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星
【台漫短評】
《一桿秤仔》
阮光民、賴和 文學
https://images.plurk.com/6bqKq3vYnzyGipR6fI0xEi.png
旅星
我不喜歡賴和的小說〈一桿「稱仔」〉。

小說開頭報導主角秦得參的身世背景過分詳細,顯然企圖寫實;但他的名字與年紀又明顯帶著後設諷刺目的,兩邊彷彿在打架。最後結局轉折尤其突兀——當然我理解當時文章登報需受審查,結尾怎樣都不可能寫得更多了。

此篇實為賴和早期創作。與之相比,我喜歡他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鬥鬧熱〉甚至更多;若純論文學技巧,後年的〈蛇先生〉、〈惹事〉也更有可觀處。然而各版教科書獨尊〈一桿「稱仔」〉把它捧得簡直像賴和生涯唯一代表,對賴和也不盡公允。
旅星
長年耕耘台灣文學的前衛出版社與漫畫家阮光民合作的「台灣經典短篇小說圖像系列」,第一卷即改編自賴和。一般認為作品越有瑕疵,改編發揮空間就越大--光是開卷的改編加筆,文學意象的操作就豐腴過原作;高潮橋段的寫意描繪,更幾乎可說是炫技之筆。
旅星
阮光民總讓人想起90年代。日本職人漫畫如《夏子的酒》,以回望眷戀故鄉家園為經、傳統產業迭代傳承為緯;或者台灣鄉土電視劇,重視家庭鄰里的人情關懷,尚未如今以拍出網路迷因為己任。阮光民的代表作《東華春理髮廳》、《用九柑仔店》皆獲影視改編,也側面說明了其題材設定與電視劇劇本的親和力。
旅星
類似特徵在《一桿秤仔》中也能見著。改編後的劇中角色更當代、更草根、更貼近讀者,修剪掉不必交代的瑣碎資訊,放大了情緒張力、合理了情節起伏,這些讀起來「順」的處理背後全是敘事功底;而對每位角色用心同理、愛護關懷,乃至最後溫柔到簡直煽情--就像台灣電視劇--的結局處理,則應屬漫畫家本人的性格底色。

在他筆下,秦得參不再只是一個連名字都是諧音梗,明顯在針砭時事的工具人,而是能夠讓電視機前觀眾為他哭、為他笑的,活生生的人物。這應該才是賴和當初的目的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