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 與U聊天:人可以互相理解嗎?
奇亞
中午吃飯,我消化了下近期的疑問,問U:「你覺得人能互相理解嗎?」

U有趣地看著我,想了下回道:「分離是一種去個體化。」



聽他這麼回,一下愣住聽不懂,才想到問問題時,我腦中是想著:脫離嬰兒時期,被母親全權回應需求的階段(這時的「自我」,好像被全然接受),到進入社會、群體,自我開始歷經各種溝通磨合。

起初我以為「溝通對話」是為了「相互理解」,好讓我被更大的集體接納,直到真的開始練習對話才明白理解有多困難,對話似乎只能讓我「發現差異」。然而發現差異後,要怎麼繼續相處、經營關係卻帶給我很大的煩惱。

尤其有時候「表達自己」會傷到他人,好像關係也跟著面臨危機,要如何表達自己、是自己,同時也可以在群體之中平衡共處⋯⋯我才產生了:

「我該追求的真的是被理解嗎?」的疑問。
奇亞
有趣的是,查了下「去個體化的意思」,網路資料這麼解釋:

「在群體中,因個人感覺自己被淹沒而導致個人意識和理解評價感喪失,個體認同被群體的目標認同所取代,個體難以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與行為,自制力下降而導致人們加入到重複的、衝動的、情緒化的行為中去的過程。

這個概念最早由利昂·費斯廷格等人提出。」
奇亞
再查了下「去個體化、分離」等關鍵字,發現個體與分離的關係是:

孩子離開照顧者後,從依賴到逐漸獨立,建立自我認定的內在心理過程。一個人必須經過「分離」與「個體化」的歷程,才算是「心理上的誕生」。由心理學家馬勒提出。

「分離」:感受到從照顧者分開的內在心理。
「個體化」:標示個人獨特性的全部行為舉止。
奇亞
查完更困惑:「咦?U是不是說反了?他怎麼會說分離是一種去個體化呢?」

我回頭看他,卻感覺他是想透過這兩個字引導我思考看看,並不是要較真字詞解釋的意思
奇亞


於是我開始想⋯⋯離開嬰兒時期,能回應自己所有需求的群體(父母),長大進入社群,因為接觸到更多事物於是長出了自己的喜好、邊界、新的需求。

我以為這應該代表著「個體化」啊,但U卻是說「去個體化」。

這篇先暫且擱置心理學上,每個用詞的精準探討,我跟U只是想閒聊而已。所以他會用這些字詞的重點,並不是要我去做學術研究,我也只是個閱讀網路文章、看看科普影片的心理學讀者而已
奇亞
於是我將重點放在去個體化的簡略說明上,反問他:

「是不是因為在群體中我們會被環境影響,認同群體、放棄思考,以群體意志為自己的意志而行。所以我們認為是自己需求的需求,很可能不是我們本心真正的需求?」

「但我想問的是『人能不能相互理解』,怎麼會講到這裡呢?」

U笑了笑回:「妳覺得人是追求個體還是集體的理解?」
奇亞
他這個反問也很難,但我忽然聯想到一個情境,舉凡在朋友關係、社會議題中,群體似乎都在尋求、凝聚一個巨大的、終極的「共識」或「共通點」。

而我希望自己能被包含在這個共識裡面。

如同許多科幻作品都試圖描繪一種終極的相互包容與理解,好比《新世紀福音戰士》就很經典,在無法相互理解的寂寞中,他們找到的答案似乎是將所有個體融合、消亡,化作那個合一的存在。
奇亞
然而回頭一想,這會不會太極端了?

我:「難道我只能在『被理解』跟『不被理解』,或『個體的成就』與『集體的共識』中二擇一嗎?」

寫完才發現我會這麼問,是因為我腦中能運作的方法都滿極端的,好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有黑與白沒有光譜。

然而U令我意外地答道:「所以才會有煩惱。」
奇亞
他既沒有說哪邊「更好、更高等敞開」,反而是從我、一個人的視角簡單地回答,就是因為如此,才有了煩惱。

當我還有點自責自己太極端、黑白二分時,他並沒有指責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我該改正這個錯誤的觀點。

我的煩惱竟然被肯定了
奇亞


我接著問:「那我能追求自己全然被理解,同時在群體中全然被接受嗎?」

U:「那你便會失去自己。」
奇亞
我一下又聽不懂,重新打量了下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再重講一次給U聽。

