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々
InsideOut2 心得(雷)
然々
伴隨著「青春期」警報響起,故事正式展開,萊莉所有的情緒反應都被放大。在這個年紀,情緒感受能力已趨近成熟,但欠缺控管能力,導致情緒不穩甚至失控。新的情緒出現,不再是基本的喜怒哀樂,而是更複雜的焦慮(Anxiety)、羨慕(Envy)、倦怠(Ennui)、羞恥(Embarrassment),其中焦慮便是這次的核心主題。
然々
Anxiety首次出現,是萊莉面對現在和未來的選擇,Joy選擇了現在,而Anxiety選擇了未來。Anxiety的工作是「避開看不到的壞事」,所以他設想了萊莉的未來,為了避免進入壞結局而努力。其實一開始可以看到Joy還是佔據主導地位的,Anxiety表面上贊成Joy的說法,暗地裡卻覺得Joy的決定會讓萊莉後悔一輩子。更衣室裡胡鬧更是印證了Anxiety的預想,如果這樣下去,萊莉就會進入Anxiety所擔心的壞結局,所以他開始跟Joy爭主導權。
然々
這邊有三個點:一,Joy失控的時候,沒有情緒阻止他,我不認為這是Joy的問題,因為他的工作就是讓萊莉開心,只是很多時候一時的快樂是會付出代價的;二,Fear是第一個認同Anxiety的情緒,因為焦慮某種程度就是來自對「未知」的恐懼,在之後Fear也一直覺得Anxiety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三,當陷入危機的時候,Joy其實也沒有具體的點子,反而是Anxiety馬上想出解決方案。Anxiety的發揮讓危機被解決,這也獲得所有情緒的一致認同,可以說Anxiety的存在或功用是必要的,但就如Joy講的一樣,問題解決了,該讓出主導權了——Anxiety卻緊握著主導權不放。
然々
這時候故事引來了第一個轉折點,Anxiety為了「未來」破壞了萊莉一直以來的的自我意識。信念系統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重點,由重要的記憶轉化的信念形塑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一開始在Joy主導下,不好的記憶被丟到腦後,萊莉完美無缺的記憶形成他「我是一個好人」絕對善的自我認知。但Anxiety卻認為情況不同了,萊莉「不需要」基本情緒,過去的自我認知也不適用,為了「更好」的萊莉,必須從頭來過,改變自我。
然々
Anxiety把基本情緒關了起來,說著只是「一時」,只要情況好轉,只要未來……但他也說溜嘴了,這有可能是「一輩子」。為了「更好」,萊莉壓抑了自己真實的情緒,不跟朋友組隊、吃下討厭的零食、不敢談論喜歡的樂隊;為了「更好」,萊莉的視野限縮到只剩自己,忽略了周遭、扭曲了現實,過於在意自己的走姿而沒跟上談話內容、創造了反諷谷(Sar Chasm)、誤傷了朋友。掌管夢境的Pillowton也因此改變了模樣,不再是充滿奇妙創意的想像,而是恐懼失敗的負面想像,Anxiety綁架了大腦,一直生產噩夢,導致萊莉失眠。
然々
Joy,我的小天使。Joy應該就是那個一直抓著我不放的人,我知道他沒有惡意,他只是希望我快樂,所以當他把不好的情緒丟到腦後、在更衣室裡胡鬧、拚命的把「我是一個好人」帶回來的時候我真的沒辦法責怪他,因為當所有人都陷入絕望、散發負面情緒的時候,只有他一直在想辦法前進。Joy在經過第一部之後已經了解到所有情緒都是必要的,所以在這一部他也沒有想過排除Anxiety,而是想著要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不要那麼焦慮,真的太天使了。
然々
所以當她爆炸大喊「Do you know how hard it is to stay positive all the time?」的時候,我的眼淚也奪眶而出。萊莉改變了,基本情緒找不到回去的路,不停的發牢騷,Anger更是說出了那句關鍵的「And if Joy can't see that, well, then, she's delusional!」這句話真的太令人心痛了,現實如此絕望,如果不是妄想,告訴我如何快樂?這邊Anger的開導也很妙,他說如果Joy放棄了,其他情緒也會躺平,但Fear卻說其實這樣也不錯,是不是暗示了如果生活中缺少快樂,也就會失去情緒起伏,但也沒有好害怕的了?
