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芺綾。
https://images.plurk.com/7K4vCL4y69g0gWQ6BeCvyM.jpg
陳念琴前幾天上傳了4位拳擊選手的合照,看了之後,更讓我覺得不能用照片評估性別了。
席芺綾。
我們有個合作夥伴,長得很像林郁婷,是原住民跟中國人的混血兒,
這位是個身材比林還要矮小的男生(身高體重各-10~15),他也是很容易被說很像女生,
但我覺得他就是這樣才很適合在林間、在暗礁工作,很多路就是他們這樣才上得去。
席芺綾。
他的喉結也不太明顯,然而儘管這樣,我想我們也不會把他視為女性。
因為他純種直男而且根本厭女。
就算這個外貌讓他在男性之間,搶不到什麼陽剛氣質紅利,他也並不會就此成為女性。
席芺綾。
除此之外,亞洲人、大洋洲人,不是一直以來都是矮小的代表嗎?
臺灣原住民比臺灣漢人矮,矮到有些職業的身高限制必須調整,而有的太平洋地區,比臺灣原住民更小隻。
因此我看到一些白人的言論時,會突然有種「哇你們也有今天……」的感觸,一直以來亞洲跟大洋洲選手,不都是在面對這些身體差異嗎……?
席芺綾。
這次無論是Khelif還是林郁婷,應該都不是在拳擊這類運動上,具有顯著優勢的族群吧(?)
拳擊本來就是用體重來分級,Khelif的身高178,林郁婷身高175,這在很多種族裡也不是很出格的身高……。170以上的女生在台北這麼多……。
(再看看韓國女明星,年紀小的高個子越來越多)
席芺綾。
在運動場上,除了性別,種族帶來的影響,不也一直都是很大的問題嗎?不過當代隨著全球化、跨族婚姻影響,混血人種越來越多,未來應該也不會針對族群去訂標準。
因此我覺得,比起用性別、用染色體標籤,
用更完善的檢測數據,把具有相似數值的選手,湊在一組比賽,或許是比較有意義的做法。我知道目前還不行,目前我們對人體的認識,還不足以讓我們做到這件事,但也許它可以是一個目標。
席芺綾。
最近身邊還有一些事,讓我覺得體質人類學的研究風潮,將重回學術界。
我自己覺得,過去幾十年,受種族平等、揮別殖民陰影等因素影響,而退出大眾視野的體質人類學,也許會跟著「藥物設計時並沒有考量到女性/其他種族數據」這個反省,再一次被重視。
旅人🧿望台灣順遂
醫學研究對於女性的忽視希望能優先一點,畢竟這個變因比起種族體質更顯著,實在很荒謬。
席芺綾。
Facebook
同一量級還有另外5個選手身高落在174-175之間。
林郁婷的身高真的還沒有到異類的程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