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洋
最近骨董圈、藝術圈的超大醜聞是佛光山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辦的特展「倜儻筆墨」被《典藏》雜誌社長臉書文、典藏編輯部專文批評展出作品問題一堆
我們可以用一個佛門梗圖來代表典藏編輯部的心聲
https://images.plurk.com/2VOxPkySVAsQB0C312OrF.jpg
祭洋
典藏網頁的文
疑點重重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特展「倜儻筆墨」:我們看到了什麼? | 典藏ARTouch.com
他們說的比較客氣,但可以用白話文兩個字來說:ㄨㄟ四聲開頭,我就不說了
最剛開始讓我覺得「哇,出大事了」的原因是這篇文章的署名人竟然是《典藏‧古美術》總編藍玉琦跟《典藏‧今藝術》總編嚴蕭蕭,兩個總編署名非同小可
祭洋
典藏社長簡秀枝的發文對展覽「倜儻筆墨」展出作品的質疑與回應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祭洋
起因於五月典藏今藝術專欄作家王嘉驥寫的文章〈「假」常玉與林風眠之名 〉
【王嘉驥專欄】「假」常玉與林風眠之名 | 典藏ARTouch.com
根據典藏社長簡秀枝這幾天的臉書文來看,自從王嘉驥這篇文章被刊出後,佛光山就跟典藏開始來來回回(委婉),事情從五月到現在七月底了,典藏才發出聲明看來是真的受夠了
王提出來的質疑合情合理,佛光山拿出來的鑑定書是作品提供單位球員兼裁判,我自己鑑定我有的作品是真跡,真是好棒棒。
我知道我們讀藝術史的很容易被社會產業給忽略,但請不要當我們是死人、我們還是有專業的好嗎!典藏裡面的編輯很多都是相關科系背景畢業的、許多人投身在這產業內無一不是希望替台灣打造一個良好的藝術環境,佛光山這種行為無疑是對專業的不尊重
祭洋
============
祭洋
藉著這次事件,可以來看一些文化一些亂象
祭洋
1.藉著舉辦展覽替作品拉抬價值
藝術品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眼就看出真偽,單就藝術品來說,可以透過筆法、落款/簽名、文獻記錄等作為判斷真偽的依據。上述這些東西要相關素養的人才有辦法進行初步判斷,但對於沒有超強鑑定之眼的人或大外行來說,一件作品的真偽還有一些間接的方式可以確認其價值:在知名展館展出、有展覽履歷,或是有知名藏家的收藏記錄
祭洋
這種間接的判斷方式是相信展場(通常是美術館、博物館)跟藏家的品味,只要在一個知名/有頭有臉的空間展出,不管是花錢或是什麼的,都可以成為履歷的一部分(順便偷嘴某個藝術家自稱在羅浮宮展出當履歷,但其實那個空間根本只要花錢就能做任何事情)
一件作品有越多的展覽記錄,姑且先不論真偽,至少該作品的價值越有機會水漲船高。這就衍生出一個亂象是像這次的展品,看的出來是要透過佛光山的名義、在總統府直屬的中央機關展出來洗履歷,就算作品再差,只要有過了這一次水,就可以成為抬價的籌碼,洗履歷跟貼牌,最後就算這東西是假的,也會因此被抬高出現莫名其妙的數字
祭洋
2.相關工作人員的相關素養與警覺度不足
雖然對承辦人員跟工作人員有點要求太多,但這個申請場館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環節發現有問題馬上停下來,其實就可以避免政府丟臉的狀況。不奢求要有多深入的藝術知識或涵養,但是在面對這麼多作品時就算看不出來真假,至少先停下來去尋求專業吧?
啊我忘記了,這種事情在台灣不算專業,嘻嘻
祭洋
聽說典藏編輯部最近剛結束炸裂的趕工,八月的刊物到底有甚麼內容~好期待喔~喔對了,另外一個可以討論的事情是南美館二館要被升格成中央直屬場館,三個字(?):政治目的,就這麼簡單沒甚麼好說的
祭洋
跟在公家打滾比較久的前輩今天聊到這件事,倒是忽略還有有關係基層也無奈、所謂私人團體動用關係插或搶檔期,還有各種有條件的「捐贈」或是「被捐贈」,這部分還牽扯到利益製造,或許可能比想像的還要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