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期間我把家裡所有的小說都翻了一遍。尋找適合的「口吻」不是什麼容易的事,但從來沒有哪一篇小說像這樣子頑固的抗拒寫成。冷漠的語氣不對,殘忍的語氣不對,詼諧與肅穆交替的語氣不對;第三人稱越寫越乾枯,第二人稱光是用想的就打冷顫,第一人稱就更不用說了。清楚所有事件,知道人物的心境轉折,卻只能和白紙乾瞪眼實在不是什麼愉快的經驗。就連許久沒有提筆的今年,鬼翁無料也只有碰到選取哪些事件描述的問題。我一直知道無料要用第三人稱限知視角(limited point of view),決定要以哪些角色發聲也很乾脆。
於是,決定要以podfic呈現時,我從舒伯特的作品翻起,希望致敬之餘也能找到貼合情境的曲目。 12 Lieder von Schubert, S558/R243: No. 11. Der Wanderer是李斯特的重新編曲。這個系列也包含魔王,可惜氛圍不符,最後沒有選用。如果純粹要聆聽個人推薦這個版本。
○「充滿智慧」來自wise man、wise woman的說法。除了這件事,Gábor Klaniczay and Éva Pócs所編的Witchcraft and Demonology in Hungary and Transylvania另外提到靈魂出竅進行戰鬥的男女術師Táltos。擔心會把情節弄得太過複雜駕馭不來,最後並沒有放入文中。
銀魂
銀高
podfic
混亂互攻文手表示:生平寫過最純的銀高就是這款
住在森林邊陲的女巫會熬玻璃糖。
算有聲書?架空世界,西幻設定,雙性轉百合
連結下收
時長:23分27秒
開頭配樂:12 Lieder von Schubert, S558/R243: No. 11. Der Wande...
結尾配樂:Schubert: Winterreise, D.911 - 5. Der Lindenbaum
三年前(?)的銀時生賀,在別人的噗裡留了第一節《玻璃糖》的小段子。記得是高杉和銀時潛入首都,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當時寫得很開心,然而寫到兩人回到村塾舊址就卡住了,動彈不得。比連假收假日國道北上車潮還慘。塞車的話五個小時以後還是進得了台北市,我卡了──五個月?──還是寫不完村塾篇。
絕望如我,最後將目光轉向英文小說。
His eyes are quite green, as if from too much looking at the wood.
There are some eyes can eat you.
雖然The Erl-King只提供了敘事手法的參考──嗯,硬要把「輕易切割水體的清澈光線」也算進去的話不只──但是標題本身又是一個母題。嚴韻翻譯《焚舟記》時將Erl-King譯為「精靈王」。Erl-King的德文為Erlkönig,棲息於森林的邪惡生物,誘拐少女、小孩、少男不等。廣為流傳的傳說同時是多部作品的靈感來源。舒伯特(Schubert)的藝術歌曲便是如此。如果Erlkönig很陌生的話,《魔王》可能比較常印在節目單上。
12 Lieder von Schubert, S558/R243: No. 11. Der Wanderer是李斯特的重新編曲。這個系列也包含魔王,可惜氛圍不符,最後沒有選用。如果純粹要聆聽個人推薦這個版本。
選用Der Lindenbaum也是個暗示。這個故事未來的走向有不只一個版本,而個人偏好HE。旅人離開了椴樹,但椴樹沒有死去。最終仍有重聚首的一天。
○一般來說核桃會烤乾之後沿著縫隙撬開,用壓的話核桃本體也會碎掉很麻煩。
○「擒思鳥」是Jynx torquilla。沒有用「地啄木」或「蟻鴷」是因為想要一個讀起來符合奇幻設定的名字。文中描述的食性和擬態都是真實情況。
○「天琴座和金星」是修改過的版本。十分感謝夏魚太太提供星空網站,否則根本不知道從何校正起。
銀時坐落於水、氣交界,高杉則在土、火交界。桂和松陽的設定……我忘了。根據文中線索回推的話,桂應該是水、土交界,或者純正的氣。松陽是純正的土,或者火、氣交界。松陽「死後」,銀時往水偏,高杉往火偏以外還自修了個死靈法術。
寫作當時我知道土、水、氣、火可以對應四季秋、冬、春、夏,但是我沒有真的去查魔法整理。昨天看到別人的圖表才發現,總督既然是土、火交界,可以寫個金屬能力的說QAQ
但這不影響我為幾個角色抽牌
銀時:逆位權杖十 (小事累積成大事的勞累──?)
高杉:錢幣二 (艱困保持平衡。難道是東境領地沒有想像中平靜?)
桂:錢幣國王 (有錢人。真的混得很好欸)
松陽:權杖八 (旅行。情況有變,多半是好轉)
只取大密儀得到的結果如下:
銀時:教宗 (???銀時沒有那麼守序吧?)
高杉:死亡 (果然是大魔王?)
桂:星辰 (的確比「太陽」更接近黎明呢)
松陽:吊人+審判 (懸置的期間已過,證明自己是誰的時刻到來。?)
第一感想:這妹子的聲音也太好聽了吧,是專業的的故事工作室吧?
第二感想:高杉的獨白很棒,情緒也很有起伏
第三感想:最後的鋼琴配樂神來之筆,尾韻也綿綿,被觸動情緒了
第一次感受到這樣類型的創作,我覺得第二人稱非常棒,不斷地質詢,帶出情緒,像是高杉的耳語,又像是銀時的惴惴不安,我覺得是很棒的作品!感謝分享!
看來配樂有達到堆疊情緒的效果,感謝Alfred Brendel讚嘆Alfred Brendel
錄音的時候總是想,要不是敘事方式人稱交錯,和去年一樣就直接釋出文檔就好。又覺得既然都寫成這樣了,就該有一個對得起作品的呈現方式
作為一個沒搭配文本就得辨字障礙的魯耳,會再多放幾遍嗚呼TwT
summerfish : 詩歌朗誦感
後製的時候有特別留意節奏,費了不少心力在加減沉默時間的秒數,希望能夠在情緒「剛剛好」的時候開啟下一段。如果有達到效果就好了
然後,個人覺得應該不是魯耳,而是文本最初設計就不是廣播劇。雖然經過微調,但沒有請人試聽看還有哪裡要處理
然而擔心釋出文本大家就會只閱讀文字版,現在依然不知道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