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功夫茶道班】
〈三十年茶藝館.祥草茶流.高山烏龍〉
🌿 高山烏龍就是要喝山頭氣。
泡出回甘、清香、產地特色、時節。
蓋碗紫砂皆可,看喝喜歡清香或韻味,不過蓋碗比較不吸香氣。
在一般禮儀跟茶道下,泡茶儀軌建議無聲,
但以球形高山烏龍茶好喝為前提,有聲重沖才回甘。
https://images.plurk.com/3ti741jf8oL3YKU00Ky27v.jpg https://images.plurk.com/6ciIAkMpi68ZbMniZGgCES.jpg
https://images.plurk.com/7JE8P2UW07HYikcShHJUYO.jpg https://images.plurk.com/1KzIeLdHDuwJVO8vZeDYEI.jpg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 示範及第一次練習的茶品是合歡山茶。
海拔1800以上,冷冽回甘。
人文泡茶不講就科學精確的話,置茶量蓋碗鋪底約1:50。
蓋碗越立體越聚香,越寬口喝韻味,
蓋碗底部寬大,相對置茶量也就多,相同等級的茶葉下,
置茶量高用荼公子的說法就是克金泡茶,
難度降低,但需要快沖快泡。
新手不推薦搖香,三四泡味道會不夠。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這次主要是教中心沖,在二三次自己練習時再依照個人習慣採用不同的手法。
溫潤泡後香氣穩定,不溫潤第一泡香氣足但略澀。
一泡:30~60(合歡40)
二泡:20~30(微拉高)
三泡:30(更高)
四泡:攪拌鬆茶就是最後一泡,可近一分鐘
這支茶會有黃花香,青果轉黃的味道,
以及針葉林的味道。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 第二支茶荼公子幫我選了「雲萃茶作」的司馬庫斯茶,
新茶區,茶樹齡也較低,除了清香之外,還會有水蜜桃香。
果香與回甘兼具,拉出層次感,才算是成功。
這次我依舊使用了中心沖。
一泡:稍微出湯早,有竹葉香
二泡:竹葉香,微帶果香但層次還不夠
三泡:高沖出果香,並且加燜蒸去澀,達到回甘。
.
我一直都被說湯質柔美,都走平穩缺乏個人特色路線,
跟老前輩學習工夫茶後似乎還是一樣XDD
但是這樣會很設限自己的泡茶光譜。 泡茶的時候我心裡是接近放空的,只以《王維 • 山居秋暝》作為讀秒。 其他什麼都沒想。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 在嘗試沖出力量的水柱,我的粗水柱很飄忽,
手會抖無法穩定,
於是在第三支茶時,原地放地,全部回到我習慣的細水柱,
這個時候水柱高低就都能保持穩定了。
人家畢竟經過幾小時不間段的細水柱練習(抹臉
.
粗水柱高沖:喝茶氣、涮嘴
細水柱高沖:喝尾韻、苦後甘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第三支茶是「茶好玩」出的總統茶「來清的」,
一二三泡採取水線越拉越高的方式,雖然像這支越綠的湯越不適合細高水柱wwwww
但我沖不出力道只好靠高水線出點力。
第三泡悶蒸淋壺兩圈,雖然出湯時間略早,但有加上悶蒸所以是OK的。
這支茶我就純走技術路線,荼公子說他剛開始學茶也是走技術,
所有技法加好加滿,茶是好喝的,但就只是好喝,沒有風格。

🌿 班上其他同學使用境外茶跟難度高的茶,
喝起來舌面會有粉味(感受到舌苔?),
也比較接近臺灣高山茶講究的爽感。

🌿 回家作業是「雲萃茶作」福壽山的茶,
但是因為是最後了,有很多碎渣,所以要如何沖泡還能減少碎渣的苦澀, 並且出湯時減少碎渣倒出,就很吃技術。 值得挑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