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itStoryboard
Lily書籍記錄
書名: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 悉達多)
作者:Hermann Hesse
心得:★★★★
流浪者之歌 | 誠品線上

邊看書邊記錄
PetitStoryboard
悉達多的名字在梵文中意思是「目標已成者」,中文舊譯「一切義成」。
PetitStoryboard
然而在一九六七年,我並不知道這一切。讀完此書的幾天之後,我獲准離開精神病院。我依然記得那個陽光燦爛的清晨,我從外面看見那扇鐵欄隔絕的窗戶。我想到鐵欄內那些自認瘋狂的人曾向我透露,他們決意將自己與世界隔絕,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世界太難面對。然後我又想到悉達多,他執意將自己投入生命本質之真實,去找尋自我的道路。

那天早晨我深吸了一口氣,我要體味這世界所包含的一切氣息,我發誓:我要選擇生命。

—— Paulo Coelho(《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

導讀就讀到淚目,Cela m’a vraiment touchée.
PetitStoryboard
我問他,你見過達賴喇嘛了?他說見過了,挺好的,也待了一陣子。那麼,接下來想幹嘛?他說想回西藏。回去不會被抓起來嗎?他跟我說,林先生,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我塞一點錢給他,他推了一陣子。我說請他為大家祈福,他就收了。走了幾步,我回過頭去看他,他把桌子弄乾淨,躺在那上面,把那單薄的袈裟蓋到身上,準備睡覺了。他真的是在哪裡都一樣。

他是我的上師。

——林懷民

(引自《打開雲門》的〈林懷民的人生辭典•說舞,說人生〉第三十~三十一頁)
PetitStoryboard
我更喜歡直翻的書名《悉達多》。
PetitStoryboard
悉達多與喬答摩佛陀非一非異。

悉達多為眾生,喬答摩為覺者;悉達多是未覺之佛陀,喬答摩為已覺之眾生。
PetitStoryboard
關於上面的非一非異,本書譯者柯晏邾曾有此番經歷,並寫成一首英文詩及自譯文。

The Mirror of Self 鏡中我相
Looking into the mirror 攬鏡自視
Who am I?鏡中是誰
Isee a known stranger 莫我可知
Heaving a sigh 惟有太息
I see that seed 玄牝有籽
Of Eternal Child 悠悠萬世
Who can still feed 不離赤子
On Innocence Mild 誠明之理
PetitStoryboard
I see a Tree of Charm 生物煌煌
Reaching into the skies 光耀天堂
With Roots in the farm 根深沃土
of his inner Paradise 恬然穆穆
I see my woman 有女靜淑
Embracing me 載拒載求
A lotus flower open 蓮開燦燦
Magnificently 荷葉爛漫
PetitStoryboard
Isee my self see 我知我視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鏡中莫止
A self that's free 從心所欲
To vanish and mass 空有不居
PetitStoryboard
印度種姓制度。
婆羅門:教師、學者、祭司。
剎帝利:戰士、貴族。
吠舍:農民、商人、手藝人。
首陀羅:勞務者。
PetitStoryboard
PetitStoryboard
阿特曼:印度教中的靈魂或本源。
PetitStoryboard
在沙門中年紀最長者的指導之下,悉達多按照沙門的戒律修習自制與冥想。

一隻蒼鷹飛越竹林,悉達多將那隻蒼鷹攝入自己的靈魂,飛越森林和山巒;他化為一隻蒼鷹,獵食魚類,忍受蒼鷹的饑餓,使用蒼鷹的語言,經歷蒼鷹之死。

一隻死去的豺躺在沙灘上,悉達多的靈魂溜進豺的屍身,化為一隻死去的豺,躺在沙灘上,腫脹、發臭、腐爛,為鬣狗所肢解,為兀鷹所啄食,化為殘骸與塵土,最終融於大氣之中。悉達多的靈魂死去,腐朽,歸於塵土而重又復活,體驗了生命輪迴的陰鬱魔力。

