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分享
Thu, Oct 24, 2024 8:26 AM
Thu, Oct 24, 2024 9:31 AM
3
1
部分負擔新制上路一年 持續引導民眾分級就醫- 衛生福利部
部分負擔新制1年 醫院看病多299元、診所就醫增 | 生活 | 中央社 CNA
「健保門診藥費、急診部分負擔調漲,去年7月1日起上路。健保署10/23公布實施成效,大醫院門診每人平均部分負擔較111年增加新台幣299元,基層看病比率增加,達到分級醫療效果。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舉行例行會議,其中1項報告事項為新制部分負擔監測指標監測結果及成效檢討報告全年資料。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當初調整目的是促進分級醫療,鼓勵輕症、穩定慢性病患基層就醫。
劉林義說,分析健保數據發現,已實施部分負擔新制的今年上半年,慢性病患者到基層診所看病占比,較新制上路前的民國112年上半年增4.61%,較COVID-19疫情發生前的108年增加;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8:27 AM
@eunice6927 -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延宕至今未上路,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部分負擔將分2階段上路...
@eunice6927 - 「銀髮浪潮來襲,台灣醫療體系宛如壓力鍋,近期醫學期刊《刺胳針》文章提及搶救關...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8:28 AM
基層門診就醫件數占率,實施前後自70.17%升至70.39% ,增加0.22個百分點。
劉林義認為,基層門診就醫占比確實有提升趨勢,基層的慢性病人數量增加,大醫院看病與基層診所就醫的板塊出現了移動,達到分級醫療效果。至於醫界擔憂調漲部分負擔僅有短期效果,未來就醫板塊可能再度飄回來,劉林義說:『部分負擔是影響分級醫療因素之一,未來趨勢仍待觀察』。
部分負擔調整期間挹注健保約新台幣53億元,對健保財務有幫助,劉林義表示,大醫院門診部分負擔較111年每人平均增299元、急診部分負擔增149元。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比率較實施前上升,醫學中心自13.9%升至16.1%,區域醫院10.4%增至12.2%,地區醫院從5.6%上升為6.7%。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8:28 AM
新修訂的急診部分負擔,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不變,維持150元,區域醫院調整為400元,醫學中心調整為750元。
劉林義說,根據統計,不論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過去1年急診檢傷分類第4至第5級輕度就診占率皆有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比1年前更多,從2.27%至6.43%,改善急診壅塞。
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藥費收取上限,由200元調整為300元,醫院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1次調劑比照前開一般藥品處方箋計收部分負擔,第2次以後調劑則維持免收。劉林義說,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平均藥費自111年884元,降至113年842元,避免藥品浪費。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8:28 AM
至於外界擔憂調漲部分負擔可能影響弱勢族群,造成不敢就醫,影響就醫權益,劉林義重申,重大傷病、中低收入戶、持身心障礙證明民眾都不受調整影響,去年7月至今年6月就醫次數13.5次,與新制未上路的111年12.7次相比,就醫次數並沒有減少。」
健保部分負擔調高1年 就醫次數不降反升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9:12 AM
10/24
部分負擔新制達分級醫療效果 醫改會質疑用低標比 | 生活 | 中央社 CNA
「醫改會今天在臉書(Facebook)貼文指出,大醫院門診每人平均部分負擔較111年增加新台幣299元,但現在門診就醫次數卻還是民國108年以來的新高,較108年度增加0.9次。
此外,醫改會表示,基層占率比COVID-19疫前還來得低,健保署忽視了COVID-19疫情造成的就醫量下滑,並用低標來當作比較年度,卻不完整討論疫情發生前的狀況;健保署東拼西湊、調整參考年度,就是為了突顯政策有效的假象,這不是保險人應有之舉,誠實為上策,不用勉強說政策有效。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9:12 AM
至於健保署稱『在大醫院急診輕症病人有減少,所以有改善急診壅塞』,醫改會說,從同一份數據來看,可發現醫學中心急重症病人的暫留急診時間是近年最長,檢傷一級達到15.43小時,已遠超出小於8小時的健保品質建議,減少輕症病人湧入急診室造成擁擠,不會等於改善急(重)症急診壅塞的問題。
醫改會呼籲,健保署在新制上路後,應更深入的監測減少了多少必要或非必要醫療,與民眾規律就醫的變化,在資料的解讀上應更為謹慎,政策設計應避免重蹈覆轍。」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9:31 AM
部分負擔新制上路1年 石崇良:研議調整CT、MRI | 生活 | 中央社 CNA
「分級醫療方面,石崇良表示,可以看到在基層就醫的慢性病人增加,為正向發展。慢性處方箋藥費部分,過往每張慢箋藥費呈成長趨勢,但實施後與民國111年來做相較,藥費下降,雖然不多,但仍有效果。
調整急診部分負擔、保留醫學中心量能部分,石崇良指出,也看到不同程度的下降;付費公平性上,雖未達到健保法規定的20%,但目前醫學中心約16%、區域醫院約2%、地區醫院只有7%,在不同層級醫院就醫確實有不同部分負擔,也有引導分級醫療效果。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9:32 AM
石崇良說,長期仍會繼續觀察、適時調整。推動分級醫療需要多重工具,部分負擔差異化只是其中一項,將持續推動家醫計畫,讓民眾就醫朝整合式發展,同時透過資訊系統雲端化,整合病人資料供基層家庭醫師使用,讓民眾到基層就醫所得照顧比醫院更完整,引導病人往基層去。
石崇良並指出,目前僅針對一般就醫費用收取部分負擔,但去年規劃時,原本還包含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費用,例如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將視情況繼續往前規劃。