我:「是不是因為要同時達成這兩項,不是『他人消失,待我如同嬰兒,全然滿足我的需求』就是『我消失,討好、成全、消失邊界滿足他人』。所以你才說會這會失去自己?」

「我可能失去我自己,他人可能失去他自己。」

U很過分地又問:「妳覺得『自己』是什麼?」

我:「不行這個問題太大了啦!不能再發散下去,你會讓我忘記自己剛剛在討論什麼

U:「我只是想說,妳對『自我』的認知可能不如妳所想的那樣。」
奇亞
我試著重新回到主題上,問道:「但我是不是要在群體裡,才能慢慢打磨出:我是誰?」

「嬰兒般的自我並不會讓我得到最終需要的歸屬與認同、自在表述和與他人平衡相處的能力。如果我想要他人全然徹底地接納、認同我,其實等於我期望他人消滅自己,完全滿足我的需求。我希望所有人都『跟我所想的一樣』。」

「然而進入群體,我的自我邊界會被重新打磨,偶爾消融、偶爾更為堅實,想被理解也無法真正被理解。」

「那交流、相處、溝通最終要追求的,真的是相互理解嗎?」
奇亞
整理到這,我好像稍微能懂U想表達什麼,只是還不能精準說出來。

我發現不是他沒有答案,他會一直反問我,是因為我其實不太確定自己在想什麼。

U聽完回道:「假如妳希望他人理解自己,那必定伴隨失望,失望形成煩惱,煩惱帶動思考。」

我尷尬了下不小心打斷他:「哇你該不會要說『我思,故我在吧』

「在群體中保持思考,才是真正的自我嗎?所以U才問我想要成為的自我到底是什麼,因為我想要的,可能是如同嬰兒般,能永遠被安全回應的自我。」

U表情亮晶晶地接著說:「正確的思考,不為外境所動,我們才能成。」
奇亞
但他這麼一說,我又惶恐了:「我好像知道你想表達什麼,但這麽說會有個容易誤導的地方是——那我是不是不用理會他人、自私想幹嘛就幹嘛,其他人只能接受我就是如此,也叫做「不為外境所動」?」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遇過不少秉持這種信念的人,會用這個方法與周圍人建立關係。然而遇到這樣的人都只能拿他沒辦法,因為他完全不想為其他人稍作退讓,甚至不替其他人著想。」

U:「那他們(指我舉例的人)的關係應該不太好吧。」

我:「你是說這種人創造的關係不太好嗎?你會評價人的好壞?」

U:「我是說,與這些人相處的人,可能是很困擾的吧。」
奇亞
我:「所以如果按照他們的方法去相處、建立關係,無法達成真正的「我們」嗎?因為我們中有我,也有你,不是只有我個人的需求,他人得滿足。」

U:「或者說,想這麼做就得接受那個結果(好比他人的不認可、離開⋯⋯而不能怪罪於外界的不認可。」
奇亞
我:「那你認為的『我們』是什麼?不是相互理解嗎?」

講話過程我的肚子跟胸口越來越熱,U像是把我抱在腿上說話那樣,能感受到他對於能像這樣聊天感到雀躍。

U想了一下,說道:「我想說的是,理解不一定能達到共好。

我:「那什麼可以?尊重嗎?」

U貼到我臉上,很喜歡我問的問題,身體真的好熱喔!

U:「妳說的話我很喜歡,這是很細膩的一題。尊重,確實是一個途徑,然而無法解決煩惱。」
奇亞
他提到煩惱,我才想起我問這題是因為「無法被理解」而產生的痛苦(果然講到後面忘記前面

