認同政治(英語:identity politics),簡稱身份政治,是指在社會上,人群因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性取向等集體的共同利益而展開的政治活動。

身份認同政治這一概念出現在20世紀後期、特別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時期,這在後來受到政治操作。

批判者認為,身份認同政治導致社會分裂,因為選民會根據自身的身份認同而判定一個候選人是否可靠而投票,也就是僅僅從一個角度而貿然判斷一個候選人的理念和自己是否相通。而且身份認同政治的內部也存在對其他群體的歧視。2017年8月,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說,美國共和黨與美國民主黨都不願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衝突正在取代美國兩黨政治,已經自然而然地成為撕裂美國社會的利器。
PetitStoryboard
特異的孩子能凸顯父母的稟性,原本只是失職的父母成了恐怖的雙親,原本稱職的父母變得極為出色。我有托爾斯泰有不同的見解:不願接受變異子女的不幸家庭,家家相似;努力接納的幸福家庭,各有各的幸福。
PetitStoryboard
From the opening of Leo Tolstoy, Anna Karenina: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The line is the first in the book and occcurs on page 5 of this edition: Leo Tolstoy, Anna Karenina, translatedd by Constance Garnett(2004).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