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亞斯伯格 高敏感特質 泛自閉光譜 自閉症 萬事問噗浪
不好意思突然上來問問題。先謝謝願意回答的旅人!🙏
想請教台灣的大家對於高敏感族的認知,多數會覺得高敏感族和泛自閉光譜/亞斯伯格特性有重疊,或甚至可能是同一回事嗎?尤其身心障礙領域專家的想法。
我目前接觸到的台灣書目或「專家」的看法,好像認為是分開的兩回事,甚至是相反的且高敏感特質不是一個障礙/醫學名稱(主要是之前看到不少因為「自閉症無同理心」此一刻板印象而認為自閉症者不太可能是高敏感族的言論);但前陣子又聽到一個說法是,台灣普遍也覺得高敏感和泛自閉光譜有關聯?
懷疑是不是自己LAG,但找不太到相關中文資訊(只有很久以前爬到其他河道有人說自己是從探索高敏感特質到發覺自己是亞斯)。
找到認為高敏感族等同泛自閉光譜的普遍都是歐美的文獻為主QQ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雖然看到一些文獻說「高敏感是不是亞斯/泛自閉光譜」是常被熱議的話題,但我真的比較少看到台灣在討論(也可能是我長期在國外,對於台灣這類資訊要查哪種關鍵詞不夠清楚)
但我的確比較少看到「認為高敏感就是泛自閉光譜」的聲音(反觀英語系國家倡導這個概念的人就偏多數)。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會問這個是因為最近在籌備倡議書,剛好有與人聊到高敏感的部分,然後了解到似乎有一部分人是傾向歐美普遍相信的看法(就是高敏感=努力偽裝成一般人的泛自閉光譜者)
然而我讀到的大多都是相反
有非常模糊的印象似乎馬大元醫師寫的孤獨的勇者裡面也有提到是分開(但我不是很確定,之後來翻一下重新確認)。因為在準備搬家所以大多數的書籍都收到箱子裡了、暫時無法確認。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如果我這邊有再查到其他資訊,也會再整理過來當作參考。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
蒼生柊太(創作者ing)
狐是社工的,坦白說我覺得這很容易讓人覺得你們可以變得更社會化,所以一般都說亞斯或是自閉症……我在工作上問題實在讓我不斷反覆意識到不能單純用高敏感討論……
你不甘心了嗎
我網路看到的印象是,網路上流傳的高敏感題庫是源自自閉症(說源自可能不太正確,就兩者是有關聯性的,可能是借用來的),就是說高敏感裡的題目有很多和自閉症特質有相關,所以符合高敏感的人不全然等同於自閉症,只是他有了這個特質跟傾向,但不等於他就是自閉症。

醫學界(?)會定義的更嚴謹我覺得是比較保險的作法,畢竟為了保持實務的運作,不可能輕易支持大眾用比較草率的方式去幫自己劃分身分/貼標。
我不知道該怎麼講得比較委婉一點,就是.....群眾能得到的專業知識有限,如果學者醫界大力支持兩者劃上等號,那就會造成很多名不符實的鑽漏洞情況,會讓真正的自閉者族群受到相對的風評被害(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是憂鬱症的風評被害)

跑題了,但總之我想說的是我這邊看到、接收的也是傾向把兩者劃分開來做區別(至少對外界放出的態度是這樣)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蒼生柊太(創作者ing) : 謝謝社工旅人的分享。
社會化的確是可以練習的,部分當事者可以透過學習、觀察,以及模仿,形成社交迷彩/偽裝/擬態(masking);但社交迷彩/偽裝/擬態的精神代價很大(易內耗),有許多人為了符合「社會化」定義,長期壓抑自己並且迎合其實已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外界期待,很容易因此併發其他身心問題。
不過也不是所有當事者都有辦法社會化,或是有辦法社會化到普通人看不出破綻的程度。
以噗主為例,一般人第一印象會覺得我社會化良好、看不出我有什麼「狀況」(我大多時候可以看別人眼睛、表情很生動、心理狀態良好的時候認知同理心也可以運作順暢情感同理則是一直都過度運轉,類似情緒海綿XD);但只要深入認識,或是剛好在我狀態較差的時候和我相處,就會發現我可能會被認定「社會化不足」的部分,因為狀態差面具會滑掉。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你不甘心了嗎 : 謝謝旅人的回應!