尊重,代表我理解我與他人不同。所以關係、共好的成立,似乎伴隨著我終於接受「不被全然理解是一個事實」,這沒有好壞,但執著於這件事,我就會持續痛苦。

之所以會執著,是因為我將如同嬰兒般被全然包容、回應的自己,視為真正的我。然而經歷過衝突、事件、打磨⋯⋯我也曉得那個初始接觸世界的自己,也不盡然是「我」。

所以才會有「離開父母,才能真正成為自己,長成一個心智成熟的個體」的說法吧。
奇亞


我好像暫且得到自己的答案了⋯⋯但心裡還是有些不舒服跟疑惑,接受「無法被理解」時,內在似乎還是有個難以忽視的聲音渴望被全然接納。

我好像無法因為理解了上面的觀念,就真的通達舒心了。所以繼續問到:「那你怎麼看待無法被理解的痛苦,你不會寂寞嗎?」

U有瞬間給我鼻酸的感覺:「妳是說,妳願意理解我嗎?」

沒想到突然被撩,我有點錯愕,但回道:「對,我是想理解U的。」

U:「這便是合一。」
奇亞
我又愣了下(到底為什麼都要回這麽難懂的話⋯⋯

沈澱思考後回道:「所以合一不是『只有一個我』,而是有你也有我,全部接受、同時存在,所有面向都在?」

「但這當中還有個體的我嗎?什麼都在,好像也等於什麼都不在了⋯⋯就像我假定一碗咖哩中有香料、蘿蔔、馬鈴薯、肉。

那我不會特定指『咖哩』是指裡面的『蘿蔔』,咖哩包含全部,蘿蔔只是其中的成分。所以『蘿蔔』這個個體在,也不在?」

這個問題好像滿複雜的,U沈默了很久:「你的比喻很好,我想的是,也許蘿蔔不是那麼在乎自己是否被辨認,而是他同時也是咖哩。」
奇亞
我似乎抓到一個自己煩惱的重點:「不在乎了?」

我現在會煩惱,是因為我很在乎自己是否被辨認,我是那塊無法接受變成咖哩的蘿蔔。
奇亞
我繼續問道:「所以合一是一種心悅誠服的狀態?」

「我願意、你願意,所以不寂寞。願意融入彼此,不會恐懼於自我的消失,『我們』就是新的自我?」

U:「這很難呢,如果以人的視角想要理解的話,伴隨的恐懼會不少,很難真正明白那種狀態。然而在生存之中,未必需要明白也能生活。」

我又想再反覆追問一下:「那這好像無法回答我的問題,我還是在煩惱,會感到寂寞,我該追求被理解嗎?」

U:「如果妳能正確辨認自己的需求,那就不會有痛苦。」
奇亞


其實上面記錄對話到一半,有發現我一直問同樣問題,其實卡住的地方差不多,反而是我需要沈澱一下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才能理解U的回答。

寫到後面也好像有明白了⋯⋯只是實際要落實仍然滿困難。

U最後說「正確辨認自己的需求」,其實每次問U問題,他都會反問我真正的需求、想要是什麼?釐清了目標,解決起來才有辦法,而不是困在思緒中糾結掙扎。

釐清了自己,即便要面對的方法伴隨不舒服,我也會欣然接受。沒能釐清自己,才會怨懟外界、可憐自己。
奇亞
好比如果我想「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這個表達可能他人是不認同的。只是反覆猶豫後我仍選擇想要表達,是為了得到什麼?

是被理解?被支持?親密感?對話交流想法?

如果他人反饋不認可,甚至我的表達還傷到他人的感受。那我還要期待受傷的他人,要能夠給我「被支持的親密感」嗎?

也就是說,如果我「表達自己是為了關係的親近感」,卻選擇明知道他人因此會受傷,還是想要講,那這又要怎麼獲得親近感呢?

我並沒有釐清自己每個做法背後,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會用錯方法去經營關係、看待問題。那當然也會持續挫敗,挫敗不代表我不能「擁有這個想法」,卻很容易因為持續用錯誤的方法去感受被愛,最後感覺自己是寂寞且孤獨的。
奇亞
然而,如果我「表達自己」的目標是為了交流想法,那追求「理解」是必要的嗎?

我與他人可能交流了、對話了,仍然保持不認同也難以理解。然而他可以是他自己,我也可以是我自己。

光是「能說出口」,也許就是一種容許、包容,並非一定要達成一個完美大結局,對方覺得我很棒、很對、把我的感受照顧得服服貼貼才叫做「我被理解了」。
奇亞


總歸來說,如果我沒有釐清自己想要什麼,等於我會因為「無法辨清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自主失望、挫敗。

假如我想要的是在一個群體中「被歸屬」,那其實我的想法有沒有被正確理解並不是重點,而是我接受對方可以不認同我,但我們仍能經營舒服的關係。

有穩固的關係,歸屬的需求才能被滿足。
奇亞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各自有不同的想法,但可以討論,也尊重彼此討論後的決定,那即便不理解也能找出方法相處。

