Ἐσκός@貓咪大戰車
看到一個關於阿基里斯之死的有趣說法,伊利昂紀作者原先打算在赫克托耳死後描寫阿基里斯追殺特洛伊人到斯卡伊恩門(Scaean gate),然後應驗預言被阿波羅和帕里斯殺死,描寫帕特羅克羅斯葬禮運動會的橋段原本是要描寫阿基里斯葬禮的。但是後來沒有這樣寫。但伊利昂紀明確地傳達出赫克托耳死後特洛伊再也無人可以跟阿基里斯對抗的狀況。

所以埃塞俄比亞紀(Aethiopis)的作者,為了描寫阿基里斯之死,必須再想辦法製造出能跟阿基里斯一戰的對手。感覺就好像現代一些作品為了寫續集硬要生出新的強大敵人一樣,埃塞俄比亞紀為了不違反已是當代經典的伊利昂紀的敘事,決定找外援,描寫兩個能與他一戰的對手以援軍方式抵達特洛伊,就是亞馬遜女王彭忒西勒亞(Penthesilea)跟埃塞俄比亞王門農(Memnon)。

古希臘 iliad
Ἐσκός@貓咪大戰車
資料來源:Greek Epic Fragments: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Fifth Centuries BC.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artin L. West. Loeb Classical Library 49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4 描寫 Aethiopis 綱要的部分提到,不過沒有找到更多佐證,像是他怎麼知道伊利昂紀本來是要這樣寫
sorwdofvictory
謝謝分享你的筆記
其實這種講法還有另一個問題是:
《荷馬史詩》必定先是用「吟唱」的形式散布,文字是後來編纂而成。
因此《伊里昂記》如果為了故事的完整,那恐怕要一直唱到<阿基里斯的葬禮> 而非終於<赫克托爾的葬禮>。
但現存的<終於赫克托爾的葬禮>,在文字的結構上已經被判斷趨於最完整的結構形式。
《埃塞俄比亞紀》在Gregory Nagy老師分析中推測,故事(吟唱)的內容的確屬於荷馬時期,但文字(編纂)恐怕是因為「完善度」輸給《伊里昂記》而失傳。
有關希臘僭主庇西特拉圖的「神話」:創立了泛雅典娜節並統一所有《荷馬史詩》的形式。
Ἐσκός@貓咪大戰車
確實考慮到前面都還是吟唱口傳的情況,好像不太可能在伊利昂紀編篡書寫的設計上去做這種變更!
埃塞俄比亞紀應該裡面有一定的故事是荷馬時期就已經存在的版本,但有一些可能不是,我在同一本書後面有看到 M. L. West 提到從奧德賽分析可以得知奧德賽的作者知道埃塞俄比亞王門農的故事,但是似乎不知道/完全沒有提及彭忒西勒亞的部分,關於彭忒西勒亞的藝術創作最早要到公元前600年才看到,所以他推測亞馬遜跟彭忒西勒亞是後面才加入的內容
載入新的回覆