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ayoguyver
我是還沒看餘燼,但我看了一下負評,好奇狀況跟那些大獎拿滿的犯罪事件改編電影是不是一樣的?像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錯不在小四,而在他周圍大環境給他的心理影響」、踏血尋梅「錯不在兇手,而是這社會的冷漠」、女魔頭「錯不在艾琳,而是整個父權文化」,所以餘燼會「錯不在加害者,而在整個時代」也很正常了,這些社會議題相關的文青向電影邏輯一直都是這樣的,就算主題不是轉型正義也一向如此。

不過我這幾天的心情要保留給魔法壞女巫,所以這週還不會去看餘燼。
夜霧
我自己覺得me too有點改變這個敘事慣性,「都是大環境的錯」沒那麼讓人買帳了(雖然也沒看餘燼)
masayoguyver
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麼多遍,這點一直是我過不去的檻,每次看完還是要提醒自己完美(完全討好你)的電影不存在,梗圖也無法改變這點
masayoguyver
說來花月殺手的確就不是這個邏輯了,變成「你可以同情李奧納多,但還是他的錯」
夜霧
我看牯嶺街也是很過不去這件事。我自己是覺得指認執行者還滿重要的......後來覺得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之類的論調,常常就是廉價同情或第一世界悲劇想像,往往偏離事實也模糊焦點
夜霧
花月殺手我只有看書,起初不太明白作者沒有花太多篇幅描述厄尼斯特的搖擺(在書裡他也很明顯是可以引起文青式同情的角色,要的話可以很有戲劇張力),看到最末章明白了作者用意,巨大的邪惡仍然有許多未還清公道的地方,談什麼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根本就太早了。
masayoguyver
我覺得牯嶺街還有一點(可能不只一點)在引導觀眾這一切都是小明自找的,不只是小四也是受害者的問題而已
masayoguyver
想像食人魔達莫的影集應該就是搖擺在這兩種觀念之間(或故意要表現出這種矛盾),一邊努力讓觀眾同情同理達莫,一邊又過份用力地強調該被關注和記住的是受害者,而且還直接嗆「你們為什麼要替他找犯罪的原因啊,也許他犯罪的理由跟那些所謂的原因都無關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