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椅上的貓
https://imgs.plurk.com/QEE/Mww/z3lm27gAJQrXTucG8WYNg3Tf6Ld_lg.jpg 〔關於諮商的大哉問〕 《回應:關於一段長時間的治療結束後,該怎麼辦的問題》 (下收) 台中心理諮商 精神分析 阿宅心理師 噗浪友善店家
躺椅上的貓
精神分析取向談治療的結束,與其他取向有點不一樣。對精神分析而言,心理治療是個相當漫長的歷程,有點像以前的航海之旅,上船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故鄉。
躺椅上的貓
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會持續理解個案的心智,不斷整理與探索,而在漫長的過程中,會誕生出治療關係,治療關係不像情人也不像家人,卻又像情人又像家人,真要說的話,也許比較像《玩具總動員》裡胡迪與安迪的關係。
躺椅上的貓
在這樣的關係中,若說像過往十年二十年有點不實際,但至少一兩年跑不掉,會一起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而治療的結束,其實意味著要與這段關係告別。童年的玩具再重要,也不會保存一輩子。
躺椅上的貓
只有相對長期的治療會談結案這個議題,因為命題會從「問題解決了沒有」轉變為「關係結束了要怎麼辦」,關係始終會結束,因為人會長大,人也得長大,也許這件事情本身就帶著哀傷的色彩。
躺椅上的貓
所以治療關係的結束,我們會面臨到一種很重要的經驗,也就是「分離(separation)」的經驗,一方面是與治療師分離,一方面是與更多更多經驗告別,與兒時的母親、原生家庭、過去的自己。在治療中我們會不斷不斷地面對到大大小小的分離,每周一次的空檔,治療師的休假,或單純只是經驗到,治療師跟你想的不一樣,你發現到治療師與自己終究是不同的個體。這些分離,都在嘗試推動著一個人去成長。
躺椅上的貓
所以結案會是一個「歷程」,會需要一段時間發酵,讓分離的感受成長出它該有的樣子。
躺椅上的貓
只是在我們的文化中,很難有機會好好去說再見。每個人對治療結束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人會故作正向,有的人會假裝無所謂,有的人會大吵大鬧來抗議,因為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分離。
躺椅上的貓
我們永遠不知道在有限的會談次數中,能處理到多少的分離,因為要告別的事情太多,而能說得出口的又太少,不過時間到了,還是得說再見。但不用太哀傷,因為在內心中,再見與重逢,也許也是一輩子的事情。
利(。•ω•)つ—☆•* 。
覺得用胡迪和安迪的關係比喻很容易理解!感謝分享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