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歷史讀嘛讀嘛 《為時間終結而作:梅湘四重奏的故事》by瑞貝卡•莉欽 20世紀法國音樂家奧立菲耶·梅湘(Olivier Messiaen)在二戰時期的戰俘營中,透過虔誠的信仰、音樂靈感的併發、對自然的體驗……等,不可思議地完成了生涯的代表作《時間終結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首演地點:德國哥利茲八A戰俘營 首演時間:1941年1月15號,晚間6點 演出人員:奧立菲耶·梅湘(作曲/鋼琴)、艾提恩·巴斯奇耶(大提琴)、翁西·阿科卡(降B調單簧管)、尚·勒布雷(小提琴) 演出聽眾:戰俘營囚犯、德國軍官
《為時間終結而作:梅湘四重奏的故事》by瑞貝卡•莉欽
20世紀法國音樂家奧立菲耶·梅湘(Olivier Messiaen)在二戰時期的戰俘營中,透過虔誠的信仰、音樂靈感的併發、對自然的體驗……等,不可思議地完成了生涯的代表作《時間終結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首演地點:德國哥利茲八A戰俘營
首演時間:1941年1月15號,晚間6點
演出人員:奧立菲耶·梅湘(作曲/鋼琴)、艾提恩·巴斯奇耶(大提琴)、翁西·阿科卡(降B調單簧管)、尚·勒布雷(小提琴)
演出聽眾:戰俘營囚犯、德國軍官
乍看是樂曲作為本書主角,但其實這是許多人參與其中,同時有關音樂、信仰、戰爭、人性與苦難的故事。
梅湘在二戰服役時,與剛認識的樂友兼同僚艾提恩·巴斯奇耶(大提琴)聆聽營區附近的鳥鳴,從而發想出作品第三樂章的靈感。「鳥鳴」一直是梅湘感興趣、後來也大量應用在其他作品上的素材。
接著,翁西·阿科卡(降B調單簧管)同樣被分派到這個營區,他隨身攜帶心愛的單簧管,阿科卡響亮的吹奏音色與樂觀的人格特質,鼓勵了梅湘持續在愈來愈煩悶、緊張的戰爭氛圍中進行創作。
梅湘在受囚期間依託於自己本身的天主教信仰,艱難的環境喚起了他對於聖經《啟示錄》的記憶:
書中附錄提供作曲家本人對樂曲的序言及說明。創作架構與想法的筆記,請參考底下的噗:
「……在平日收工的六點鐘返回營區時,所有囚犯報以熱烈的喝采聲,然後他們懇求他就這麼拉琴拉了好幾個鐘頭。他說:『哇!他們開心地大吼。我這輩子從未見過這樣的熱情。他們叫我拉琴拉到宵禁熄燈才停止。』」
梅湘、巴斯奇耶與阿科卡幸運地,在1941年首演後的春天得到了遣返法國的機會,然而阿科卡在最後一刻由於猶太人的身分遭到扣留,勒布雷則未被排入名單裡。
「我要前往的目的地,我並不知道地名。」
梅湘基金會與故居請參考:
梅湘本人唯一有參與的《時間終結四重奏》錄音CD資訊:
https://www.disco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