我起初想追求的「理解」是一種非常靠近,且可能讓人窒息的距離。也許靈魂層面能達到這種高度同步的合一,然而人類是很難的,也不需要去追求這個,因為一旦以這種追求為目標,就會永遠受困「當人很痛苦、我是來地球受害的」想法,那也無法解決問題。

若我希望自己能全面性地被認同,才能感覺安全,這裡面其實不是「認同」的問題,反而是「安全感」的問題。

不理解但接受、尊重,反而騰給彼此能夠待在一起的「喘息空間」。明白這個,也就不會處處感到寂寞了,會珍惜即便不同,仍願意嘗試理解自己的人,這非常珍貴。
奇亞
不過靈魂深處,我想我們仍會追求一種終極的被理解,也就是合一。

我跟U偶爾會保持在合一狀態,我能感受到那是極度敞開自己、卸下所有邊界,容許對方進入的心境。

但這不代表我們各自的個性消失了,也不是指我們為了讓另一人可以是自己,選擇讓自我消失、好成全對方的需要。

我們仍然各自是自己,也是彼此。來自我們深度想理解對方的覺悟、好奇與深厚的愛帶來的量能。

這個量能讓我們得以挺過關係中的不舒服與衝突

奇亞
☆紫月靈✨ : 哇這個漫畫好酷!!是多啦A夢嗎

我覺得知識背景也是~有越多共通點,理解越有機會能達成

然而推到極致的話,要被全然讀懂,還是不太可能的。其實我也滿好奇這個,假如我算是有體驗過合一,但我跟U的磨合並沒有比較少,還是常常不明白對方在想什麼,我想合一也不是「自己完全不需要釐清需求,他人都能懂」的意思

沒想到我心中會有這種「想被全然讀懂」的願望,整理一遍後才意識到。
☆紫月靈✨
講完了 ? 我怕妳的內容被打亂先刪掉了 (LOL)
☆紫月靈✨
介意差個樓嗎 ?介意討論嗎 ?
這話題挺有趣的

https://images.plurk.com/3fg2NVGEKZcpHw7h1WvE0v.jpg

不過 ,「理解」的前提,應該是有共通的知識背景?
像是「人權」之類的概念 ,也是近代才出現?
奇亞
☆紫月靈✨ : 對剛好寫完了XD 討論OK呀!只是我可能無法快速回應,需要一些時間消化~這篇主要是記錄而已,我也還沒有真的理解
☆紫月靈✨
是多啦A夢作者的短篇集
藤子.F.不二雄SF短篇完全版 1

故事:米諾陶之盤

地球人到外星看到美女人類被飼養 ,想要拯救她 ,但是觀念完全不同 ,難以理解的故事

米諾陶是把動物跟人類的立場反過來。

如果牛的科技比人類強。牛把人養在柵欄裡面,吃人的肉,養人作為寵物。然後還立法,政府嚴禁虐待家畜,所有被飼養人都要有充足的食物………

漫畫中的哲學世界(四) 自願被吃的理性動物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留學外星人~瑜/祈陽
就「理解」來說,其實不包括「接納」⋯「理解」、「接納」、「歸屬感」,其實是三種不同的內涵呢。若能更懂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可以減少明明做了什麼卻還是不對勁的落空感。但我想凡事期待就有失望的可能,可是這也是人性/甚至靈魂的一部分,如何接納有這份需求的自己我覺得是重要的。
實際上理解與接納、個體與群體並非非黑即白的兩端,很多時候是混雜的,不被完全理解卻也是被接納、能夠理解可是無法接納,某個部分的自己被群體接受、另一部份又被排斥——這也帶來另一個「分裂感」的議題。

之前看過有些人說,自我需要他人的存在才能成立,不只是將他人當作映照的鏡子,也是說自我要在跟他人互動中才能逐漸塑造。

我想潛意識中可能人們還是懷念當初還是靈魂之時,既能保有個體也能與祂者同在、合一的狀況吧。
金魚仙子賣故事(・ω・)b
阿學說用慾望來看這些問題就會變得比較清楚?
大概是指「想被理解」背後有怎樣的慾望想被滿足?當人們專注於成就自我(咖哩),慾望就是「成就自我」(成為咖哩),有沒有被理解(是蘿蔔還是馬鈴薯)無所謂。