我目前查到的也是這樣。多數討論都集中在Reddit或推特;不過我看到的很多文章都是當事者拆解HSP的文獻,比較少看到正式的學者文獻討論(台灣更少)。
之前我是有和台灣以及加拿大亞裔的家長討論到,兩位都表示有觀察到周遭其他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被貼上自閉症標籤,而堅持表示「小孩只是高敏感」,延誤了專業協助的介入的情況……
加拿大亞裔那位媽媽也跟我說,覺得使用「高敏感」迴避「泛自閉光譜」診斷,似乎是亞裔家長圈子比較容易產生的情況。
但我真的用關鍵字下去查的時候,發現很多都是「據說」,雖然有參考價值但要放在出版物裡就比較有疑慮。
(太長了下續)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你不甘心了嗎 : 發明高敏感一詞的心理學家Elaine Aaron在自己的官網和電子報也提過,自己對於最新的泛自閉光譜研究沒有涉獵,並且她書寫的那些「如何辨別HSP或ASD」的文章,都只有提及較「嚴重」的泛自閉光譜案例,目的是「讓眾人更好判別」(她原話大概是這個意思)。
但國外也有人指出,就是這種不分析非典型(非刻板)案例的做法,才導致混淆視聽(因為只要和非典型/非刻板的泛自閉光譜案例一比對,就很容易看出兩者的明顯相似處)。
我也認同旅人說的醫學界會更嚴謹的部分。
大多HSP的擁護者也是以「HSP只是個人格特質,但ASD是病症」的視角切入,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導致部分泛自閉光譜當事者的不滿?但的確就像旅人說的,也會害怕有鑽漏洞或是導致光譜當事者更難取得協助的情況QQ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台灣對於HSP和泛自閉光譜的普遍印象,我自己觀察也的確是傾向兩者分開。但前幾天聽聞認為「台灣普遍覺得HSP和自閉症相關/重疊」的說法,覺得和我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因此才發這噗想說吸收一下新知(?)
然而就如同上方查到的中文資訊,多數似乎仍認為二者分開,只不過一部分人相信可以共存(可以又亞又高敏感XD),但另一部分則認定兩者不同甚至相反。
不過個人覺得,有些人認為HSP和ASD相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根據自閉症刻板印象去分析(e.g.:高敏感族非常有同理心但自閉症沒有同理心、高敏感族能感受到並分辨情緒但自閉症無法……等)?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另外就是我自己認識的一些高敏感族朋友,普遍似乎不太會覺得自己也是泛自閉光譜者。
當然,如果高敏感族相關資訊就足夠讓人們感覺有幫助,那就很好了(要不要尋求其他診斷是每個人的選擇)。
如同我之前提過的,我對於高敏感族究竟是否等於泛自閉光譜,並不是那麼在意;只要大家有找到符合自己狀況的內容,並且能夠找到對自身有益的資訊就好✨
(這邊只是提供資訊分享和統整。)
蒼生柊太(創作者ing)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 就我很想見面聊聊這個,主要是因為我發現有很多困難,希望可以分享看看,因為發現你似乎很喜歡討論這一點。現在經常有點迷茫要不要融入,但很快就要出社會了,很怕……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蒼生柊太(創作者ing) : 拍拍旅人TTT,能懂出社會前的迷惘。我現在也是剛入職新工作,覺得有點惶恐。
不過我覺得masking的學習過程有時候是不得不;甚至我們都沒意識到自己有在偽裝。
我也是近半年來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很賣力在masking,但那些都是不自覺的條件反射,不是刻意控制的或者營造形象(舉例:我在外面跟初次見面/不熟的/非同類的對象說話,聲音會不自覺調整成很女性化且很小聲;但其實我的原聲是比較中音甚至低沉,之前身邊也有人被這種反差嚇到貨以為我在裝可愛之類的,但真的不是XD)