讓我想到毛毛老師曾在課堂上帶我們體驗水的一生
PetitStoryboard
涅槃:去除一切執著的解脫狀態,圓滿與極樂。
PetitStoryboard
他一邊快步行進,一邊想道:「一個人閱讀一本想研究的書,不會去鄙棄書中的字母和句點並將它們斥為幻象,斥為偶然的無意義的軀殼,而是一字一句地去閱讀、研究並喜愛。然而,我本想閱讀世界這本大書以及我的自性之書,卻認定必須鄙棄書中的字母和符號。我將現象的世界斥為幻影,我將自身的眼耳鼻口斥為偶然之物。現在該結束了,我終於覺醒了。我確實已經覺醒,並於今日又獲得了新生。」
PetitStoryboard
「kama」和「karma」是來自印度文化的兩個重要概念,它們的意思和用途有所不同:

1. Kama(梵語:कामा):

意義:指的是「欲望」或「享樂」。在印度教和佛教中,「kama」通常指的是對感官享受、愛情、欲望等的追求。這是一種積極的生命力,也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目標之一(其他三個是「dharma」即義務、法律, 「artha」即財富,和「moksha」即解脫)。

印度《愛經》即為 Kama Sutra。
PetitStoryboard
2. Karma(梵語:कर्म):

意義:指的是「行為」或「因果法則」。這個概念描述了個人的行為(無論是善還是惡)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生活或來生。簡單來說,「karma」是因果關係的法則,好的行為會帶來好的結果,壞的行為會帶來壞的結果。

這兩個詞在印度文化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Kama 更關注於欲望和享受,Karma 則涉及道德和因果關係。
PetitStoryboard
印度教中三大主神: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生殖與毀滅(重生)之神濕婆。
PetitStoryboard
「的確,」她同意道:「可是如果沒有我,你會怎樣呢?如果沒有伽摩拉的幫助,你現在會是怎樣呢?」

「我親愛的伽摩拉,」悉達多站起身道:「初次在你的園林中見到你時,我已走出了第一步。我決意要師從一位最美麗的女人來學習情愛的祕密。在我作出這個決定的那一刻,我也深知我將實現這個目標。我知道你會幫助我,從你在園林入口處第一次投向我的目光我就知道。」

「如果我不想幫你呢?」
PetitStoryboard
「可是你確實想。聽著,伽摩拉:假如你向水中投入一顆石子,它會找到沉向水底的最快捷路線。悉達多有目標時也是如此。悉達多無所作為,他只是等待、思考和齋戒。然而他走過世俗的事務就像一顆沉向水底的石子,他無需行動,他也無需激動,他只是受牽引並任憑自己沉落。他只受自己的目標牽引,他不允許任何擾亂自己目標的東西進入他的靈魂。這就是悉達多從沙門那裡學到的,這就是愚人所謂的魔法,他們認為那是由妖魔所驅使。然而沒有任何事物受妖魔驅使,世上並不存在妖魔。只要能夠思考、等待和齋戒,任何人都可以施魔法,任何人都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PetitStoryboard
伽摩拉善解人意的紅唇和纖長柔滑的雙手使他學會了很多。

悉達多在情愛方面還只是個孩子,他總喜歡盲目而毫無饜足地投入愛的深淵。

伽摩拉則教他學會,一個人如果不能付出快樂也就無法得到快樂;伽摩拉教他學會,情愛中的每一個姿態、每一次擁抱、每一次撫摸、每一個眼神以及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有其獨特的秘密,而每一個秘密都能給知「情」者以快樂;伽摩拉還教他學會,戀人在做愛後應繼續彼此愛慕、彼此傾倒,然後再彼此分開,以免產生厭膩和孤淒之感,或者出現玩弄或被玩弄的可怕感覺。

悉達多在美麗聰明的名妓身邊度過許多美妙的時光。他成為她的弟子、她的戀人和她的朋友。
PetitStoryboard
有一次他前往一個村落收購一批稻米。當他趕到當地時,那批稻米已經賣給另一個商人。

