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小a☔︎
電影 雜想 再見機器人
https://images.plurk.com/52ALpd8BUC2yLRbbtN8YQZ.jpg
《再見機器人》

習得快樂之後,也會隨之學會寂寞。

在二刷《再見機器人》時,這句話突然從心裡冒出來,但在那時、或是現在,其實我也都還不是很確定,究竟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先後順序。

狗狗看見電視機反射出來的自己孤身一犬、跟對比鄰居的歡樂笑聲,似乎他才意識到何謂寂寞。選用狗當做主角雖說是出自繪本題材,不過在現實世界裡擔任「人類的好朋友」的狗,在這裡的寂寞就顯得很有趣。

1/n
客體小a☔︎
機器人在片裡的設定是會模仿他人舉動、模擬情感、感知情緒變化,而他最初的設定是微笑,而後才學會咧嘴笑、快樂、驚訝、滿足⋯⋯等等,還有最後不得已習得的寂寞。

導演用了簡單的線條,讓角色們之間用眼神就能知道彼此的想法,這樣的簡單,更能表現出語言是如何隔閡人類。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大蘋果裡待的都是動物們吧。

動物們在時代背景下的紐約,似乎有著無限的可能,更多的是,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容身之處。1978年由 Earth, Wind & Fire出品的〈September〉活潑輕快的節奏貫穿全片,裡面的機器人看見狗狗的律動跟著一起打節拍。

也因為沒有對白,音樂在裡面會巧妙的安排由背景角色演出,再在後續反覆出現。衝突的情節與情緒的堆疊,都使用恰到好處的配樂來營造。
客體小a☔︎
教會自己跳舞的人並不總是能一起舞到最後,卻能數著節拍拉起下位舞伴的手。

第一次看完時,我跟朋友說自己討厭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我想要機器人在最後的那一瞬間的夢是真實的,我希望機器人在漫長的孤身一人之後,能獲得他在多個夢裡最想要的那個結局。

孤獨讓機器人使用夢實現自己潛意識裡的幻想,但也帶出他的恐懼,也許不再被需要、也許習得的心智,最後也只會被替代。

機器人做了好幾個不同的夢,一場夢是舊比例的拍攝綠野仙蹤的鏡頭,盡頭是雙子星,像是要走到回不去的終點,那個還不知道什麼是帝國主義、恐怖份子的年代,也好像那個怎麼樣都走不回去的狗狗家。
客體小a☔︎
其中一場機器人的夢後面接續狗狗的夢,播放音樂的行動冰淇淋車是流行極其一時,卻佔據特定世代的重要回憶、童年美化後的象徵,短暫卻不復存在。

狗狗那場夢的後來,他身上的衣服寫著「貓」,而最後狗狗才發現,雪人,其實也並不是雪人。當狗狗與機器人在一起時,他們才能是自己真正的樣子,而即便在夢裡,現實所帶來的挫折都遠大過於潛意識欲求的滿足。
客體小a☔︎
有些討論會出現永恆的命題:機器人真的能擁有心智嗎?姑且先不討論究竟這樣的命題要伴隨多少設定,我想此片裡的機器人更像是在表徵一個個體心智化的過程。

因為在狗狗身上知道自己是誰,在後續發展中,機器人比起自己的快樂,總是會更希望他人獲得快樂,由衷地,尤其是教會他一切的狗狗。
客體小a☔︎
知道自己是誰,才有能力決定自己要向哪裡前進。
客體小a☔︎
片中有個巧妙的安排,電影開始不久,狸貓就跟機器人還有狗狗在地鐵站入口擦肩而過。狸貓看著那時進入地鐵站的他們,在後來與機器人的相遇,表情除了驚豔之外,更有久別重逢的驚喜在。

機器人被狸貓修復的身軀,也像狸貓讓機器人慢慢融入自己的生活,從一開始使用上下的卡帶,到後來一面分給機器人,另一面才留給自己,當他們最後一起相伴看煙火時,機器人知道自己可以是誰,牽起了狸貓的手。

機器人與狗狗最後的舞彌補了機器人的遺憾,雖然對狗狗來說可能並不是,但最後狗狗與黃色機器人、狸貓與機器人,也都各自牽起彼此的手,開始隨著背景音樂擺動。

他們都明白在自己牽起手的對象旁,自己可以是誰。

n/n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