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yeu
Facebook
楊陽英文

母語破碎的世代
不知道今天大家有沒有看到一些網路上的影片。
許多連中文都說不好的年輕世代,他們就是我在教育現場觀察到的某類學生類型。
站在街頭,拿著麥克風,卻好像不會說中文。
長期看沒有內容的網路影片,導致邏輯思考退化。
關於數位平台的內容,許多國內外專家有做簡單易懂的分類。
我最近看的哈佛媽媽一書把網路這些內容做了一個簡單的劃分。
seeyeu
1.
有益的網路內容
通常是看完會刺激你邏輯思考的文章、影片、有內容的短影音,看完後你會想要針對這個主題進一步閱讀。
或是會需要你動腦的電玩、需要團隊合作的遊戲,其實都被歸類為有益的活動。
seeyeu
2.
無用的網路內容
無腦的短影音,亦即沒有任何邏輯思考在裡面。
不斷刺激你覺得有趣滑個不停,這類內容不能不能看,但是不能長時間看。
柯基跌倒、貓咪可愛的小影片、奇怪搞笑影片、刺激情緒的各種影片內容。
偶爾看沒什麼問題,長時間看,可能引發多巴胺上癮機制。
多巴胺上癮,會導致焦慮、失眠、身心失衡等問題。
看不下靜態文字,引發學習上的阻礙。
最後變成說不出完整、有邏輯句子的人。
seeyeu
3.
有毒的網路內容
仇恨言論、刺激焦慮的內容、刺激情緒的短影音、遊戲或引發長相焦慮的社群媒體。
都屬於這個類型。
/
seeyeu
/
網路影音平台其實提供了大量有用知識,但是使用者常常會因為網路平台的演算法推播,被引導到別處。
比如說:
我很愛看臉書上各大粉專大神的文章。
但是臉書不知道怎麼搞的,發現我很愛看河豚吃螯蝦。
常常推這個給我,我忍不住就會看一下。
未成年小朋友,更容易被這些演算法推播的內容吸引。
看了很多沒有完整論述邏輯的影片內容,日子久了腦子沒有建立起邏輯思維。
學生在講中文的時候經常只能說出大量語焉不詳的指稱代名詞與短句。
/
seeyeu
/
時時覺察自己的成績焦慮,切勿丟情緒給小孩消化。
我跟大家一樣也有成績壓力,但是我從來不會拿:
「那個某某某考幾分,你為什麼靠這麼低。」
以此來刺激學生。
我清楚知道,先減壓,再理解,接著鼓勵他多嘗試各種學習方法,是唯一的出路。
我的焦慮我自己消化,學生遇到我就只要各種鼓勵。
當他們被手遊、影片吸引不肯唸書的時候,我會協助他們建立病識感。
陪著學生建立一個心中更好版本的自己:
「又會玩、又會唸書。」
我會讓他理解,人難免失控或是一時耽溺逸樂,但是要有自覺,要學習從這些一時的放縱中醒來。 /
seeyeu
/
畫出學生在學習與各種上述數位內容的疆界後。
我的任務是:
「在實體學習上,盡量擴大有效的學習內容,在數位內容中,鼓勵學生多接觸有益的數位內容,盡量減少無用與有害的數位內容接觸。」
在實體課程面,授課老師 有義務為孩子找到學習的多巴胺。
多巴胺有關孩子的學習,我推薦的書本中或外國文章也常常提到。
如何找到學習成就感,產生多巴胺,也可以減少孩子對手機的耽溺。
大腦會召喚多巴胺,哪個活動提供的多巴胺多,腦子就叫你做哪個活動。
授課老師只要能夠在課程裡把自己化身成多巴胺糖果機,課程就會成功。
seeyeu
昨天我一位高二的學生,單字答對一百六十幾字,他媽媽現在也不需要像高一那樣沒收他手機導致關係緊張。
下課的時候他可以跟同學很開心交流電玩,討論如何破關。
我當天關心他成績時,他很靦腆又很開心地說:
「我今天寫對一百六十個字。」
我開玩笑的說:
「對不起?!我冒犯了,你太厲害了。」
我們面對孩子手機上癮或被短影音吃掉大腦的時候,一定要先擬定好策略再出手。
每個孩子的個性、遭遇都不同,在處理上一定要百分百遵守最高指導原則:
「每一次接觸都是要把關係拉的更近。」
/
seeyeu
/
我在書本裡面也有讀到ㄧ個觀念,對我教學也很有幫助。
「避免觸發大腦逃避機制」
我在關心學生成績的時候,我會把他考不好、手機玩太兇等問題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不會把他視為是一種缺點、犯錯。
我會讓學生清楚了解,學會在手機玩很兇的狀況下,慢慢找到把書唸起來的方法,是現代人必備的養成過程。
在他充分理解我帶著善意前後,就不會產生過大的壓力,進而逃避面對這個科目。
我們在談成績的時候,一定要掌握這個原則。
爭取他回家願意慢慢多分配一點時間在學習上。
/
seeyeu
/
大人平日要多跟孩子進行有意義的言詞互動,去探查孩子的邏輯進步情況。
透過最直接的表達能力展現,我們最容易評估出他學習進步的程度。
從小鼓勵他閱讀,正向的使用數位平台,才能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