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16003_miyako
看完 環南時候 了。第一個感想是:

「你艋舺青山宮的乩身畫什麼新莊官將首的臉啊????」

諷刺的是這是看片時我手機的桌面,自己拍的男神:
https://images.plurk.com/2L6AGh74sGUHxqwDxf8gtA.png

我是正經鬼⋯⋯老實說這部片沒有人家說的那麼難看不堪,倒是很吃電波,電波對了就會很喜歡。至於它到底算什麼片,因為主線是異性戀,主角四人,所以應該算是帶有同志議題的青春懷舊電影,個人認為不是BL。

下有帶劇透評論。
FT16003_miyako
演員們都演很好,對比起來最差的是夏騰宏。

音樂也很有趣。
FT16003_miyako
我知道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劇情結構的表現比《我在這裡等你》跟《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要來得好。但中間的概念與情感串接太中二、太自我中心了,尤其是台詞,不成熟到我分分秒秒都想跳起來幫它重寫。

導演是有他的才華,但我希望他能更成熟一點。
FT16003_miyako
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語言跟民俗的部分,我是覺得如果想以某一個地區的人民生活或信仰作為背景,至少要搞清楚這些人的族裔、語言、信仰內容,而且加以尊重。除了噗首牛頭不對馬嘴的開臉外,開完全臉後還有那樣的行為做那種事,顯得這個角色不尊重自己的身分與所代表的公眾信仰傳承(就民俗上來說也有冒犯神明的風險與危險後果),雖然朋友說這可能是導演有意想要達到的效果(如表示觸犯禁忌或是反抗傳統),但如果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不用做得這麼絕,如開半臉也是ok,這樣顯得有冒犯的嫌疑。
FT16003_miyako
我是很純的外省人,跟外婆起大早去萬華的環南市場買菜是我滿重要的記憶,1991年正是我跟外婆會這樣做的時間,外婆會說著並不流利的台語,夾雜著濃重福州腔的北京話與商販們溝通,台語腔式北京話在環南或通化市場也是通用語言。我本來期待在片中聽到字正腔圓的在地好聽台語的⋯⋯但為什麼⋯⋯我不知道是不是製作方想避免造成之前被詬病的「台語=低俗低階層」的印象,但我居然看到萬華宮廟系統的A家庭在家用標準北京話罵完兒子跑去B外省家庭裡用台語(夾雜標準北京話)吵架⋯⋯大家可以體會我內心錯亂的感覺嗎?為了政治正確而把語言腔調與在地脈絡整個切斷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嗎?
FT16003_miyako
而且,1960年左右會將艋舺環南市場裡的豬肉攤傳給兒子的人居然是1949年來台的外省人,我身為外省人感到有點困惑,如果是東門市場的水餃或福州魚丸攤、包子饅頭鋪我覺得會比較好理解⋯⋯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樣的家庭請一定要告訴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