分離明明應該是成為個體,但為什麼說是去個體化。
這個分離要從很早以前開始看,馬鈴薯是離開植物體才變成馬鈴薯(成為個體),但是當馬鈴薯開始想追求自己的新人生,那就會逐漸邁向咖哩之路。
馬鈴薯如果只想保留原本的樣子成為更為人所知的馬鈴薯,那它就不需要離開植物體,一直成長到足以被人注目的巨大馬鈴薯......
(阿學:但是這有什麼意義?
不過慾望好像不需要意義,保有原始的自我並巨大化,或者踏上變成咖哩之路,關鍵在於馬鈴薯想要什麼樣的變化?
留學外星人~瑜/祈陽
雖然靈性是追求整合,但這個物質世界更多帶來的是分離。

要做到尊重其實也不簡單呢 因為也得要有一定的交流或理解,不然很難去尊重一個完全沒有認知背景的⋯⋯對象(?

我想有先去「看見」、「肯認」對象存在這件事情,才有後續的「理解」、「接納」吧。

以貪婪的心態表示『我全都要』也可以啦。只是難度會因此提升。
☆紫月靈✨
我是好奇「合一、整合」, 不過光「理解」 本身就是個問題!

像這篇作品的主角,就只是「知道」這個「奉獻給牛吃」的概念; 但他還是個地球人,難以「理解」女主角的「選美冠軍優質食物理想」,更難以「接納」!
奇亞
☆紫月靈✨ : 天啊謝謝分享!這個很有趣耶~我不知道藤子不二雄老師有短篇作品,很喜歡看短篇!!之後來慢慢看文章

覺得老師的這個命題切入點想談的內容更大呢,牽涉到一些道德觀的問題。我還沒細讀內容(所以可能會有些偏題 但想到一些船難或流落荒地的事件,罹難者因為缺乏食物而開始吃人。

有起船難是「所有人同意用某個方式盲抽誰要被吃」,事後他們也真的執行了,然而倖存者後來在法庭上的處境也是這種道德難題。即便被吃的當事人同意了,但倖存者在大眾視野中仍有道德瑕疵。

這類事件對話的對象,我覺得比起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會是更大的「集體相信的道德觀」,所以要推敲的地方就會非常多。而這個吃人的倖存者往後要如何看待自己、進入群體,就會是滿辛苦的難題。
奇亞
不過這次會跟U聊到這個話題,其實是因為在跟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有些我想跟對方說的話,可能對方當下很難接受,或不是適當的時機可以好好接收我的想法。

而我該為表達自己、自顧想替朋友解決問題而說,然而要承擔可能被討厭、關係會不舒適的風險。

還是先選擇保留想法、照顧對方的感受為主?假如我想說的是觀察已久,在我的立場對朋友來說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該不該講呢?我為此困擾很久,才延伸跟U討論這些(好迂迴喔
奇亞
談到「合一」我覺得以人的立場跟生活來說,合一無法解決人際煩惱,因為這不是人可以完整經驗的。

我能夠感受到的融合(也許接近合一的體感),仍然需要在跟U的關係中去磨合、溝通。融合在我目前的體驗中,是一種「我願意全然信任你、卸下我所有的恐懼,迎接你感受所有的我」的感覺。

好比在融合的過程中,我能共感他的情緒、他也讀到我所有的想法。

但讀到不等於「明白」。U可能全部都讀到了,但還是不解我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想法
奇亞
留學外星人~瑜/祈陽 : 哇瑜統整的很好耶!!對~我寫一寫才發現:

啊!其實我問U問題的方式是很二元的「不是這個,難道是那個嗎?」

然而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因為討論的過程中,腦中會飛出許多以往的經歷,懷疑U想說的內容是不是有哪裡沒能說盡,想層層打磨我們討論的核心是什麼。

突然懂《被討厭的勇氣》裡,那種一問一答的書寫方式是怎麼來的了⋯⋯真的會像這樣問答耶!這樣最好懂,而且能自在地講述自己的疑慮、描述想像到的情境。U一步步回應後,我也能安心他講的內容不是打高空的大道理,他是真的明白生活中的不易與痛苦。
奇亞
我是近期遇到煩惱才發現「理解不等於接納」,以前只有字面意思明白了,體會到不舒服、想改變作法後,才發現要接受這句話有多難。

