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追尋寧靜》,很久以前買的書,但讀了幾章就擱著讀不下去了,這幾天趁著連讀好幾本書的興緻,順道把後面也翻完。因為曾經有受居住噪音所苦引發耳鳴的經驗,當初買這本書大概是想了解一下關於噪音和寧靜的主題,讀完後說不上有沒有滿足我個人的期望。主要是整本書的結構有點亂亂的,就是作者寫他思考寧靜這個話題後,到處搜集和訪談而來的資料匯整在一起,一下他去修道院靜修,一下參加汽車音響大賽,一下去訪問日式庭園體驗茶道....等等,算是一種雜學散文。
alfredo
人在比較閒適的狀態時可能比較適合讀這本書,在焦噪時會對章節推進的蔓生枝節感到不耐煩,試著把後面的章節做下筆記都有些煩噪。可能我並不真的想知道關於安靜這些事的哲學思考。
alfredo
簡化再簡化來說,我目前能想到的幾個重點,就是噪音的出現通常來自於個人為了對抗環境而發出的聲音,或是人類為了對抗自然而發出的聲音,常被認為是自我存在和文明發展的展現。但負面效果當然可想而知,除了常識中大家都知道的問題外,書的結尾冒出了一句話說,噪音會讓人無法區分自我和環境的差別,反而把人隔絕在對世界的想像外。相反的,安靜的環境反而更突顯了自己和四周的各種細小聲響,你聽的越清楚,對世界的感知就更敏感,越能達成一種人物合一的寧靜。
alfredo
就修身養性來說,察覺居住環境的噪音程度,適時地去尋找安靜的空間做為心情轉換,會是比較好的策略。
alfredo
我記得以前大學有一年住的宿舍房間緊鄰進出園區的寶山路,早上時間上班的車潮非常的吵雜,剛住進去時對聲音感受很強烈,但可能因為年輕,所以住沒多久就習慣了,照樣睡到中午什麼的。現在住的套房條件也差不多,早上把氣密窗關起來也就可以忍受外面的噪音,加上如果冷氣一開其實也很吵,算是長年都處在一種微噪音的環境。
alfredo
相反的,上班的辦公室相對就非常安靜,因為辦公大樓對外面的隔絕很好,再來離開主要道路人車的聲音其實本來就不多。辦公室內部除非有同事在講話,不然電腦和儀器的聲音都很小聲。更安靜的地方是在雲林老家,就是靜到耳鳴都會跑出來的程度,反而會想開個電扇或清淨機產生一些白噪音,分離式冷氣的音量也比新竹住處低很多。我常想,如果在新竹可以搬去隔音更好或更安靜的地有多好,或至少可以把冷氣換成更安靜的機型,不過冬天就還好。
alfredo
多年前隔壁的超市頂樓有一個故障的馬達,持續24小時發出高頻的聲音,而高頻聲正好從我房間的冷氣鑽進來,那時候被這個高頻聲搞到好一陣子無法睡覺,用耳塞也擋不住。後來下定決心要找出聲音的來源,才找到超市的源頭,幸好店家很快的處理好了,那時聽覺恢復正常時感覺才放鬆下來,但過了一週後就出現了更可怕的耳鳴,過了好幾個月才逐漸好轉適應。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