跟朋友討論後才意識到這是某種經年累月習得的保護機制。
雖然目前多數研究都認為泛自閉光譜者偽裝自己(無論是否有意識)都會對自身造成內耗;但也有部分當事者現身說法,認為不適時偽裝自己,會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甚至會導致更大壓力和困擾。
(下續)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蒼生柊太(創作者ing) : 所以自然而然學會(或是努力習得)的偽裝,不見得全然就是負面的事情(但覺得超出自己負荷範圍,或是被加諸了超出自己能力值的期待,還是可以嘗試為自己發聲或是設立防線)
但我知道要拿捏這些界線很難QQ我也還在學習,尤其是亞洲普遍比較怕麻煩別人、普遍不太敢說「不」的整體文化之下(自我勉強似乎變成一種美德或是必須)。
不好意思有點小離題了><!總之祝福旅人出社會的一切關卡都可以順利通過!✨
蒼生柊太(創作者ing)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 沒關係,我倒是害怕前面提出想要實體見面的方式是不是會讓你擔心,因為我很想要跟人實際互動,我的家庭照顧功能越來越弱了,很多事情我沒辦法獨自消化,希望能找到一些同胞互動……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蒼生柊太(創作者ing) : 主要是因為我平時不在台灣,如果是未來有演講活動的機會或許可以邀請旅人(主要是在暑期長假比較有機會);如果旅人想和其他同類互動,或許可以在臉書上加入一些相關社團,以「亞斯伯格」關鍵字搜尋應該可以找到一些,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來生
不會,自己有跟心理師討論過這件事

HSP 一詞在表達「以較小的刺激量對當事人造成與一般的狀況同樣的反應」。但以 ASD 來說在討論接收外界的刺激時,更接近 ASD 核心症狀的通俗的說法是「腦袋的線路接錯了」,因此結果是「過於敏感、過於鈍感,或者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方式難以被理解」,兩者是不同的

以及 HSP 作為一種試圖被描述的特質,它的定義過於不精確,甚至幾乎轉變為應對反應過度的自然語言。不精確的性質幾乎可以將任何自證性的案例納入討論,這使 HSP 幾乎缺乏可信度,或許是有關於 HSP 的討論為什麼充滿爭議的原因。只有當主題被精準定義,後續才有辦法產生有意義的討論
來生
個人認為歐美的路線參考與觀察即可,台灣可以走類似的路但可以不需要依照歐美的脈絡和文化,目前觀察下來一些類似的倡議運動經常有過度歸因與過度類化等一些危險的問題……&期待你倡議書的書寫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來生 : 謝謝旅人的分享!
我自己目前觀察到的&接收到的台灣資訊,的確很少看到(或甚至幾乎沒有)把HSP和ASD混為一談的說法(頂多是說兩者可以共存,以及兩者之間表徵上有一些共通性);所以當我聽聞他人表達類似「台灣有不少人覺得HSP=ASD」的觀點時,才感到訝異(也才因此上來發噗問)。
但的確也看過別的文章在說「HSP很可能只是一種巴納姆效應」,但我記得是前幾天查資料瞄到了,我沒有存到連結QQ
我認為歐美部分「反HSP」的聲量太過激進;但的確「以HSP一詞迴避ASD診斷」的情況大有人在,且這個出發點通常來自於對ASD的不了解(太過依據刻板印象/極典型特徵去認識ASD),或甚至是對於ASD帶有負面/「有問題」的病症/「less」的看法,才去用一個「單純被認定是人格特質」的詞彙(HSP)。
下續。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來生 : 我也認同歐美的情況僅供觀察參考,過與不及都有其危險性。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那些身心障礙者議題討論相對「進步」的國家,有很多對於當事者權益和傾聽/重視當事者聲音的做法,是很值得台灣努力的方向。
&謝謝你的鼓勵!
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