然々
在新來的情緒當中,Embarrassment是第一個意識到不對勁的,因為羞恥心讓我們學會反省,回頭看過往的選擇。同樣也是Embarrassment發現了Sadness的存在,因為反省讓我們意識到做出選擇的「我」其實是很悲傷的,背叛了朋友、喜好、信念,被焦慮操控的生活,是如此的哀傷。
然々
對Anxiety來說,重點不是萊莉「is」,而是「needs to be」,不僅僅是「to be」,而是「need」。Anxiety主導下的信念,都是帶著「條件」的「如果……就……」,反過來說,如果「條件」無法滿足,信念就會翻轉,變成負面的「如果不能……就不能……」——所以最終誕生的新自我意識是「我不夠好」,這是故事的第二個轉折點。Anxiety費盡心力要讓萊莉更好,但「未來的更好」意味著「現在的不夠好」,萊莉失去了所有立足點,一切的承諾都來自不確定的未來。我實在是不懂Anxiety是在吃驚什麼,這不就是你想要看到的嗎???不然你期待萊莉長出什麼自我???(突然爆怒)果不其然他馬上接受了,解讀成還有進步空間。
然々
Joy說,「What am I missing?」我明明只是想要快樂而已,為什麼如此困難?「I don't know how to stop anxiety」「Maybe we can't」「Maybe this is what happends when you grow up」我是否在一次次失敗中習得無助,將掌控權讓給了焦慮?是否也曾說服自己,情緒是不必要的,是應該壓抑,是注定會消彌的?
然々
球場上,萊莉犯下了重大的失誤,瞬間所有信念的「條件」不成立,失去未來的更好,只留下現在的不夠好。Anxiety想讓萊莉彌補失誤,輸入過多的指令卻只讓萊莉超載,陷入恐慌。Joy帶著所有不好的記憶一起回歸,說服Anxiety放手,告訴他不能決定萊莉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因此驚覺自己——任何情緒都不能決定萊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所有的記憶,好的、不好的,都是構成萊莉這個人的一部分,片面的自我的認知是扭曲的,所以即便「我是好人」的自我認知回歸,萊莉的焦慮也沒有停止,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和認知是違背的,她沒有辦法接受自己。
然々
故事的最後一個轉折點,是Joy拔掉了「我是好人」的自我認知,所有矛盾的自我認知湧現,不斷變換著,情緒們卻衝上前擁抱她,使萊莉接受了自己的一切,不是完美的假象、也不是未來的投射,是現在不完美卻完整的萊莉。萊莉掌控了情緒,不再是情緒主導,而是萊莉「想要」情緒。
然々
最終,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果對待焦慮,給他一個專家位子,跟他說擔心的事情都不是馬上會發生的。Anxiety負責預測未來,我們則負責分辨可控與不可控之事:對不能控制的事情我們無能為力,但總是有事情是我們能展開行動的。可以看到爸媽的腦子裡雖然焦慮出現了,但他們只是接受了,然後繼續平常的生活。
然々
看完後雖然知道所有情緒都是為了萊莉好,但我還是……我還是無法原諒Anxiety。真的,其他全部都有他們可愛之處,但焦慮真的……可能是我的自我投射太強烈了,真的對焦慮恨之入骨。
然々
整部電影給我的既視感太強了,被焦慮剝奪的人生、有條件的信念、快樂的妄想、對未來的承諾,為了更好放下了過去的驕傲卻只換來醜陋不堪的自我。明明會心疼Joy,會想告訴他你已經很努力,卻無法原諒自己。長期焦慮佔據了信念系統,我想不起來了,好的、壞的,都想不起來了。
然々
動畫自然會有Happy Ending,而我——
然々
題外話,我超愛Lance Slashblade,他一出場我就開始爆笑,幹那個絕招簡直天才,Disgust喜歡他這點也很好嗑,明明平常那麼精明理智www
然々
EN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