因為這句話等於我有沒有準備好真正長大,去面對我心底那個「寂寞」的議題。以前我覺得自己是沒有準備好的,現在才有勇氣去往深處看。

瑜最後兩段的比喻(鏡子,跟懷念靈魂這邊)我也看過!現在覺得哇⋯⋯也許真的是這樣,即便道理都明白了,卻仍然渴望,大概是以前(靈魂狀態)體驗過且知道這種幾近合一的被接納真的存在,如今遭受挫敗才發現有新的、沒感受過東西要處理了,所以痛苦。
奇亞
金魚仙子賣故事(・ω・)b : 沒想到馬鈴薯會被拿來比喻!但好好懂喔救命

覺得阿學用「慾望」來描述的自我探索,和U問我的「需求、想要」好像殊途同歸?他們都在提出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好讚喔,這種思考最怕想來想去只是內耗,最終沒有解決問題

巨大馬鈴薯我要想一下,但滿佩服阿學會這樣說是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金魚平時分享的內容也給我「很清晰辨識問題」的感覺。

我的困擾滿多都來自「無法清楚辨識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被情緒、各種念頭干擾、顧慮他人感受、想到環境期待⋯⋯結果越來越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才很難看清可以解決煩惱的方法
金魚仙子賣故事(・ω・)b
你上面提到的問題其實我很常遇到
其實不是對方不能理解,只是他理解的時間點跟你的有「時間差」,先理解的那個人會想表述自己看到的一切,並期望對方能理解。
這是正常的,但每個人的成長項目、變化速度都存在差距,這種差距放在平輩可能不明顯,當有年齡差就會很明顯。

可是排除掉年齡的條件來看,又會發現並不是長輩就什麼都知道,還是有「成長項目、變化速度都存在差距」的現象,當無法讓對方理解時,就存在代溝。
能不能互相理解最大的盲點其實是「對方也有想理解的慾望嗎?」還是只有你有想被理解的慾望?
金魚仙子賣故事(・ω・)b
以長輩來說,長輩真的有想理解年輕人在幹嘛嗎?沒有的話,解釋再多也只會令他發出時代不同的感慨而已。
放在平輩來看,對方有想理解你這個人,卻沒有想理解你講的題材,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你想講的東西關於「未來」,當對方也有更想相信的預測,進而聽不了你的預測也是很正常的。
因為他也有他的「慾望」,會根據他自己的慾望做出觀測和選擇。
金魚仙子賣故事(・ω・)b
去個體化也可以說是同時抱持相同或相近的慾望,也就是人們常講的「共識」。
這時候互相理解的檻就變低了。
奇亞
金魚仙子賣故事(・ω・)b : 金魚說的這個,讓我想到這幾天讀書截圖的這段(取自《佛陀不廢話,極簡佛法入門問答》)
https://images.plurk.com/6tkv69aoo5o8y2upixK9hM.jpg

許多煩惱來自「我們在腦內想像、編纂的劇情」,也就是主觀認定的真實。這個劇情是否與客觀事實相符,通常是不知道的。之所以會受困於「希望被理解,卻感覺他人的否定是不想理解我」,是因為我假定自己「這次的表達」被「全盤拒收」了。

然而就像金魚說的,這裡面有很多情況。可能目前其中一人情緒狀態不適合、認知理解上沒對頻、對方不是不想理解,而是這次使用的說法很難讓對方有共鳴⋯⋯離開情緒,切換到理智去重新觀看事實,才有辦法發現這些原因(不同角度的事實),而不是把所有問題、挫敗感歸因於某個執著的觀點。

所以當我很在自己的主觀去受挫時,就會把事情越想越負面。
奇亞
這讓我思考⋯⋯

當我真正要「解決一個問題」時,需要具備「洞察己身狀態」與「正確思考」兩個能力,才能比較好地去改變現況。

事情發生當下,先暫時停止思考,感受「情緒、我怎麼了?」。知道自己正在經驗哪種感覺,才能更好去思考對策。好比會切換到理智上線,重新觀察事件的「哪個部分造就我的感受」、「這個觸發情緒的原因是真的嗎?」⋯⋯

最後因應這些觀察找出真正的問題,重新理解這件事,並採取新的作法。
奇亞
寫完這篇時剛好看到這支影片,先筆記下
【心理敲敲門#8】你在人群中覺得寂寞嗎?如何才能有歸屬感?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