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去想另一部對我來說體驗近似的Gen Z電影Bodies Bodies Bodies,我所得到最大的樂趣也來自於這種把虛擬世界習慣(貼標籤、帶風向)過渡到現實的碰撞過程(這算一種擴增實境嗎?)。雖然對電影本身的評價不高,但有句台詞讓我印象蠻深刻:You think facts are facts? No, feelings are facts. Gen Z面對的世界就是「感受即現實」的世界,首先奠基在一定程度上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發聲」,進而「認為自己(的感受/身分/族群)是重要的」。
我覺得是這種無法罷手的復仇心態使我笑看一切試圖將標籤撕下來又貼到別人身上的過程。Bottoms對我來說可以簡化成一連串的Stand-up comedy。這種表演類型的精隨在我看來並非常人直觀的「冒犯」,而是「引導情境設定」的布置工作。想橇動聽眾的「常識」之前得先搭建好相應的槓桿(但你又充分認知到這只是一個臨時搭建起來的東西)。然後(網路)性別戰場正好又是一個充斥閱後即焚的假設情境、又能被情緒共鳴鼓動得弄假成真的feelings are facts終極體現。 來互相傷害啊,來換位思考啊,「假如這個情境性別對調的話別人又會怎麼說呢」,而標籤亂貼之後一切顯得如此歪斜荒誕。既然只是跳進另一個地獄裡那又幹嘛認真,每一座地獄裡都有自己享樂的方式。
連假合宿片單:
初刷的感想是我喜提Gen Z認同卡,二刷的感想是所以這算加長版的芭比樂園嗎?三刷的感想是老實承認我就喜歡這種用心惡搞過的性別標籤大風吹。
只要在網路性別戰場混得夠久,應該都能辨認出多數的「段子」在網上是哪群人在說、在什麼狀態下會說的。可以說角色的對話很非寫實(現實中不會這樣講話),但對我來說,它再現了我上網的體驗(所以我才會說這是芭比樂園)——一種以我為主的、議題/標籤導向式的、缺乏溝通意願的虛擬世界慣習,正在入侵現實世界的體驗。
Gen Z面對的世界就是「感受即現實」的世界,首先奠基在一定程度上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發聲」,進而「認為自己(的感受/身分/族群)是重要的」。
夢石簡直就是.............網路...............
(……雖然以上和Bottoms這部片沒什麼關係,但這個脈絡和心態是我享受這部電影的前提,所以還是說明一下。)
來互相傷害啊,來換位思考啊,「假如這個情境性別對調的話別人又會怎麼說呢」,而標籤亂貼之後一切顯得如此歪斜荒誕。既然只是跳進另一個地獄裡那又幹嘛認真,每一座地獄裡都有自己享樂的方式。
對,我現在才發現我完全沒介紹本片劇情.其中一位女同性戀主角(PJ)多數時候都表現得非常普信男這件事。當然這件事頗超現實的。例如PJ擅自吻了暗戀的Britney遭婉拒後說「噢我不該擅自假設你是...(女同志)」就是一個非現實的多層玩笑,因為性少數在現實中不可能理所當然地去假設別人都是性少數的對吧,但在PJ從頭到尾都在演繹普信男的人設底下,這個標籤大風吹忽然就成立了。
這作為一個笑話就是,啊女人幹這事的時候就被全力檢討了?不過我個人的笑點比較像是一種 ouch 的心態
多半是因為我經常希望大家多讀書&經常默默意淫別人吧。對啊既然男人能做的女人也做得到(這句話在本片中也被當段子來講),那麼男人父權女人當然也可能父權,戒之慎之。1.異男代表Jeff:「原來A片是真的!?」——鑑於女同是個porn hub熱門tag但絕大多數都是拍給異男看的假女同,導致異男普遍不認為女同真實存在於三次元世界,然後Jeff在現實世界看到女女接吻得到的結論就是A片為真 你真是個大聰明
2.啦啦隊女隊員:「原來我也是女同!?」——親愛的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直到遇見其他性少數前你簡直不知道還有這種生活方式&自己有這個可能性。(ps這啟蒙一瞬被處理得很速食是讓我覺得最好笑的事)3.Britney:「⋯但我還是直的。」——順性別被性少數包圍後突然也想搞身分政治但其實根本不用搞。(想起了曾也有異性戀也想發起異性戀大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