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xen✏️祀海神泰
試試看為作品進行『鑑賞』吧!
這篇是我上次讀完村上隆的《藝術戰鬥論》後的衍生感想,在之前讀完後寫了一篇概略的感想後,接著就是一連串的場次與工作,這篇就被我拖到了現在 OTL
@loxenred - 這幾天把村上隆的《藝術戰鬥論》讀完了,這是一本出版於2010年的著作,距今也有快...
Loxen✏️祀海神泰
在那本書裡面花了蠻多篇幅在討論怎麼去『鑑賞』現代藝術,我個人也相當認同鑑賞現代藝術不是件容易的事
村上隆在書中用了很大篇幅提出了他的方法,我自己讀完後發現村上隆主張的方法論具有一種普遍性,只要稍做調整將不限於只能用在現代藝術領域
以下是我參考《藝術戰鬥論》書中的內容,整理出對於『鑑賞』的個人見解,我想將我進行『鑑賞』的方法做個整理與分享
Loxen✏️祀海神泰
首先必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進行『鑑賞』?我認為『鑑賞』是為了達成以下兩個目的:
1.更有效的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
2.更容易的與他人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
Loxen✏️祀海神泰
這裡我得先做點補充,在第一個目中我用的詞是『更有效』,而不是『更快』。在這裡的『更有效』意味著更高的品質
在目前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作品往往是海量的,而我們常常會有第一眼看到覺得自己喜歡的作品,不經思索就做出行動的情況
然而第一眼看上的,可能不見得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畢竟這來自於一種衝動。可能過了半年或一年,那種喜歡的感覺有時會消失
『鑑賞』扮演的就是對於衝動的煞車,讓我們『更有效』的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
Loxen✏️祀海神泰
第二個目的,我把重點放在『更容易』上,也就是在與他人分享時可以用一個較為一致性的語言向他人表達,這個語言正是『鑑賞』的四大要素:『技法』、『訴求』、『脈絡』、『個性』
與他人分享作品時可以從這四大要素來出發,使分享的對象能更容易理解喜歡這作品的點在為何
Loxen✏️祀海神泰
接下來就可以進入正題了,『鑑賞』正是尋找作品裡或從作品衍生出來的訊息
以『技法』、『訴求』、『脈絡』、『個性』四個要素來進行評價的過程
接下來我將分別為每個要素來進行講解
Loxen✏️祀海神泰
『技法』-檢視這作品完成的手法
這是四種資訊分類中最好理解的一個,如果是圖畫作品,那在『技法』層面免不了會討論到畫工、畫風、構圖等,文學作品的『技法』則會是用詞、段落構成、場景描寫等。
各式各樣的作品,讀者(或觀眾)第一個接觸到的要素基本都會來自於『技法』
只要是探討用哪種方法來完成作品,皆屬於『技法』的範疇
Loxen✏️祀海神泰
『訴求』-挖掘這作品完成的目的
這個要素相比『技法』隱晦一點,但通常都還能從作品之中找到
比如宗教畫,作者完成這部圖畫的目的就是為了重現宗教經典中的某個場景,文學作品也透過描寫戰場上的殘酷,達到反戰的訴求
這邊要注意的是,作者對於作品的『訴求』有可能不全然是在作品中表達的那樣,每個讀者之間對於『訴求』的解讀也會有所分歧,這都是很正常的
面對這情況,我常用的作法就是直接援引作品內提供的資訊,來為自己認為的『訴求』進行佐證。這麼做也許無法說服每一個人,但至少可以確保這個『訴求』的認識是有理有據的
Loxen✏️祀海神泰
『脈絡』-探尋這作品完成的動機
進入到這一階段,往往會與進行鑑賞的單一作品脫鉤,反而是開始需要大量的查找該作者的過往作品,甚至到作者的經歷、往事、環境等資料都得一併蒐集,來找出這作者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來完成作品
『脈絡』不是一個能三言兩語說通的東西,事實上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可能在『技法』與『訴求』上有所不同,但這些作品間往往會擁有相同的『脈絡』
Loxen✏️祀海神泰
『個性』-認識完成作品的人
這是前面三個要素的大集合,若已經到了認同作者『個性』這個程度,差不多就等於只要那個作者創作的作品,都會有想入手的念頭,同時也會對這個作者的生平、作風等瞭若指掌
我自己心中就有一個這樣的名單,每年差不多以2到3個的速度持續增加中,比較幸運的還會因此成為朋友
而了解越多作者的『個性』,就越容易判別出自己喜歡的作品擁有什麼樣的傾向,或者說有什麼樣的性癖(?)
Loxen✏️祀海神泰
現在我們知道『鑑賞』就是尋找這四個要素,就可以來做一些簡單的應用
比如說,去看看那些能在短時間內爆紅,或是在推特上擁有很高轉發的作品,運用上述『鑑賞』的方法,可以發現這類作品的特性是:
1.擁有平均值以上的『技法』
2.擁有一眼即懂,好理解的『訴求』
3.擁有足以被拿來談論,豐富的『脈絡』
4.擁有不違背倫理,常識範圍可接受的『個性』
大家可以試著去用『鑑賞』的方法去驗證看看,那些話題作品我相信不會偏離上述特性太多
Loxen✏️祀海神泰
這樣看下來就會發現『技法』、『訴求』、『脈絡』、『個性』與其說他是『鑑賞』的方法,我自己更覺得它就是認識一個作者完整的過程
而且這個順序是完全不可逆的,不可能有人在不去尋找『技法』與『訴求』的情況下,直接跳去『脈絡』最後弄通『個性』
Loxen✏️祀海神泰
講個有點題外的話題,我完全不擔心AI會把創作者給取代的人,因為從上面的四個要素來看,AI能做的就是把『技法』水準磨得很精,比較好的調教師能用AI表現『訴求』
但到了『脈絡』與『個性』這兩項,AI是不可能做到的,那需要的是人生歷練與經驗累積
AI就是個比較好的工具,要取代創作者是不可能的
Loxen✏️祀海神泰
不過『鑑賞』在這時代也遇到了不少挑戰,最淺而易見的就是我們大多接觸到的作品,不會是只來自於一個人
像是動畫、遊戲,乃自於商業漫畫都會有原作改編,或是原案與作畫是兩個不同作者的情況
這就會讓『鑑賞』的難度提昇,我們會很難去分辨在作品中我們得到的要素究竟是來自於誰
所幸現在是個資訊爆炸的社會,遊戲與動畫都會有製作人員名單,以搭檔方式製作的漫畫,也偶爾能在SNS上看到個別作者的為自己作品『爆料』
Loxen✏️祀海神泰
我自己最深刻的體悟是,在2024年的現在,在『鑑賞』要進入到『脈絡』與『個性』這個層面,比20年前方便太多了,以前還得為了一個訪談翻遍一堆雜誌,然後作品討論版上大家為了一行雜誌上的發言戰翻…嗯,這個好像現在也是這樣(?)
不過找資料比較方便我想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也確實降低了『鑑賞』的門檻
Loxen✏️祀海神泰
以上是我分享自己進行『鑑賞』的方法。我得承認這並不是嚴謹的學術方法,其目的也不是為了寫出論文
正如同我前面說的,這方法是幫助我們能更有效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並且再與他人分享喜歡的作品時,則可以更好的向他人說明自己看上的是這些要素中的哪一點
最後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你,以更好的方式找出自己喜歡的作品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