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
電子書
【電子書】巴別塔學院 | 樂天Kobo電子書 | 樂天市場Rakuten
讀墨試讀本
噗裡有劇情大雷雷雷。整體而言我給四星,讀前三分之一時頗感不耐,去查了一些負評覺得好吧再差就是這樣不喜歡這本書,但越讀覺得越有趣,是一本「反成長」的成長小說,我比自己(讀前三分之一時)預想的要喜歡。
卯✧
我的喜歡最主要是在於,因為我個人一直很希望能夠有所謂「政治正確」意識型態的作品,去表現「政治正確」的意識型態。陸續接觸到的一些作品都還是比較礙虐(gāi-gio̍h),容易讓人感覺故事或角色是在為了意識型態服務,但巴別塔相對成熟,最重要的差異,是我越讀越感覺這是一個只能這麼說的故事,主角或這些角色不是換個種族/膚色/性別誰來當都可以,換句話說就是我有被說服吧。
卯✧
擺了一整個禮拜再不講怕都要忘光光了><
我不喜歡/覺得可惜的部份,是我認為西方白人(殖民者)/異鄉他者(被殖民者)的分別太過涇渭分明了。倒不是殖民者這邊不能有好人嗎,反而是被殖民者這邊怎麼沒有「壞人」呢。好像所有被殖民者都內建著對於殖民系統及殖民者的反抗機制,並且都能夠在遇到契機時立刻啟動。在那樣龐大的系統壓力之下,我認為這個區別反而不會這麼明確,而會更加複雜,人的反應和表現也是。當然可以說羅賓前三年的確就處在相對複雜的狀態中,但他也是我認為擁有比較完整的可以「認知殖民之暴力」經驗的角色,我覺得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二者的分別不應該是越來越清楚,而應該是越來越模糊才對……看看《跳舞的熊》,看看臺灣。被殖民者要意識到自己受到殖民,要意識到這個「受到殖民」是痛苦的來源,其實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啊。
卯✧
作為一個「無法用母語作夢」的人,我是認同巴別塔的被殖民者學者們的痛苦的。我的台語咬字仍然有著許多氣口(khuì-kháu)上的問題,即使在最最虛弱時,我時常脫口而出台語,但字彙量貧瘠,而且幾乎只能進行日常對話。我的爺爺讀國小讀日文讀到一半突然變成要學注音符號和華語,銜接得很不順利;我的外婆一直持續閱讀日文的藝文雜誌,最後的那些日子裡,比較願意回應我們用日文和她搭的話。而我的祖父母輩四人,甚至我的父母,全都是以台語作為母語,但我不是,我已經是被系統強制抽離母語的土地,而無法用母語作夢的小孩。即使我已經有意識地追尋母語,但那都已經是後天學習,和「母語」的建立是很不一樣的事了。無論那個語言有多美或多不美,我都沒有能力以母語者的角度去體驗和探索,那真的是一份偶爾意識到時會讓人苦笑,但又難以言喻的淒楚。
卯✧
讀其他人的感想/書評時有看到類似「前三分之一有趣、中間精彩、後三分之一爛尾」的評語,我幾乎是相反過來XD前三分之一太在某種「學院小說」的概念裡,但又沒有發揮得特別出色,導致我越看越不耐煩;中間相對地比較有趣,而後三分之一我覺得正是這本書發揮得最為出色的部份。其實書名取作巴別塔就可以想像塔要倒,問題是怎麼倒,從羅賓弒父開始,雷米、葛瑞芬等等重要他人的死亡粉碎了作為被殖民者的羅賓加入巴別塔系統、成為巴別塔學者的路徑,他的啟蒙反而使他失去傳統意義上「成長」的可能性,而表現出「反成長」的效果。這是建立在對於傳統意義上成長的批判上做出的嘗試,我覺的的確有做出不一樣的效果,也喜歡這樣的嘗試。
卯✧
連結到「其實沒說中國壞話中國不用擋這本書吧」(見雨果獎爭議),我覺得中國政府其實很懂。巴別塔最重要的不是哪個語言/文化好、哪個不好,而是差異的重要性。落在羅賓/雷米/薇朵瓦/葛瑞芬/安東尼,甚至蕾緹身上的暴力,與其說是他們的出生地/膚色/性別,更在於這些因素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你不一樣就是不對的,這個故事在批判和挑戰的是這個概念,和哪個國家的關係反而不大,所以中國才要擋。對於差異性的重視大概也是我偏喜歡這本書的主因之一吧。
卯✧
在我讀完巴別塔後不久,看見了這篇貼文:

洪明道- 【漢字王國,還是華語帝國主義:混淆與迎合之書】

如果重點在於差異的重要性,這也是另一種我們需要意識到和做出批判的同一性呀。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