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bbes
回頭補了1954年本多豬四郎與圓谷英二的「哥吉拉」......
hobbes
本來以為會很悶的,結果沒有,更多的是恍然大悟的感覺,「-1.0」有太多參照這部七十年前的原作再去延伸改造的部分,兩部作品需要放在一起對照似乎才會完整......
hobbes
對元祖哥吉拉電影最驚詫的印象是,它完全沒有要掩藏對核能這件事的焦慮與爭論(反而是「-1.0」把這個命題處理得相當隱晦)。電影中大部分的角色都急於尋找消滅哥吉拉的方法,唯有古生物博士志村喬反對,理由是應該繼續研究哥吉拉的身體組織為何可以在強烈的核能中生存,也深信這個研究對人類有益......
hobbes
而意外發明水中氧氣破壞裝置的芹澤博士則始終深陷在強烈的不安裡,即使心知這是唯一可以消滅哥吉拉的手段,卻又害怕研究成果一旦公開會落入他人手裡造成更大的破壞,最後只能選擇與哥吉拉同歸於盡。基本上,芹澤博士就是哥吉拉宇宙的歐本海默啊......
hobbes
然後在「-1.0」看不太懂的,為何哥吉拉上陸破壞一圈後又要回海裡窩一陣子再上來的理由,回到元祖哥吉拉兩次上陸又入海的反覆中突然就看懂了,一來自然是電影推動劇情懸念的需要,二來這顯然和二戰中日本反覆經歷空襲躲避的經驗相關......
hobbes
另外在「-1.0」中哥吉拉咬嚼火車的橋段,記者堅持待在高樓拍攝哥吉拉近景直到立足地被破壞的橋段,醫院中的傷者,驚慌躲避的民眾們,在元祖電影版中原來都已經完整地出現過了......
hobbes
也很有趣的是,原本以為七十年前的特攝效果會很難忍受,結果沒有,反而完全感受得到製作團隊用盡所有工具和手段的努力。目睹製作精細的街景與車輛,工廠、電塔模型在眼前被撕扯破壞爆炸燃燒的衝擊力還是非常震撼......
hobbes
用比喻來說,我們已經內建了當代電影場景一定摻雜了電腦動畫的認知,似乎會傾向把眼前所見的視覺訊息理解為類似具有空間感的畫布的存在,然而元祖哥吉拉讓我目睹的則是毫不摻水,實打實的三度空間雕塑(除了為了製造大小對比感不得不使用底片交疊的畫面以外......)
hobbes
其他還有一些有趣的細節,譬如片頭在連續貨船失蹤事件的迷霧中突然傳來獲救者的訊息,又隨即讓搭載獲救者的漁船失去訊號的情緒調動。又或是哥吉拉第一次在島上的丘陵後現身,以及之後第一次從海上登陸的橋段,強調長滿不規則肉瘤的頭部與細長脖頸的拍攝角度,顯然在影射蕈狀雲的外型......
hobbes
還有政府內部的聽證會場景,不同立場的政客對於是否公開哥吉拉訊息的爭論,這些段落與庵野秀明2016「正宗哥吉拉」裡冗長又搖擺的政府決策描繪遙相呼應......
hobbes
以及,讓恐龍變態而成的哥吉拉和三葉蟲並存這種奇妙的年代混淆,以及看著志村喬一本正經地講著喜馬拉雅雪人和神祕海底洞窟這種幹話,甚或是畫面中無法用電腦技術消除的牽引飛機模型的索線,都讓人重新想起古早年代那種對世界充滿好奇,彷彿可以依賴雙手創造出更多什麼,那種素樸又熱切的熟悉感......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