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enna
Alice Munro 女兒Andrea的事件,前兩天就在推特看到,也讀了她的原始投書,今天終於看到較完整的翻譯:
Facebook
glenna
目前相關討論我最推這兩篇,第一個是張亦絢:
星期二雜念
文學是要減少人世的痛苦,提高對痛苦的敏感度,否則,也許根本不如某個人去炒股票什麼飛黃騰達——這種人如果至少沒有加害或作為加害的幫凶,面對受害能有良知與正義感,本來就是比什麼文學作者都高貴,值得尊敬。
我沒有主張下架孟若,不要亂扣我帽子——可是人們本來就有權利知道——不是隱私,而是關於公共利益——孟若甚至可以完全不愛她的女兒,我都沒有意見,但她甚至讚揚都已經承認犯性暴力罪的(男性)戀人——這種品行……。說得直接一點,這種人生,無論有多少榮耀與成就,就是建立在讓兒童去吃屎的基礎上。妳既然可以這樣做,沒有道理其他人不能說出這種行為的本質。
glenna
彭仁郁:
Facebook
文學家的偉大,在於精準揭露日常生活世界裡處處展露卻被視而不見的人性的複雜,確實沒有成為正義代言人的必要。但若受其照顧的孩子的苦痛,亦成為,或只成為滋養其文學書寫的日常觀察素材,其中涉及的倫理問題,可能不止是母親在需要被幫助的孩子面前缺席而已,孩子的存在本身在成為書寫對象的同時被澈底地他者化,而被他者化,恰是性侵當下孩子被當成性慾工具的暴力核心,是否定一個人在他人眼中作為一個人的根本傷害來源。「我跟你沒有關係」,「我不在乎你承受了什麼」,「比起在乎你,我更在乎我自己」,這是受暴的孩子從母親那裡接收到的訊息。
glenna
孟若女兒的聲明清楚指出,受虐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報復,不是讓加害者下地獄,受到跟自己一樣的折磨(那是旁觀者的正義想像),而是不義的暴力被正視,是自己在意的人不要從醜惡的真相前逃開,不要用虛假華美的假象,包裝邪惡黑暗的真實。希望人類社會,有一天能夠學會,以適當的方式,回應這如此卑微的渴望。
glenna
滑到一些threads說因為孟若是女性,現在才被這麼嚴厲指責,讓我不禁想到Andrea提到孟若對她說:「若我希望她為此放棄自己的需求、為孩子犧牲奉獻,又或者彌補男人的過錯,那都是父權厭女文化在作祟。她堅信不論我與繼父之間發生了多少事,那都與她無關。」

孟若並不是什麼沒有資源或知識的女性,把過往一些母親只能依附在丈夫身邊而不選擇挺女兒的情況套在她身上也不太對吧,而且也確實因為她的名氣,讓女兒更難以站出來說出真相
glenna
補一下原文,我覺得用字淺白,滿容易讀的,只是會很心痛:https://archive.is/...
sjiaban(匝斑)
之前看一個漫畫,裡面說通常發生這類事情,怪媽媽的會比較多,因為身體受到傷害可以痊癒,但是被媽媽背叛失去內心的依靠卻是很難彌補的,然後也會很難再相信人
glenna
因為普遍會認為,同樣身為女性,應該要能理解自己,而且在這個case裡,如果不是因為媽媽,她也不會遇到這個惡魔
glenna
Facebook
木馬文化取消了孟若講座,聲明寫得好溫柔:
考量此時應是讓倖存者訴說的時間點,我們希望能先將相關討論留給真實世界中受到傷害的人們。
我們相信文學的價值在於揭露幽微、矛盾,並給予讀者力量;亦深信對痛苦的同理及惡的辨正,是人性根本。
此刻,願傷者得以療傷,也請關照身邊所有可能懷抱同樣痛楚的人。
glenna
星期五雜念
問題並不只是孟若沒做什麼,而是她說的話,就如同故事裡的盲眼母親,是那些言詞構成邪惡,那種摧毀性是極端不道德的。孟若不是受害者。除非我們要層層詭辯下去,說到所有人都是非己所願來世,所以都算受害者——一個詞要有作用,就是可以構成肯定與否定,孟若「開創」了她的命運,如同那些樂於伴隨強暴犯的女人(現實中有被迫與很樂兩種不同的證言,我們必須認真看待「很樂」這種類型的權力趨向。),她們以他人為代價,從「受害者」「上位」為「共犯結構的一部分」。這才是孟若的位置。
glenna
張亦絢這篇應該是回應這篇吧:
Facebook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