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美國奴隸制度使得棉花價格低廉,它傷害了全球各地的地方製造業。事實上,棉花帝國一再前進,歷史學家凱倫.韋金(Kären Wigen)稱之為「製造邊陲地帶」(making of a periphery)。坦奇.考克斯在一八一八年已經了解這個過程:他頗有先見之明的觀察到,英國成品出口到印度,將迫使印度人「只好轉向種植棉花,而不是製作他們賣不出去的成品。」整個十九世紀,歐洲人一再地押賭戰爭資本主義的功效;每一次他們都成功地在新土地種植,脅迫更多奴隸賣命,找到更多資金,他們得以更低廉的價格生產更多棉布,而且他們把對手推擠到邊陲地位。每一個棉花網絡被摧毀後,就使世界許多地方的農村權力均勢出現變化,使得更多領地、更多勞動力經受不起全球經濟的蠶食鯨吞。』
之所以說是紮實,除了有龐大數據支持作者的考究,亦因為出版社把參考書籍清單放上網站,這27萬全部都是正文內容。
讀嘛讀嘛
磚塊書任務適用
人文歷史閱讀馬拉松
自己在閱讀時,還會出現aph國擬角色在台上講解國家如何擴充棉花和棉布的產量,就更有畫面了。
...
一八九七年,德國棉花工業產品產值十億馬克,比排名其次的煤礦業還高出約百分之三十六;比鋼鐵業高出百分之四十五。以男性為主的鋼鐵業可是代表德國的經濟奇蹟,而且構成我們對德國的歷史印象。德國再也沒有其他工業像棉花工業如此,它最重要的原料必須依賴其他國家。由於所有的生棉都來自國外,它成為德國最花錢的進口物資。』
...
中亞現在和全世界其他產棉地區一樣,變成依賴糧食進口,同時農民的所得也高度受制於棉花市場的變動起伏。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改變了的階級結構,加上地方農業被導向只種經濟作物,以致糧食作物大量不足,它產生可怕的飢荒,造成人口大量減少。譬如,突厥斯坦的人口從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一年,減少一百三十萬人,跌幅達百分之十八點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