石崇良說明,當時是考量很多民眾『拿了藥沒有吃』,因此從藥費部分負擔開始推動,引導正確就醫習慣;檢驗部分,雖然費用確實有成長,但因為很多是屬於必要檢驗,如糖尿病患需要定期驗糖化血色素,若收了部分負擔,反而減少必要檢驗,也是不必。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Thu, Oct 24, 2024 9:32 AM
石崇良表示,在檢驗檢查中,CT、MRI成長相當快速,將以促進分級醫療、珍惜醫療資源2大目標,檢視三級醫院有無過度成長情況,並研議是否納入下一階段部分負擔。」
最純潔荷蘭寶の阿嬤@南宇@
@eunice6927
Sat, Oct 26, 2024 8:11 AM
10/26
健保投保金額分級預告修正 邱泰源:強化量能負擔 | 生活 | 中央社 CNA
「衛福部預告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部長邱泰源今天說,基本工資連年漲,但最高投保級距已3年未調,這次修正同時讓分級表更細緻,強化社會保險量能負擔精神。
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近日預告『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修正草案,配合最低工資調整最低投保金額,也調整最高投保金額至31.3萬元,預估1年增約新台幣86億元健保收入,預告期至11月7日。
邱泰源今天上午出席第3屆亞洲外科代謝營養大會暨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冬季會,並在會後接受媒體聯訪針對健保投保分級表將調整表示,這是依照健保法規定。」
載入新的回覆
「健保門診藥費、急診部分負擔調漲,去年7月1日起上路。健保署10/23公布實施成效,大醫院門診每人平均部分負擔較111年增加新台幣299元,基層看病比率增加,達到分級醫療效果。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舉行例行會議,其中1項報告事項為新制部分負擔監測指標監測結果及成效檢討報告全年資料。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當初調整目的是促進分級醫療,鼓勵輕症、穩定慢性病患基層就醫。
劉林義說,分析健保數據發現,已實施部分負擔新制的今年上半年,慢性病患者到基層診所看病占比,較新制上路前的民國112年上半年增4.61%,較COVID-19疫情發生前的108年增加;
劉林義認為,基層門診就醫占比確實有提升趨勢,基層的慢性病人數量增加,大醫院看病與基層診所就醫的板塊出現了移動,達到分級醫療效果。至於醫界擔憂調漲部分負擔僅有短期效果,未來就醫板塊可能再度飄回來,劉林義說:『部分負擔是影響分級醫療因素之一,未來趨勢仍待觀察』。
部分負擔調整期間挹注健保約新台幣53億元,對健保財務有幫助,劉林義表示,大醫院門診部分負擔較111年每人平均增299元、急診部分負擔增149元。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比率較實施前上升,醫學中心自13.9%升至16.1%,區域醫院10.4%增至12.2%,地區醫院從5.6%上升為6.7%。
劉林義說,根據統計,不論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過去1年急診檢傷分類第4至第5級輕度就診占率皆有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比1年前更多,從2.27%至6.43%,改善急診壅塞。
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藥費收取上限,由200元調整為300元,醫院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1次調劑比照前開一般藥品處方箋計收部分負擔,第2次以後調劑則維持免收。劉林義說,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平均藥費自111年884元,降至113年842元,避免藥品浪費。
「醫改會今天在臉書(Facebook)貼文指出,大醫院門診每人平均部分負擔較111年增加新台幣299元,但現在門診就醫次數卻還是民國108年以來的新高,較108年度增加0.9次。
此外,醫改會表示,基層占率比COVID-19疫前還來得低,健保署忽視了COVID-19疫情造成的就醫量下滑,並用低標來當作比較年度,卻不完整討論疫情發生前的狀況;健保署東拼西湊、調整參考年度,就是為了突顯政策有效的假象,這不是保險人應有之舉,誠實為上策,不用勉強說政策有效。
醫改會呼籲,健保署在新制上路後,應更深入的監測減少了多少必要或非必要醫療,與民眾規律就醫的變化,在資料的解讀上應更為謹慎,政策設計應避免重蹈覆轍。」
「分級醫療方面,石崇良表示,可以看到在基層就醫的慢性病人增加,為正向發展。慢性處方箋藥費部分,過往每張慢箋藥費呈成長趨勢,但實施後與民國111年來做相較,藥費下降,雖然不多,但仍有效果。
調整急診部分負擔、保留醫學中心量能部分,石崇良指出,也看到不同程度的下降;付費公平性上,雖未達到健保法規定的20%,但目前醫學中心約16%、區域醫院約2%、地區醫院只有7%,在不同層級醫院就醫確實有不同部分負擔,也有引導分級醫療效果。
石崇良並指出,目前僅針對一般就醫費用收取部分負擔,但去年規劃時,原本還包含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費用,例如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將視情況繼續往前規劃。
石崇良說明,當時是考量很多民眾『拿了藥沒有吃』,因此從藥費部分負擔開始推動,引導正確就醫習慣;檢驗部分,雖然費用確實有成長,但因為很多是屬於必要檢驗,如糖尿病患需要定期驗糖化血色素,若收了部分負擔,反而減少必要檢驗,也是不必。
「衛福部預告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部長邱泰源今天說,基本工資連年漲,但最高投保級距已3年未調,這次修正同時讓分級表更細緻,強化社會保險量能負擔精神。
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近日預告『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修正草案,配合最低工資調整最低投保金額,也調整最高投保金額至31.3萬元,預估1年增約新台幣86億元健保收入,預告期至11月7日。
邱泰源今天上午出席第3屆亞洲外科代謝營養大會暨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冬季會,並在會後接受媒體聯訪針對健保投保分級表將調整表示,這是依照健保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