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u@土曜東6セ08a@壁
>>
這個我會用「知道這個說法」跟「習慣這個說法」的差異。
如果今天撲首那本漫畫翻譯用「合同」是因為他小到大都用這個詞而非「合約」去稱呼那個東西,那就是他慣用的用法跟別人不一樣;如果他是因為中國慣用語影響而選擇用「合同」,就有人稱其為「支語入侵」;如果是出版社發了中國譯者,編輯校對時又沒有修改,那就是出版社不專業。
有個沒有那麼精準但可以表達我想法的例子:臺灣以前也會用「酒店」稱呼飯店,晶華酒店就取了這個名字,從其創立時間推測,應該是是受香港(當時的亞洲的文化強勢)影響。
後來可能因為臺灣有小姐那種酒店文化盛行,大家都比較習慣稱飯店了。
但如果現在有臺灣人用「酒店」指「飯店」,我就會推測他是受到支語影響了,因為中國稱為酒店,現在又比較多中國文化輸入。

==
這篇給了我一點啟發貼個
另外我覺得文化大革命是個關鍵
掰噗~
修改好花時間@@
Rou@土曜東6セ08a@壁
文革之前可能有些詞留存下來,文革之後的支語就

沒有美感。

對,當然語言文字相似淵源同流,
但演化之今,我對於支語的反感在於粗暴沒有美感。

並且有很多詞彙跟台灣用的中文並非同語感邏輯,台灣的詞彙即使是新詞,你也可以看一下就能理解意思
Rou@土曜東6セ08a@壁
想到好幾年前流行的「牛逼」根本看不懂是什麼,就是個意義不明的虛詞。
後來中國同事說那就是「牛屌」啦,用這個詞的人都沒有文化水準。

現在一想跟台灣用法確實一樣
Rou@土曜東6セ08a@壁
想畫時間圖該怎麼畫⋯

我還滿喜歡噗首酒店這個例子,小時候聽到酒店一直不懂到底是哪個酒店。
後來我自己會把酒店跟飯店分開,漸漸發現別人也逐漸分開使用。
這樣算是一個符合當地文化民情的語言演化吧。

換句話說或許是一種⋯篩選/淘汰。
酒店的意思曾經包含飯店,後來變得通常不包含飯店,這種概念吧。
可能還是有人會用啦,我知道的人通常分開用,抓個大方向,並不代表你不能用
Rou@土曜東6セ08a@壁
(休息結束了先回頭繼續上班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