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說
Sun, Oct 6, 2024 4:16 PM
Mon, Oct 7, 2024 2:09 AM
45
1
正念練習
02
這週的課程除了原本的練習外多了一項回家作業(雖然我覺得帶領者不會檢查),但作業是要寫一份「愉悅事件紀錄」,每天都要紀錄一件自己感到愉悅的事。表格內除了描述是什麼事件外,也要紀錄「自己當下是否有覺察這個愉悅的情緒」、「身體的感覺」、「當時的心情」、「當時的念頭」、「現在的心情與念頭」。
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很像認知行為療法的概念,回頭看自己的情緒與信念發生了什麼事,只是正念認為身體比大腦意識系統更快的感覺到情緒,所以還要紀錄身體的反應。
平常不紀錄還好,但我一紀錄下去才發現自己的情緒跟認知系統很複雜。雖然標題是「愉悅事件紀錄」,但我卻在心情的地方寫下了「焦慮」、「匱乏」,我也才發現原來我一直有一個匱乏的信念系統。
掰噗~
@baipu
想
Sun, Oct 6, 2024 4:16 PM
Hmm....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19 PM
最近我很多保養品與身體清潔用品都接近用完了,因為對自己的外貌有些期待,所以我也開始物色新的保養品、清潔產品。
因為上週發現sabon使用起來驚為天人,所以禮拜六我跟朋友和妹妹去LALAPORT,想去SABON的櫃看看。
在等待我妹的同時,我跟朋友也走進Aesop看看。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22 PM
其實這量個品牌的保養品與我平常使用的商品相比,價差會差到十倍,從小我也習慣用媽媽買的、便宜、大眾的沐浴、開價產品。
以前我都不會走進這些專櫃裡,心裡都抱持著「太貴了我買不起」想法,覺得這些商品是我不可觸及的。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24 PM
即便進去了,假使沒有購買,我也擔心被店員當「窮人」以及「窮酸的人」。特別是人家很用心的介紹後,但我卻沒有購買,簡直丟臉透頂。
但禮拜六我走進櫃裡,認真地問了我想要效果的產品,也伸出兩隻手讓店員一邊介紹一邊洗,最後沒有買的走了出來。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26 PM
在商場跟我朋友和我妹討論我要的商品,專櫃的、開價的,想要便宜效果又能達到我效果的。
最後打算回家多找幾個品牌,以及在網路看看有沒有什麼通路可以比較便宜地買到兩個專櫃的產品。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31 PM
當我在紀錄「愉悅事件」時,我把這個適用專櫃產品的歷程寫了進去,我才發現我在專櫃裡時並沒有過去那麼大的焦慮。
於此同時我發現「我買不起」「我是窮人」「別人對我服務我一定要有所反饋」的內在信念。
其實我不窮啊,也沒有買不起,只是我想要把前花在刀口上,多家嘗試比較是合理而且必經的過程。我不想買單價高的商品的確有我使用金錢的考量,但這跟「我是貧窮的」跟「我不配得這麼好的東西」完全是不同的事。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34 PM
Sun, Oct 6, 2024 4:35 PM
小時候的貧窮會不斷地限制我做我想做的事,即便我已經有能力購買、體驗這些事,但「我很窮」這個信念會讓我對很多事物止步。
有的人會說這是資本主義的陷阱,人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那麼高級的東西(雖然我覺得保養跟清潔用品不是精品名牌,還是有點不一樣),但我想拿錢砸自己身上,幹嘛拿自己對金錢的焦慮來告訴我不要多花錢呢?
我花的又不是別人的錢,是自己的錢。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41 PM
而且在保養品以及清潔產品的使用上,本來就透過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不然發那麼多包試用品做什麼呢?
櫃上適用服務本意就是,要讓消費者透過適用產品來了解產品是否適合自己,藉此決定要不要購買,真的適合、預算也足就會購買、長期使用。
我不需要為了別人「積極熱心介紹」,而必須回應別人的「熱情」「服務」而必須購買產品。這是我從小被教導的,別人對我很好,我也必須對別人很好,甚至我不想的東西跟好意,甚至惡意我都必須買單。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43 PM
別人對我好,但我不想要的人、事、物,我還是可以拒絕。
不需感到愧疚,對不起別人,也焦慮自己會因為沒有回報好意而被攻擊,那是別人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付出好意本來就可能不被領情。
滑鼠►誇誇系菸酒生
@fish820311
Sun, Oct 6, 2024 4:45 PM
最後我在「愉悅事件紀錄」上寫了去lalaport的這個經驗,我之所以覺得愉悅,是因為我發現了這些潛在信念,以及我沒發現的焦慮與愧疚。
我又可以放鬆自己更多了。
載入新的回覆
這週的課程除了原本的練習外多了一項回家作業(雖然我覺得帶領者不會檢查),但作業是要寫一份「愉悅事件紀錄」,每天都要紀錄一件自己感到愉悅的事。表格內除了描述是什麼事件外,也要紀錄「自己當下是否有覺察這個愉悅的情緒」、「身體的感覺」、「當時的心情」、「當時的念頭」、「現在的心情與念頭」。
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很像認知行為療法的概念,回頭看自己的情緒與信念發生了什麼事,只是正念認為身體比大腦意識系統更快的感覺到情緒,所以還要紀錄身體的反應。
平常不紀錄還好,但我一紀錄下去才發現自己的情緒跟認知系統很複雜。雖然標題是「愉悅事件紀錄」,但我卻在心情的地方寫下了「焦慮」、「匱乏」,我也才發現原來我一直有一個匱乏的信念系統。
因為上週發現sabon使用起來驚為天人,所以禮拜六我跟朋友和妹妹去LALAPORT,想去SABON的櫃看看。
在等待我妹的同時,我跟朋友也走進Aesop看看。
以前我都不會走進這些專櫃裡,心裡都抱持著「太貴了我買不起」想法,覺得這些商品是我不可觸及的。
但禮拜六我走進櫃裡,認真地問了我想要效果的產品,也伸出兩隻手讓店員一邊介紹一邊洗,最後沒有買的走了出來。
最後打算回家多找幾個品牌,以及在網路看看有沒有什麼通路可以比較便宜地買到兩個專櫃的產品。
於此同時我發現「我買不起」「我是窮人」「別人對我服務我一定要有所反饋」的內在信念。
其實我不窮啊,也沒有買不起,只是我想要把前花在刀口上,多家嘗試比較是合理而且必經的過程。我不想買單價高的商品的確有我使用金錢的考量,但這跟「我是貧窮的」跟「我不配得這麼好的東西」完全是不同的事。
有的人會說這是資本主義的陷阱,人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那麼高級的東西(雖然我覺得保養跟清潔用品不是精品名牌,還是有點不一樣),但我想拿錢砸自己身上,幹嘛拿自己對金錢的焦慮來告訴我不要多花錢呢?
我花的又不是別人的錢,是自己的錢。
櫃上適用服務本意就是,要讓消費者透過適用產品來了解產品是否適合自己,藉此決定要不要購買,真的適合、預算也足就會購買、長期使用。
我不需要為了別人「積極熱心介紹」,而必須回應別人的「熱情」「服務」而必須購買產品。這是我從小被教導的,別人對我很好,我也必須對別人很好,甚至我不想的東西跟好意,甚至惡意我都必須買單。
不需感到愧疚,對不起別人,也焦慮自己會因為沒有回報好意而被攻擊,那是別人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付出好意本來就可能不被領情。
我又可以放鬆自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