然而悉達多仍在村落裡盤桓了數日。他款待當地農夫,給孩子們一些零錢,參加了一次婚禮,隨後滿意而歸。

伽摩濕瓦彌責備他沒有及時返回,浪費了時間和錢財。

悉達多答道:「不要責罵,我親愛的朋友,責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既然蒙受了損失,那麼由我來承擔。我對這次旅程非常滿意。我認識了許多人,我與一位婆羅門交了朋友;孩子們還坐在我的膝上玩耍,農夫帶我參觀他們的田地。沒有人把我當作商人。」

「這一切當然不錯,」伽摩濕瓦彌怫然不悅道:「但你實際上就是商人。難道這番行程只是為了玩樂嗎?」
PetitStoryboard
「我當然是為了玩樂才去的。」悉達多大笑道:「何樂而不為呢?我認識了新朋友和新地方,我獲得了友情和信任。假如我是伽摩濕瓦彌,看到生意無法成交,我就會氣急敗壞地立即返回,這樣就真的損失了時間和金錢。不過我卻在那裡度過了幾天美好的時光,學到了許多,享受了許多樂趣。我也沒有以懊惱和急躁的情緒來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如果我有機會再去那裡,或許還是去收購稻米,或許為了其他事情,那麼那裡的朋友一定會歡迎我,我也會因為當年沒有表現出懊惱與不悅而感到高興。總之,順其自然吧,我的朋友,不要用責罵來傷害自己。倘若有一天你開始覺得:這個悉達多只會礙事,你只需說一聲,悉達多就會自己走自己的路。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還是作好朋友吧!」
PetitStoryboard
他的面容漸漸呈現出富人之中常見的表情:那種陰鬱而沒有饜足的表情,那種惱怒而無所事事的表情,那種缺少愛的表情。
PetitStoryboard
他(船夫,維蘇德瓦)不急切地期待什麼,他並不責備也不讚許——他只是傾聽。
PetitStoryboard
悉達多因而感到了對人類的愛,他在人們的欲望和希求中看到了生命、活力、不可摧毀之物,以及永恆不滅的梵天。
PetitStoryboard
僧人問:「達摩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崇慧禪師答:「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以如此詩意的境界回答如此實證的問題,中國禪宗之美之真可見一斑。

然而,現代人往往只把這八個字當成詩境,忘記了它是在回答一個極其理性的問題。

我們來看赫塞的版本:「世界自身則遍於我之內外,從不淪於片面。從未有一人或一事純屬輪迴或者純屬涅槃,從未有一人完全是聖賢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為我們有一種幻覺,認為時間是某種真實之物。時間並無實體,僑文達,我曾反覆悟到這一點。而如果時間並非真實,那麼現世與永恆、痛苦與極樂、善與惡之間的所謂分界線也只是一種幻象。」(參見〈僑文達〉一節)
PetitStoryboard
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赫塞說:「這是一枚石子,相當長的時間之後它也許會化為泥土,泥土中會生出植物、動物或是人。我以前或許曾說過,這石子只是石子,毫無價值,屬於瑪耶女神的空幻世界。然而或許因為在變易之輪中它也有變為人或是神靈的可能,所以這枚石子才具有了某種重要性。
PetitStoryboard
這或許是我曾經有過的想法,但是現在我認為,這石子不僅僅是石子,它同時也是動物、上帝或佛。我不因為它變換的可能性而尊敬它、愛它,而是因為它久遠以來即包容了一切萬物,而且永遠涵攝萬物。我愛它正因為它是一枚石子,因為此刻它向我顯現為一枚石子。我在它每個細微的紋理和孔洞中都看到了價值與意義。它的灰與黃,它的硬度以及敲起來的聲響,它表面的乾與濕也同樣顯示著神祕與價值。有些石子摸起來像油脂或肥皂,有些看起來像樹葉或沙子。每一枚石子都與眾不同,並以各自獨有的方式禱唸著圓滿的『唵』字真言。每一個石子皆為梵。」(參見〈僑文達〉一節)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